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街楼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在北京城内已告绝迹,宣武区仅存的一座也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迁建异地了,但在门头沟区却保留下十余座过街楼。龙泉镇门头口村东,有座很著名的圈门过街楼,它横跨横岭至永定河的泄水沟上,这条泄水沟又称门头沟,这也是门头沟区区名的由来。圈门之名来源于过街楼,其始建年代待考,清代时由山西商人出资重修。 过街楼座西朝东,下部开有四个券洞,砖石混砌,券洞为三横三竖六层砖起券,券洞上部平台的平面呈“凸”字形,凸点在从南数第三个券洞顶上,上建殿堂三间,面阔11.6米,殿前建悬山式卷棚顶抱厦一间,大殿为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墙裙为黄绿琉璃饰件。这组殿堂建筑平面也呈“凸”字形。平台北侧建有座北朝南殿堂一座,硬山挑大脊,黄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9.3米,进深5.28米。这两座大殿为供神之所,据残碑记载:“圈门为往来之要路,旧有关圣帝君、文昌大帝、药王神祠……”,即平台之上大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供奉文昌大帝、关圣帝君,北侧大殿为药王神祠,供奉药王。 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五十年代初期,因北侧第一个券洞年久失修,有坍塌迹象,遂将券洞顶部拆除,改为架木桥,通向北岸;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古时的西山大道即从此券洞通过,现被胡姓人家盖房压于房下。据当地老人讲,此洞内石上刻有“门头沟”三字;第二个券洞因妨碍交通,已将券洞顶部拆除;第三个券洞较为完好,券洞宽4.7米,进11.24米,高约4.5米。在过街楼西侧有一从沟底通向过街楼平台的阶梯小路。 圈门地处京西古道要冲,明清时代数百座煤窑分布在过街楼以西的峡谷沟壑之间。从过街楼往西沿西山大道行10余里,可达峰口庵关城,沿途两侧分布大小村落十三个,因周围煤窑星罗棋布,故而商业兴盛,店铺、酒馆、饭铺、手工场等应有尽有,十分繁华。现存门头沟天桥浮三义庙清嘉庆十五年碑刻中,就载有各种铺号、厂家46个之步。古代大道上运煤的骆驼络绎不绝,悠悠的驼铃响彻山谷,从这座过街楼也可折射出昔日的盛况。 过街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集关城、城门与寺庙于一体。一般的过街楼多为一个券洞,而这座圈门过街楼集四个券洞于一体,极为罕见。这四个券洞的作用也有着大体的分工:北侧第一个券洞似乎专门供过水之用;南侧第一个券洞似为车马、驴驮通行之用;其余两个券洞则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圈门过街楼在北京古建筑史上极具研究价值,更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古迹,现被定为门头沟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燕家台过街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