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县城北二十里的天寿山南麓,就是名扬中外的明十三陵。它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龙、虎二山形成天然门阙,护卫着中央约四十平方公里的陵区。 陵区最南端为石牌坊,北边就是陵区的正门——大红门。大红门北二里为在碑亭,碑亭是呈方形的楼阁,四面开有门洞。碑亭四隅约二十米处,各有十米高的华表一通。①在大碑亭东南三里远还有一处名胜——仙人洞。《燕都游览志》说“仙人洞在红门内东山腰,去碑楼三里,蹑磴而上,洞口仅容一人,偻而入,内若大厦,日色下烛,石皆倒垂。”②《昌平山水记》记述较详:“中山口北一里有仙人洞,洞在山麓,可容二百人,洞口向东,从石梯而上,石皆倒垂。下为平地,洞西壁有一门,近门上有石钟下悬,长数尺。门之内,少入转而南,见有石罅如夹道,深黑,人不敢入。”③这一名胜之前,清代乾隆年间建立了一处王爷坟,《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兰旗王园寝在州北仙人洞前。”“兰旗王”何所指呢?1983年7月,昌平文管所王殿华所长告诉我时,笔者也不知晓。到仙人洞村见到老人李德山(1902年生人),才知道这是郑亲王府称为“北山”的王爷坟。他的三伯父李豫曾在郑亲王府当差。 进入清代以后,皇帝多次临幸明十三陵。清世祖两到昌平,“周视明代陵隧”。④清高宗还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拨款二十八万两白银重新修理明长陵⑤,还先后把皇四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七子坟地选址于昌平明陵附近。唯独郑亲王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坟地立在明十三陵界内。原来,乾隆十七年,郑王府的辅国公奇通阿承袭了简亲王(郑王当时的称号),他的公爵应当解除。清高宗以他的先祖巴尔堪以创发卒于军中,巴赛阵亡于塞外。“世有战功”,⑥以奇通阿次子经纳亨袭公爵。经纳亨生于乾隆八年(1743)二月十四日辰时,乾隆三十年(1765)袭辅国公,授散秩大臣,乾隆四十年(1775)十一月十一日卒,享年三十三岁。⑦他葬于昌平中山口北边一里仙人洞时,仅是一座公爷坟而已。他的长子积拉堪初袭公爵,嘉庆十二年(1807)革退,积拉堪的五弟伊丰额袭爵,道光元年(1821)卒,他们先后葬于经纳亨墓侧,他们这墙圈被当地老人称为“东宫”。道光元年经纳亨之孙西朗阿袭爵,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葬于东宫西侧。因同治三年(1864)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将郑亲王王爵赏还,由经纳亨曾孙承志袭郑亲王,而经纳亨、伊丰额、西朗阿均追封郑亲王。这时西朗阿墓地有所建设,形成一定规模,俗称“西宫”。南端为豆渣石平桥三座,条石墁着神道。有石牌坊一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牌坊后有华表一对。北行有石狮子一对,两道宫门后边就是碑楼,内立驮龙碑一方,立于同治初年。东西朝房各五间,享殿三间,内有香案五供。享殿旁有东西角门,后边有大宝顶一座,东边有小宝顶一座。墓地前边砖墙,后边石头墙。 1930年,昌平县发生旱灾,闹起蝗虫。郑亲王府的一位六哥子来到此间,卖掉了树,又拆墙卖掉砖瓦石片,最后搞了一次起灵,使王爷坟彻底毁坏。1966年,村里人把仙人洞内部砸毁,使仙人洞徒有虚名。尔后,王爷坟旧址迁来许多居民,盖了房屋,栽了柿子树。只有三座平桥比较完好,它趋于实用,雨季桥下走水。 [后注] ①《中国历代陵寝纪略》123页。 ②、③转引自《日下旧闻考》第七册卷一百三十四,2163页。 ④《天府广记》下册611页。 ⑤《中国历代陵寝纪略》123页。 ⑥《清史稿》三十册8955页。 ⑦《爱新觉罗宗谱》手册83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