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儒利玛窦墓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宝章 严宽

    在阜成门外北京市委党校宽大的绿色庭院中央,有一座小小的墓园,四周被透花砖墙环绕着,南墙正中有两扇灰色铁花棂门,墓园中植几株青翠的柏树。这就是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利玛窦墓。
    墓园里并排竖立着三通汉白玉石碑,墓碑的形制与常见的一样,只是碑额雕龙花纹的中心,镌有代表天主教会的十字徽记,表明墓主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中间的那一通螭首方座碑高2.7米、宽0.94米,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立。碑身正中刻有“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右边碑文是:“利先生讳玛窦,号西泰,大西洋意大利亚国人。自幼入会真修,明万历壬辛年航海首入中华衍教,万历庚子年来都,万历庚戌年卒。在世五十九年,在会四十二年。”石碑后面是灰身黑顶圆拱式的长方形砖砌坟墓,墓高1.5米、长2.4米、宽1.3米。利玛窦墓东侧为南怀仁墓,西侧为汤若望墓。这座耶稣会传教士的坟墓,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党校校园里,是颇令人回味的。原来,在五十年代修建党校的高耸楼群时,有意将利玛窦墓保存下来,并圈以砖墙,广种花木,使这里由荒凉的旷野变成叶绿花繁的幽静庭院,使许多人可以来墓园参观凭吊,这正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尊重人们的宗教信仰,对那些为发展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的人是不会忘记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还把“利玛窦墓及明清以来外国传教士墓地”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是意大利人,1552年出生在意大利安可纳州马切拉塔城一个贵族家庭。21岁时加入耶稣会,23岁在罗马学院接受神职教育,并从名师学习文学、法律、神学的同时,进修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青年学者。1580年他28岁时升任神父。1582年奉耶稣会远东巡阅使范礼安之命到澳门学习中文。次年随另一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前往广东肇庆定居。为了适应中国当时佛教流行的社会风俗,他削发穿着僧服,自称僧人,还把自己的住所定名为仙花寺。他为了更有利于传教,利用传授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吸引人们。他把从西方带来的自鸣钟、三菱镜、书籍和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自己手绘的《万国舆图》,陈列在自己的住所,让前来的中国人参观。在同中国官员、士绅、儒生的交往中,也是先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而后开始传教。他利用这种传教办法,在肇庆发展了80名教徒。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聘请老师讲授“四书章句”,自行意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利用4年多时间翻译完毕。这是“四书”最早的外文译本。利玛窦在译本的序言中称赞儒家的伦理观念,把“四书”和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著相提并论。利玛窦总结他在广东的多年生活,深感僧人的社会地位不及儒生,就向范礼安建议:传教士废除僧名,留须蓄发,谒见官员要穿丝绸服装。这个建议获准施行。利玛窦还写作了第一部中文宗教论著《天学实义》(后改名《天主实义》)。他在书中援引儒家经典来论证基督教教义,自称:“我太费心思,从那儒教先师孔子身上觅取我们的见解;我援引书中有意义不明的章句,作有利于我们意见的解释。”又说:“如果我们毅然对(儒、道、佛)三教同时进攻,那么我们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可是我们对于现下一般不循左道的儒士所有新创的意见,仍必加以攻斥,不稍姑息。”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利玛窦的传教方法不同于一般的西方传教士,他改变一般传教士“要求奉教受洗礼者必须同时采用西方的姓名,接受西方的生活习惯”的做法,他引用儒家经典中关于天、上帝的概念,论证基督教至上神的存在,并服从祀孔、祭祖等传统礼仪与社会习俗进行传教,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西方某些传教会及其在华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带有异端色彩,极力加以反对。这就引发了基督教内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礼仪之争”。这场论争,也反映了利玛窦的巨大影响。
