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底下村原名爨底下。爨字解释为用于烧火做饭的灶,因该村形状如灶台,因故得名。它位于北京市西90多公里的门头沟斋堂镇的西北。沿109国道西行,过斋堂水库大坝,有一乡村柏油路,沿路婉蜒而行即可到达。 川底下村被两山夹峙,山上奇峰耸立,山下有一片缓坡,该村就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这里原是北京通往塞外的一条古道,当年曾驼铃清脆悦耳,马蹄声声不断。只是修了109国道和丰沙铁路,运输走向现代化后,这条古道才被淹没。由于该村长年闭塞,使这里保存了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代的四合院。该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线条清晰,紫石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曲折迴绕,颇具江南风格,又有世外桃源之感。 高山出俊鸟,偏辟的山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村长就是这样一位有卓识的人,他在村口写下几句概括该村特色的诗: 神龟啸天卧虎峰,山边有座蝙蝠形。九百九石叠村落,东山之巅三尊神。福禄寿星照古树,笔峰朝外出官人。上具川头涌财至,下有门插锁金门。 山村的环境优美秀丽,山水潺潺,曲折迴绕。随山而入,逐渐开阔,初春这里山桃盛开,杨柳抽绿,静静的绝无城市的喧闹。夏季蝉鸣鸟叫,透着层层薄雾,朦胧之中隐隐看到四周的群山。有的像神龟仰头啸天之状;有的像威虎锁山;有的像蝙蝠欲飞;有的像金蟾望月;有的像笔状直插云天。一些远见卓识的导演们看中了此地,把它当做外景地,给人们拍下了许多难忘的镜头。 川底下属清水河流域,自然植被好。山村的建筑别具一格,川底下村依山而建逐级升高,高低错落似古城堡,又似山城,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它既有北京城内四合院的风韵,又有山村小巷的风光。沿当地特产的紫石铺成的小路穿街走巷,一座座小院古朴典雅,它以两边的山石为墙,巧妙地利用地势,使院落布局紧凑而不拘谨,既不失大院的气魄,又显得小巧精致。这些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又有明代的风格。砖木结构的坎墙上覆灰色小瓦,门楣上雕着各种花卉,有菱子花、灯笼花、万字不到头等各种图案。门楼、影壁雕工细腻,雕有喜鹊登枝,松鹤延年,门前石阶有抱鼓石,进门有大块青石,或紫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 一所所院落各具特色,院落之间受地势影响,有别于市内四合院的格局,一进院和二进院需拾级而上,有峰迴路转之感。 各座小院既不失城市四合院的华丽,又与众不同,它们明显地带有乡村特色,因此在建筑上巧夺天工。有的院内砌有地窑,以储存什物;有的在台阶下建有狗窝,为了守家护院;有的门旁设有猫洞以便家猫出行。 该村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痕迹。院内有同治年间的喜报,也有“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果实”的标语,还有“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口号,小小山村使人们产生对不同时代的回忆。 山村的传说生动而感人。古老的山村现在有四十多人,全村所有人家都姓韩,共繁衍了十七代。当问起他们的祖先来自何处时,他们会向人们诉说一段段生动的故事。“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句民谣数百年来妇孺皆知,川底下村人讲起,从山西移民时大家仍有萦怀之情。 元未明初,因不断有农民起义爆发,他们和统治者的斗争,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明政权建立后,为了巩固政权,恢复耕作,合并州县,在民间实行移民垦荒政策。明朝洪武移民,永乐迁民,两次重大迁移长达半个世纪。当时中原战事频繁,人口锐减,而山西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明政府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山西当时人口有400余万,因此,明代开始从山西向河北、河南、山东移民。洪洞县地处要道,这里就成为移民的中心。上述的民谣就是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川底下村的祖先们就来自洪洞县。 大槐树在洪洞县城北二里,当年这里有驿道从树下通过,明初移民时要在此“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所。由于大槐树上有一老鸹窝,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们惜别家乡的标志。据说,这棵老槐树早已不存在,但是,它繁衍而生的第三代古槐树仍枝叶茂盛。现在这种寻根问祖的遗风仍世代相传,每年都有华侨飘洋过海在此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据说,北方人常将小便说成“解手”,这一词也来源于这段故事。明成祖朱棣派刘伯温到山西移民,由于人们故土难离,不愿远离家乡,刘伯温就想出一计说:“凡是不愿走的人就到大槐树下集合”,于是大多数人都集中到大槐树下。他又马上派士兵将这些人用绳捆住手,让人们一排排从山西迁往北京。因为路途遥远,移民们要不断解大小便,他们在解大小便时就要喊士兵,把用绳捆住的手解开。沿途就不断喊出“解手”的声音,因此,“解手”即是大小便,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 山村还是值得人们怀念的地方,它和附近的斋堂、马栏都是抗日根据地,现在川底下虽有500多间民宅,但是大部分空闲着。以前这里人丁兴旺,在抗日时期,这个村有70多青年参加了革命,其中34人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因此,全村至今没有这个年龄段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居住在这古老山村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吸引着参观的人们。 古道旁、夕阳下,人们开发了这一文化遗产。聪明的川底下人,走出了尘封的老村,用先人的劳动成果,使这颗古道明珠重新闪烁着光辉。
古迹山庄川底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