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静宜园

2002-12-1 12:00| 发布者: 赵兴华

    静宜园位于北京西郊香山,清代北京西郊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园林总面积一百六十公顷,山势陡峭,树木葱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香山自金代开始有较大开发,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曾在香山建大永安寺及行宫。元明时期续有营建,但均未有较大的扩展。清康熙时开始修缮佛殿并建行宫以“避喧听政”;乾隆时进一步进行大规模营建,乾隆十年(1745年)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于林隙崖间增建殿台亭阁,修建宫门、朝房,加修了一道周长十余里的外垣,形成规模宏丽的皇家行宫苑囿,并赐名静宜园。
    《御制静宜园记》云:“乾隆乙丑(乾隆十年)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薙榛莽,剔瓦砾,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峰头岭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乾隆癸亥,予始往游而乐之。自是之后,或值几暇,辄命驾焉。盖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而左右侍御者之挥雨汗而冒风☆亦可廑也。于是乎就皇祖之行宫,式葺式营,肯堂肯构。朴俭是崇,志则先也,动静有养,体智仁也。名曰静宜,本周子之意,或有合于先天也。”
    静宜园园墙有内垣和外垣,园内共二十八景。自勤政殿至雨香馆为内垣,共二十景,有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橙、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自晞阳阿至隔云钟为外垣,凡八景,有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八:“此外岩壑室宇以名著者,则有:洗心亭、净凉亭、胜亭、倚吟室、画禅室、香林室、太虚室、碧峰馆、迟云馆、雨香馆、学古堂、超然堂、妙高堂、含清堂、正凝堂、旷真阁、来芬阁、清寄轩、妙达轩、泽春轩、延旭轩、旷览台、韵琴斋、怀风楼、鉴空楼、栖云楼、畅风楼、松坞云庄、琢情之阁、试泉悦性山房、得一书屋、山阳一曲精庐、欢喜园、天池、梯云山馆、融神精舍、云岩书屋、养源书屋、翠微山房"。
    《畿辅通志》卷十三:“静宜园在香山前,自圣祖皇帝临幸御额亲题,乾隆乙丑高宗纯皇帝清跸所临,略加葺治。内垣六门,曰东南门,曰东北门,西曰约白门,西南曰如意门,西北曰中亭子门,北曰进膳门。前为城关二,由城关入,东西各建坊禊,中架石桥。度桥左右朝房各三楹。园内景凡二十八。”《日下旧闻考》载:“宫门内为勤政殿五楹,南北配殿各五楹,殿前为月河。勤政殿后北为致远斋,南向,五楹。斋西为韵琴斋,为听雪轩,东有楼为正直和平。勤政殿后西为横秀馆,东向。其南亭为日夕佳,北为清寄轩、横秀馆。后建坊座,内为丽瞩楼,五楹,后为多云亭。丽瞩楼后南为绿云舫。丽瞩楼迤南为虚朗斋,斋前石渠为流觞曲水,南为画禅室,后为学古堂,东为郁兰堂,西为伫芳楼,又西宇为物外超然,其外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宫门。东宫门外石路二,南达香山寺,东建城关,达于带水屏山。带水屏山,门宇三楹南向,西为对瀑,北为怀风楼,其左为琢情之阁,东南为得一书屋,西为山阳一曲精庐。带水屏山之西为璎珞岩,其上厅宇三楹为绿筠深处。璎珞岩东稍南为翠微亭,亭东有亭为青未了。青未了迤西,岩际为驯鹿坡,驯鹿坡迤西有龙王庙,下为双井,其上为蟾蜍峰。峰北稍东为松☆云庄,又东有楼为凭襟致爽,后为栖云楼。香山寺前下方池为知乐濠。香山寺在璎珞岩之西。前建坊楔,山门东向,南北为钟鼓楼,上为戒坛,内正殿七楹,殿后厅宇为眼界宽,又后六方楼三层,又后山巅楼宇上下各六楹。香山寺正殿门外有听法松,山门内有娑罗树。香山寺北为观音阁,后为海棠院,院东为来青轩,西为妙高堂。香山寺北有无量殿。来青轩西南为欢喜园,东西各有坊楔。香山寺北稍西六方亭为唳霜皋。香山寺西北,由盘道上为洪光寺,山门东北向,内建毗卢圆殿,正殿五楹,左为太虚室,又左为香岩室。洪光寺前盘道间敞宇三楹为霞标磴。霞标磴之北为玉乳泉。玉乳泉西稍南为绚秋林。林北为雨香馆,后为洒兰书屋,其南为林天石海。
