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先生的墓地,位于香山东北方向的玉皇顶上。玉皇顶以山腰有一座玉皇庙而得名。玉皇顶的面积有四五亩地之大,西边和北边是起伏的西山余脉,好似一道天然屏障挡住北来寒风;东边是悬崖巨涧,夏秋之际常有山水飞腾的瀑布奇观;西南方向是紧连香山鬼见愁的座座山峰,将此地映衬得更加清幽灵秀;东南平坦开阔,稻浪菜海熟黄青翠,天朗气清之日可望见海淀、玉渊潭一线的处处楼群。在玉皇顶南岗的木兰坨,修建了刘半农墓。墓基是一个石砌方台,墓盖在方台之上;北端石砌基座上有一座方形大理石柱,南向立面镶嵌着刘先生的巨幅遗像。墓前原竖两块石碑,一块是周作人撰写墓志,魏建功书石,马衡篆盖;另一块由吴敬恒题碑,蔡元培撰写墓志,章太炎篆额,钱玄同书丹。可惜两块墓碑都已推倒砸碎,石块狼藉。据载,周作人为先生所撰墓志全文是:“故国立北京大学刘君墓志君姓刘名复,号半农,江苏江阴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四月二十日,以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卒于北京,年四十四,夫人朱惠,生子女三人:育厚、育伦、育教。君少时,曾奔走革命,已而卖文为活,民国六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教授。九年,教育部派赴欧洲留学,凡六年,十四年应巴黎大学考试,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返北京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二十年为文学院研究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二十三年六月至绥远调查方音,染回归热,返北平遂卒。二十四年五月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君状貌英特,头大,眼有芒角,生气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性果毅,耐劳苦,专治语音学,多所发明。又爱好文学、美术,以余力照相,写字,作诗文,皆精妙。与人交游,和易可爱,善诙谐,老友或与戏谑以为笑。及今思之,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呜呼!古人伤逝之意,其在兹乎。将葬,夫人命友人绍兴周作人撰墓志,如皋魏建功书石,鄞县马衡篆盖,作人,建功,衡,于谊不能辞,故谨志而书之。北京文楷斋刘明堂刻石。” 刘半农先生,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里西横街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笔名寒星,化名范奴冬女士。他的父亲宝珊先生是穷秀才,做过塾师,后来从事新式教育工作,开办翰墨林小学。半农先生四岁时父亲教以识字,六岁入塾,虽在童年已能作对咏诗。十二岁入翰墨林小学,十五岁入常州中学,成绩常居于前列。二十岁时辛亥革命爆发,先生向往革命,去清江参加革命军,担任文牍工作。次年春,因不满于革命军队的混乱,回到江阴,后转赴上海谋生。他加入了新剧团体开明社,担任文字编辑,并参加演出。后来他担任中华书局编辑、《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1916年中华书局发生财政危机时离开上海。他在上海四年,以卖文为生,在《时事新报》、《小说月报》、《中华小说界》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创作了《匕首》、《女侦探》等侦探小说,《吃河豚》、《影》等滑稽小说,《催租叟》、《奴才》等社会小说,《黑肩巾》、《猫探》以及与人合译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等翻译小说,发表的文字总数在百万字以上。陈独秀等创办编辑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青年》杂志,半农先生站到《新青年》的麾下,发表《灵霞馆笔记》等,逐渐割断了与鸳鸯蝴蝶派报刊的联系,走上了文学革命的道路。 1917年秋,半农先生经陈独秀推荐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负责国文和文法教学工作。1919年春,经北大校长选定为统一筹备会会员。“五四”运动中,为北大教授临时会议的干事负责人。1920年春,经教育部指派去欧洲留学,先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1922年初还曾到德国进行学术考察三个多月。1925年3月以《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和发明自制的测音仪器“音高推断尺”,“刘氏音鼓甲种”参加博士学位考试,获得优异评语,被授予法国文学博士学位。《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斯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巴黎语言学会还推选他为会员。1925年秋回国,重返北大任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同时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他还兼任或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讲师、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教务长、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艺组主任、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特约编纂员等。