过去,北京的民间有个传说,说是北海的湖中有“海眼”,实际上,“海眼”指的就是北海湖中琼岛上的一口古井。 这眼古井的历史可上溯到元代,或许还要早一些,现在的古井是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的。它位于琼岛西坡水精域下面的石室中,井口在室中心偏北些,井台呈四方形,高近一米,为长条石砌;井口直径约一点三米,井壁为砖砌。俯临井口,凉气袭人,且深不见底,长筒手电照下去亦无济于事。此井水位随季节涨落,旱季时似一枯井,而雨季时井水又上溢,自石室北山墙外的石龙口处涓涓自流。此井水可饮用,民国年间北海公园事务所就曾用它做为琼岛山上的饮用水源。 最早记载古井的史料是《元氏十三世祖记》,文中说:“至元二十二年秋七月,选温石浴室蠃州(琼岛西坡上的一个亭子)西,汤池后有万丈井,深不可测。”当时这眼井有两个用途:其一是为温石浴室提供水源;其二是乾隆皇帝在《御制古井记》中考证的,古井水经戽斗水车,提升到琼岛山顶曲流蜿转,经石刻蟠龙口喷出,成为琼岛上的一个水景。 到了明代,朝廷对琼岛疏于营葺,古井逐渐荒废,以至埋埋。清代乾隆年间大修琼岛,发现了这眼废井,乾隆皇帝命修复此井,恢复并且革新了元代的水景,又专为水景在琼岛西、北面建造了水精域,亩鉴室及两个水池,用暗沟将井水引至水池内,然后从琼岛北面漫坡流下,注入太液池内。乾隆皇帝还特作一篇《古井记》,刻于古井出水口处,即水精域北山墙上。 如今,每逢井水上涨之时,一边欣赏着乾隆皇帝所题《古井记》石刻,一边聆听着古井水自流的潺潺之声,确是别有一番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