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桥郑王坟作为清代郑亲王府在北京郊区的第一块坟地,以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立祖。济尔哈朗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第六子,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十月初二日。①“幼育于太祖。封和硕贝勒。”②天聪五年(1631)七月管理刑部。崇德元年(1636)以军功晋和硕郑亲王。八年(1643)八月与多尔袞一起辅理国政。顺治元年(1644)加封信义辅政叔王,五年(1648)三月因“太宗初丧,不举发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③丢掉叔王,被多尔袞降为郡王,闰四月复还亲王,九月授为定远大将军,率师下湖广,七年(1650)师还。同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袞去世,他先幽禁了英亲王阿济格,次年二月又与巽亲王满达海等奏削睿亲王爵,实行报复。顺治九年(1652)二月加封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病重,顺治帝去看望他,他说:“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愿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希望国家早日统一。第二天(初八日)去世,顺治帝“辍朝七日,赐银万,置守园十户,立碑纪功。”⑤谕祭文中称赞他:“有贞臣之节,有良将之风,”“亲历战阵,躬冒矢石,决策于万众之中,制胜于千里之外”,“处忧患而不惊,肩弘钜而不乱。”⑥据昌运宫村赵贵(1907年生人)先生讲,过去到五塔寺单有石桥,而白石桥是专为郑王府“白事”所建。 济尔哈朗的世子富尔敦于顺治八年(1651)四月二十日去世,年仅19岁。济尔哈朗与第三子敏郡王勒度同年去世,至此,白石桥已建有三座王爷坟。济尔哈朗墓地居中,墙圈呈长方形,有宫门、碑楼、享殿等建筑,只是月台上除了他的大宝顶外,东西各一福晋墓,大宝顶北侧侧福晋、庶福晋墓八座。世子富尔敦墓在西侧,砖墙与宫门相接,内有享殿三间,后边月台上除他的大红宝顶外,西侧有砖坟一座,东北角有小坟一座。敏郡王墓在东侧,他的墙圈同世子富尔敦的墙圈南边都错后于济尔哈朗的墙圈,后墙为圆弧形。他的宝顶较小,后边有两个王妃的小坟。据魏公村吴永康(1918年生人)先生讲,这里的照看坟地户都是老郑王济尔哈朗“从龙入关”时带来的亲军之后裔,他们称济尔哈朗墓为“老屋”,世子墓为“二屋”,敏郡王墓为“新屋”。 济尔哈朗第二子济度,天聪七年(1633)六月二十四日子时生⑦,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封为简郡王,九月封为世子,九年(1652)十月擢任议政,十一年(1654)十一月授定远大将军,出师福建,与郑成功作战,直到十四年(1657)三月师还北京,顺治帝派大臣迎劳芦沟桥,“始闻郑献亲王之丧,命入就丧次,上临其第慰谕之”。⑧五月袭爵,改称号为简亲王。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初一日薨逝,年28岁,謚曰纯。他的墓地建在“新屋”东,老人习惯称为“二王”。墙圈与其父济尔哈朗墓相同,有碑楼、宫门、享殿,享殿内有隧道与地宫相连,未建宝顶。有人讲,简亲王济度第三子简惠亲王德塞在康熙九年(1670)去世后,因无子嗣。葬于“二王”坟东侧。 白石桥郑王坟在康熙初年形成一定规模,四座院落外边建起虎皮石围墙,南头开了三间大门,外边有石狮子一对,大门东西两侧有小门各一。四至:东临大道(今为马路),南临长河,西边到今园林局,北至今社会主义学院南墙,占地二百亩。照应坟地户有四十户左右、五位章京(俗称“衙门达”)负责。有养身地,用于盖房,做茔地。进入民国以后,有的人家迁走了,最后剩下十七、八户。章京由原来的吴文庆、胡桂林、董振元、穆永、杨林喜五人,增加了吴文启、吴文龄、杨林茂。他们还住在郑王坟周围,如白石桥住的毛家,南边、西边住胡家,西边任家,后边白家。 郑王坟大墙内原有红黄柏和松树,外边有杨树,照应坟地户烧柴不用到别处去找。有的古树粗到三个人围不过来。1926年,郑亲王昭煦把这里的树卖给了木厂,他叔父乐泰不愿意要钱,放树时每个王爷坟内象征性地留了四棵树。而两棵白果树系古树名木,也得以幸存。1927年,郑亲王昭煦将驮龙碑和砖瓦石片卖给了张学良,东北军拆除王爷坟时,还布置了岗哨。1931年,有人盗墓,将“老屋”的侧福晋、庶福晋墓挖了几座,正在挖“老屋”时被告发,抓住一审,才知是穷窘的郑王府本家。1945年日本投降前,来过一伙便衣队盗墓。日本投降以后,紧接着是国民党军某部“官”盗墓,他们在“老屋”用炸药炸开地宫顶部,盗走了殉葬品。守陵户修补坟头时发现王爷坟均为石券。1950年,郑王后人将灵起走,青花瓷的骨灰罐有关部门作价收购。 [后注] ①见《爱新觉罗宗谱》丁册8102~8104页。 ②《清史稿》三十册8946页。 ③同上书,8948页。 ④、⑤同上书,8950页。 ⑥见北平研究院《明清史料》第六册548~549页。 ⑦见《爱新觉罗宗谱》丁册8103~8104页,卒年同。 ⑧同注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