1932年北京大学研究院成立,先生任文史部主任。 刘半农先生主要活动在文化教育领域,他在文学革命、新文学创作、语言乐律研究等方面,做了艰苦的大量的乃至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著名的诗人、民间文学家、语言语音学家。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他在这些领域的影响。 1915年陈独秀创刊《新青年》杂志,宣传科学与民主,倡导文学革命,半农先生积极响应,成为骨干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他对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种文学样式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见。1917年开始陆续发表了《我之文学改革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命》、《应用文之教授》等文章,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主张用白话文写作,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僵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为了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1918年先生和新文化运动的另一名“台柱”钱玄同先生,共同策划书写了著名的“双簧信”。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概括了反对新文学的种种谬论,用文言写了致《新青年》编者的信,再由刘半农以记者名义,用白话写《奉答王敬轩书》,针锋相对地予以驳复。这篇战斗檄文,引起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激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收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作为一位著名诗人,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写过一些控诉书式的诗篇,为压在底层而喘不过气来的劳动人民呐喊呼吁,这些诗篇带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阶级对立的思想。他的诗不仅有着新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诗的形式体裁、创作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创造精神。他不仅创作白话诗、散文诗、民歌体新诗,还翻译外国的民歌,《瓦釜集》、《扬鞭集》、《国外民歌译》里的作品,集中显示出他的诗歌成就。先生创作的《游香山纪事诗》第十七节是:“白云如温絮,广复香山巅,横亘数十里,上接苍溟天。今年秋风厉,棉价倍往年。愿得漫天云,化作铺地棉。”第十节是:“公差捕老农,牵人如牵狗。老农喘且嘘,负病难行走。公差勃然怒,叫嚣如虎吼。农或稍停留,鞭打不绝手。问农犯何罪,交租才五斗。”他的这类诗歌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味,更写出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愤史,是对旧社会的抗议书。他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化名范奴冬女士发表在3月22日一期《语丝》上的《呜呼三月一十八——敬献于死于是日者之灵》,更鲜明地表现出这种倾向,真可谓是血泪的控诉:“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廓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左风右牙)!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顾他?!鸣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半农先生留学英国伦敦时,曾写过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新诗,既有对恋人的思念,又含有对家国故园的执着情思,爱恋与乡愁浸透在诗行间。此诗由音乐家赵元任先生谱曲,被广泛传唱,直到六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音乐演唱会上的保留曲目,为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所钟情。半农先生是一位散文作家。他的《半农杂文》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半农先生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经他倡议,1918年2月北大发布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他诠订的《歌谣选》陆续发表。他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时,曾提出对歌谣俗曲、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等各种民间文学体裁作品的研究计划。