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坟的正式名称叫“园寝”,园寝制度在清代有详细的规定。《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记载: “顺治十年(1653)题准,亲王给造坟工价银五千两,世子四千两,郡王三千两,贝勒二千两,贝子一千两。镇国公五百两,辅国公同。又议准,亲王至辅国公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龙首龟蚨。亲王碑广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称之。世子、郡王碑广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贝勒碑广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贝子碑广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四尺。镇国公碑广三尺六寸三分,首高三尺三寸,趺高三尺九寸。辅国公同。又题准,亲王给碑价银三千两,世子两千五百两,郡王二千两,贝勒千两,贝子七百两,镇国公四百五十两,辅国公同。……”(55)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亲王茔制,飨堂五间。亲王世子至辅国公皆三间。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门三。贝勒以下门一。亲王绘五彩饰以金,覆以级琉璃瓦。亲王世子、郡王,只绘五彩,皆覆以绿琉璃瓦。贝勒以下施朱不绘,用筒瓦。亲王坟园周百丈,亲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贝勒、贝子七十丈,镇国公、辅国公六十丈。镇国、辅国将军三十五丈,奉国、奉恩将军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详细规定之外,还有六个王爷坟实例。年代较早的是顺治帝之子追封荣亲王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二寸,纵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五尺,纵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广三丈八尺六寸,纵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围墙周长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这位名为两岁,实际三个多月夭折,未命名的荣亲王,死后享受的殊荣,固然与顺治帝与董鄂妃的感情有关,显示了皇权的尊严,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爷坟的具体情况。 第二个王爷坟实例,是“朱华山理密亲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纵八尺,檐高一丈四尺。东西卡子墙长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二尺,纵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门,广四丈五尺,纵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围墙周长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于雍正二年(1724),这座园寝反映雍正年间王爷坟的规模。 乾隆帝上台后,追封长兄弘晖和七弟福惠为端亲王、怀亲王,在易县建设园寝,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56)尔后添设兵丁五十名看守。端亲王园寝和怀亲王园寝都是“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六尺,纵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门,广三丈四尺,纵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一尺,纵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围墙周长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从《易州志》的记载来看,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大门外还各有下马桩二根、平桥一座(57)。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琏去世,他虽然年仅九岁,但“乃皇后所生”,“聪明贵重,气宇不凡,……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58)赐皇太子,谥端慧。“端慧皇太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八尺四寸,纵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飨殿一座,广六丈五尺四寸,纵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两庑各五间,广四丈八尺,纵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东有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门三,广五丈一尺,纵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门外设守护班房,东西厢各三间,广三丈六尺七寸,纵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围墙周长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四年(1799)三月追封贝勒。他的园寝可以与端慧皇太子园寝作一比较。“皇十二子园寝,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五尺五寸,纵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飨殿一座,广三丈八尺,纵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门,广一丈五尺二寸,纵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门外设守护班房。围墙周长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个王爷坟实例,就是“妙高峰醇贤亲王园寝。”醇亲王奕譞,为光绪皇帝之父,宣统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于西山妙高峰。园寝内“琉璃花门一座,广一丈四尺,纵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东西卡子墙各长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飨殿一座,五间,广五丈三尺,纵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飨殿前抱厦三间,广三丈三尺,纵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炉一座,广九尺三寸,纵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门一座,三间,广三丈四尺,纵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门外设守护班房,南北厢各三间,广二丈八尺,纵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围墙周长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黄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显三间,广二丈,纵、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广四尺,龙首高四尺五寸,龟蚨高称之。碑文内恭书皇帝御名。” 随着王爷坟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园寝内栽种仪行树,周围栽种松柏树,绿化区域成了严禁民人樵采的准军事区,周围树立界桩,增加了王爷坟的肃穆气氛。个别的王爷坟,一般都安置十家守护。而王爷坟集中地区,如天津蓟县黄花山、朱华山,河北易县张各庄、王各庄,涞水县水东村都是利用军队守卫。涞水县的怡亲王允祥墓,“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贤亲王金棺安葬,庄亲王奏准续添千、把总各一员、马步兵五十名,由镇标中军核转归镇统辖与左右两营并入三营。”(59)相应的,园寝附近设立营房,盖造衙署及执事人房屋等,易县张各庄二所四十间,王各庄一所二十间(6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与王爷坟有关的“内务府奏案”等原始档案很多。笔者因时间不敷,没能看到太多的内容。但仅就已读到的档案来看,作为推崇封建皇权的一种手段,王爷坟从设计、备料、选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数以万两计的白银。 通过几年的业余调查,发现王爷坟规模大体相同,但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河北涞水的怡贤亲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桥多座,显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园寝之制,视常例有加。”(64)昌平县雪山村的成亲王永瑆墓,据说未建碑楼。昌平县仙人洞前“兰旗王”坟地的神桥趋于实用。有的王爷坟附近风光秀丽,如拢驾庄的显亲王丹臻墓。有的王爷坟则在穷乡僻壤。有的王爷坟没有坟头。有的王爷坟的宝顶四米多高。它们的差异反映出清代王爷的盛兴和衰落,从某一侧面帮助人们了解清代历史暨社会发展的线索。 [后注] ①见《清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 ②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第34辑255页,“固山”的解释不全面,参考《辞源》的内容。 ③《明史》第12册《列传四、诸王》3557页。 ④《清史稿》第十册2634页。 ⑤《清世祖实录》卷十,9页。 ⑥参见《啸亭杂录》205页“王府官员制度”。 ⑦见《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396页。 ⑧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一。 ⑨《明史》第12册,同注③。 ⑩见《清史稿》第三十册9036页。 (11)同上书8971页。 (12)见《爱新觉罗宗谱》甲册1379页。 (13)同上书1509页。 (14)见《清史稿》三十册8980页。 (15)同上书9047页,经查《爱新觉罗宗谱》甲册1736页,应为八十一岁。 (16)同上书9047页。 (17)见《爱新觉罗宗谱》甲册143~145页,虚岁88。 (18)见《爱新觉罗宗谱》丙册5849页。 (19)见《清史稿》第三十册8901页。 (20)同上书,8903页,三十六岁据她去世七十五岁推算。 (21)参见《爱新觉罗宗谱》丙册5921页。 (22)同上书5265页。 (23)同上书,甲册250页。 (24)同上书,甲册346页。 (25)同上书,甲册824页。 (26)同上书,甲册1062页。 (27)同上书,甲册1189页。 (28)参见《清史稿》三十册8952页。 (29)同上书8984页、《清史列传》卷三。 (30)见《清史稿》三十册9039页。 (31)转引自《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358页。 (32)见《清史稿》三十册8952页。 (33)同上书,8980页。 (34)见1939年第2卷第1期《回教月刊》41页。 (35)见《清史稿》三十册9070页。 (36)同上书,9113页。 (37)、(38)见《清史稿》三十册9084~9085页。 (39)同上书9083页。 (40)同上书9049页。 (41)同上书9087页。 (42)密云县季庄师范学校普印(1906年生人)先生讲述。 (43)见《清史稿》三十册9074页。 (44)同上书,9068页。 (45)同上书,9071~9072页。 (46)同上书,9073页。 (47)同上书,9075页。 (48)同上书,9076页。 (49)同上书,9082页。 (50)见《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园寝规制、坟茔规制”1~3页,以下未加注的引文,均出此。 (51)见《易州志》第一册2页背。 (52)同上书6页。 (53)见《清史稿》第三十册9092页。 (54)见《易州志》第一册3页背。 (55)同上书19页背。 (56)见《清史稿》第三十册90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