    1595年,利玛窦穿着儒生服装自韶州北上,定居在江西南昌。他广泛结交官员、儒士和皇族,与他们谈论天文、地理、哲学、神学,并宣传基督教教义。他还写作《交友论》,传述亚里斯多德、西塞罗、塞涅卡、奥古斯丁等哲学家关于交友之道的格言。他用汉语向中国的儒生们讲述他交朋友的哲学,阐明他交朋友的诚心。他说:“吾友非他,乃第二我也,故当视友如己焉。友之与我,虽有二身,二身之内其心一而已。”他的这种动情的肺腑之言,获得无数来访的中国人的好感,使他结交了不少亲如手足的朋友,包括名重一时的官员和颇具影响的科学家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在内。徐光启(1562——1633年)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又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翻译家。他和利玛窦来往密切,交谊很深,互相切磋学问,合作翻译了拉丁文原著《几何原本》一书。《几何原本》是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全书共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几何学著作。利玛窦将拉丁文口译为汉语,由徐光启笔译完稿,译完后嫌词语深奥,又反复琢磨修改,前后三易其稿,中译本终于在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在北京正式出版。此书的出版使几何学第一次传到中国,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对我国数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传播都起到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利、徐二人翻译《几何原本》确定下来的数学专有名词,如平面、垂直线、直角、锐角、钝角、对角线、外切……等等,至今还一直沿用着。每一位学习几何学的中学生,总会听到和记住利玛窦和徐光启的名字。
    1597年,范礼安任命利玛窦为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同时指令他以北京为永久驻地。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利玛窦以进贡方物的名义来到北京。第二年获准向明神宗进贡天主图像、天主母像、天主经、珍珠镶十字架以及报时鸣钟、万国图志等。明朝廷因为他具有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授予官职。自此,他接受俸禄,为宫廷修理时钟,定居北京。万历皇帝准许利玛窦在北京传教,他就在宣武门内建立了北京的第一座天主堂(今宣武门南堂即为明代天主堂旧址)。前面提到的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为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先后入教,与利玛窦一起研究天文、地理,修正历法,交往频繁。
    利玛窦到北京后,写了《经天该》和《乾坤体义》,同李之藻合译《浑盖通宪图说》,这是三部天文学著作。他用中文写作《通天该》,此书是用七言古诗形式书写,全书写了四百二十句诗,显示出他汉语功夫的深湛。他又亲手制造了地球仪、浑天仪、日晷,把西方的天文仪器介绍到中国。利玛窦还介绍地理学来我国。他亲自绘制的《万国舆图》,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应用椭圆投影法绘制,刻以经纬度,并且特别把中国绘在地图的中央。这幅中文世界地图,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开眼界,“天圆地方”说受到冲击,“地圆”说流行起来。这对推动我国的地图学和地理学都大有裨益。
    利玛窦在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庚戌)5月11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按照当时中国的惯例,外国人死后都要移葬澳门。但是中国的教友为了纪念利玛窦,上奏朝廷,申请赐地,下葬北京。明神宗万历皇帝破例准奏,亲赐葬地和安葬祀费,赐北京西郊“二里沟佛寺,房屋三十八间,地基二十亩,畀葬利子”“立石为文记之”(见《大西利先生行迹》),墓碑是由顺天府尹王应麟所立。这年10月下葬时,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葬礼,非常庄严隆重。当时一位太监对于独给利玛窦葬地,曾问相国叶文忠:“诸远方来宾者,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关于安葬时的墓地情况,《帝京景物略》有概略的记述:“玛窦卒,诏以陪臣礼葬阜成门外二里,嘉兴观之右。其坎封也,异中国,封下方而上圜,方若台圯,圜若断木。后虚堂六角,所供纵横十字文。后缘不琱篆而旋纹。……墓前堂二重,祀其国之圣贤。堂前晷石,有铭焉,曰:‘美日寸影,勿尔空过,所见万品,与时并流。’”谭元春有《过利西泰墓》一诗:“来从绝域老长安,分得城西土一棺。斫地呼天心自苦,挟山超海事非难。私将礼乐攻人短,别有聪明用物残。行尽松楸中国大,不教奇骨任荒寒。”后来还出现了一首写利玛窦的竹枝词:“天主堂开天籁齐,钟鸣琴响自高低。阜成门外玫瑰发,杯酒还浇利泰西。”
    如今的利玛窦墓,依然保留着四百多年前大致的模样,但王应麟碑早已不见踪影,墓前的螭首方座碑是后来补立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述的景物也面目全非了。利玛窦作为“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西儒利玛窦墓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6 21:11 , Processed in 1.08330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