以后率领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俗曲,出版《中国俗曲总目》,收录了十一省区的六千多种俗曲曲目。半农先生的诗歌创作,也从民间文学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甚至用方言拟民歌、拟“拟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半农先生在语言科学领域里的研究工作,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各方面。在国外,他研习实验语音学,致力于汉字声调的研究,他以“扎硬寨、打死仗”的精神,不怕艰难,精心操作,用仪器测试了我国十二种方言的四声,撰著了《四声实验录》,科学地解决了对四声的认识。回国后,他在北大建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编撰《调查中国方音用标音符号表》和《北平方音折数表》等著作。他还发明了音高推算尺、正二声调推断尺,刘氏音鼓甲乙种、轻便浪纹计、审音鉴古准等关于语音、乐律的测量仪器,并用它们研究出许多科学成果,成为我国绝无仅有的研究语音乐律的专家。 半农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古典文学方面,他做过校点和考证工作,整理出版过一批古籍。他很重视辞书建设,提出过编纂《中国大字典》的计划,为中华书局编撰《标准国音中小字典》,研究创制了《点直曲检字法》,为《中国大辞典》撰写了三万多页的稿本。他在文物考古方面也做过不少工作。他在少年时就爱好摄影,做过深入研究,二十年代写了《半农谈影》,是我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1934年暑假,刘半农先生率领北大研究所的师生,赴内蒙一带进行考古和调查方言的工作。6月15日从北京出发,先后到包头、呼和浩特、百灵庙、大同、张家口等地,不辞辛劳地冒着炎热和风沙紧张工作,收录整理民歌民谣、调查方音及声调、考察蒙族牧民生活,发表学术讲演,还要会见各方面人士,夜以继日地忙碌,抱病工作。7月9日晨前往张家口第一师范讲演,来校时体温37.5摄氏度,讲演完毕升到38.5度,他仍不肯休息,又记录了一个县的方音,返回旅馆时体温升到39.5度。当夜12时扶病登车返回北京,请中医诊治。14日病情危笃,住进协和医院,诊断为被虱子咬传染了回归热症,竟然于下午2时与世长辞,年仅43岁。先生逝世后,停灵嘉兴寺。10月14日,北京大学的校、院、系负责人,师生员工代表及北平各界代表五百余人,在北大二院大礼堂为刘半农先生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收到挽联三百余件,花圈二百余个。追悼会由北大校长蒋梦麟主持,胡适、周作人、钱玄同、魏建功报告生平事迹,由半农的三弟北茂向来宾致谢词,由育英中学歌咏团奏哀乐、唱哀歌。音乐家李抱忱作《悼刘半农先生哀歌》并亲自指挥演唱,会场上声韵抑扬,倍极哀恸。歌词是:“苦雨悲风,秋色凄凉,皇天不吊,哲人其亡;先生学问,冠绝雅伦,先生著作,千古长存。”在众多的挽联中,有不少幅含义颇深,饶富意趣。胡适的挽联是:“守常惨死,独秀幽囚,《新青年》旧日同伙又少一个;拼命精神,打油风趣,老朋友当中无人不念半农。”俞平伯挽联:“百灵庙远驼铃寂,二复居寒凤甓孤。”因为先生(刘复)住在严复的旧宅,便以“二复居”命名其住所。赵元任的挽联是:“十载凑双簧,无调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点,教我如何不想他。” 先生逝世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消息和文章,《世界日报·国语周刊》、《青年界》等刊物为他出了纪念专辑。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张恨水等数十人写了悼念文章。鲁迅先生写了《忆刘半农君》,说到半农“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吧,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喷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蹈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刘半农在五四时期的战斗业绩,却对他后来的复古和倒退倾向给予了批评,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1935年5月29日,刘半农与他的胞弟刘天华的木棺,一起安葬在香山玉皇顶。刘天华,原名寿椿,1895年2月4日生于江阴,是我国著名的大学教授、民族音乐家和琵琶、二胡演奏家。他曾将京剧的工尺谱转换成五线谱,整理出版了《梅兰芳歌曲谱》,使梅兰芳在赴美国演出时,得以将京剧曲谱介绍给外国人。刘半农在为此书所作序言中指出:“以梅君在旧剧上所有的成绩与信用,加之以李(石曾)先生的热心爱护,更加之以齐(如山)先生的大卖力气,而天华也愿意从旁打打杂,我想,中国的歌剧,或者从此有些希望了。”刘天华于1932年5月底到北京南城天桥搜集民间乐曲,传染得了猩红热病,6月8日逝世,年仅37岁。玉皇顶上刘天华的青石墓碑宽不到1米,高不足1.5米,正面镌刻“音乐大师刘天华之墓胡光炜题”,碑阴刻有500余字的碑文,为金陵杨仲子书丹,杨仲子当时是国立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主任。 如今刘半农、刘天华两兄弟的坟墓,高踞于香山玉皇顶青翠的顶峰,让人们永远记住他们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由蔡元培撰,钱学同书写的墓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