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仓位于先农坛北门东侧,和北门西侧的太岁殿紧相对应,也称东院。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建为神仓,先农坛内耕种所获的所有粮食均在此收存贮放,以备祭祀时用,故神仓又有天下第一仓的美称。 和先农坛内其它组建筑一样,神仓由院墙围合,形成一坐北朝南的完整院落。它分前后两进院落,中有月亮门相通。后院用于存放祭祀器皿,仅设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有为悬山顶,上铺削割瓦,布局紧凑,建筑风格完整统一,简洁大方。前院则是整个院落的重点,建筑围绕收谷、碾磨、贮藏等功用而设制了收谷亭、园廪神仓,东西碾房和仓房,南开砖拱券无梁山门,启门券三间,大门采用了形制最高的九路门钉,衬托出皇家的威严。神仓作为帝王祭祀性建筑,建筑风格庄重肃穆。按照祭祀的规格,前院均铺黑琉璃瓦绿剪边,且除园廪神仓外,所有建筑均采用了雄黄玉彩画,在现存的明代建筑中已是不可多见的实例。此外,作为谷仓,神仓在功能上的不同需要使建筑,结构有了相应的配制,建筑形制也就多姿多彩。如收谷亭四角攒尖顶,不设门窗,四面开敞便于收晾谷物;碾房三间悬山顶,上开天窗,以利空气流通;仓房则为硬山顶;作为整个建筑的中心,园廪神仓则为园攒尖顶,彩画采用雅伍墨,以示区别,为了储粮防潮,神仓室内砖地面上又设木地梁,并加铺木地板,为维护结构未用砖墙而用木板铺设而成,南开隔扇门,木板墙上设十二扇风格图案各异的镂空花窗,既便储藏通风之用,又美观大方。所有这些巧妙的构思,既满足了使用需要,又使各建筑风格各异,独特别致。 这样一组丰富多采的建筑,却因长期的不当使用而破损严重。如屋顶渗漏,墙壁剥落,木构件糟朽,四面杂草丛生,所有门窗,均被改造,有的建筑甚至墙上开洞设门窗,院内临时搭建平房则随处可见,整个院落面目全非。针对这种情况,近年由市文物局拨款,古建博物馆营造设计部完成了修缮方案,由市文物局古建工程公司进行施工,开始了神仓的修缮工程,相信不久的将来,神仓将恢复她的本来面貌,重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