    丽瞩楼北度岭为晞阳阿。其北坊座一,东坊座一,西为朝阳洞,后为观音阁。晞阳阿北为芙蓉坪,楼宇三楹。其东敞宇为静如太古。芙蓉坪西南为香雾窟,东南北小坊座各一,东面大坊座一,正宇七楹。后为竹☆精舍,其北岩间有西山晴雪石幢,又北为洁素履。香雾窟南稍东为栖月崖,厅宇三楹。其西宇为得趣书屋,距崖半里许,设石楼门,镌题曰云阙。栖月崖北为重翠崦,厅宇三楹。其下为龙王堂,堂下有泉。重翠崦东南为玉华寺,山门东向,三殿三楹。殿西南厅宇为玉华岫,其东为皋涂精舍。玉华寺西南峰石屹立,上勒御题,为森玉笏。东北为超然堂,堂南为旷览台,后为碧峰馆。森玉笏东北峰上有亭为隔云钟。
    外垣之北别垣内佛楼为宗镜大昭之庙,门东向,建琉璃坊楔。前殿三楹,内为白台,绕东南北三面上下凡四层。西为清净法智殿,又后为红台,四周上下亦四层。昭庙之北度石桥为正凝堂,堂北为畅风楼。正凝堂迤北为碧云寺,山门东向。度桥为天王殿,复逾桥为正殿,为次层殿,后为三层殿。又后为金刚宝座塔院,院前白石坊座一。碧云寺南为罗汉堂,后为藏经阁。碧云寺北为涵碧斋,后为云水态,为洗心亭,又后为试泉悦性山房。”
    静宜园的园林布局有别于其他园林。景观以山为主,景点分散于山野丘壑之间。香山的景点可划分为三个景区,即东北景区、东南景区,西北景区。
    东北景区
    此区景点不多,仅包括昭庙、碧云寺和正凝堂及眼镜湖。北门附近有小湖,水面被分为二,形似眼镜,故名眼镜湖。湖北岸山坡叠石造景,一虹流泉由山洞流出,形成小瀑布,有“水帘”之称。它的北边有香炉峰,顶峰有两块巨石,形如香炉而得名。
    由眼镜湖往西,可达正凝堂。这是一座水庭园林,即见心斋。这个景点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几经修缮,是香山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院内山石、廊榭、楼阁参差错落,转折有致,布局活泼,古松翠柏掩映其间。
    见心斋倚别垣之东坡,地势西高东低。园外的东、南、北三面都有山涧环绕,园墙随山势和山涧的走向自然蜿曲,逶迤高下。园林的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以建筑围合的水景为主体,西半部地势较高,则以建筑结合山石的庭院山景为主体。一山一水形成对比,建筑物绝大部分坐西朝东。
    东半部的水面呈椭圆形,另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头流水无尽之意。随墙游廊一圈围绕水池,粉墙漏窗极富江南水庭的情调。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带周围廊(彩图59),其西北侧以曲尺游廊连接一幢楼房,坐北朝南,则是登临西半部山地的交通枢纽。水池的东岸建一方亭,与见心斋隔水相对应,但稍偏北,便于观赏西岸之全景。
    西半部是建筑物比较集中的一区。一组不对称的三合院居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北厢房即作为东西两部分之间交通枢纽的楼房的上层。三合院的北侧为两层的畅风楼,前临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园建筑构图的制高点,也是俯瞰园景和园外借景的观景点。南侧和西侧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为中心,点缀少量山石,种植大片树木。
    昭庙位于见心斋东南,只一桥之隔。清乾隆帝为迎接西藏班禅来京“祝厘”,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香山择地建宗镜大昭之庙,通称昭庙。庙门东向,门前小广场建琉璃牌坊一座前殿三开间,位于台上,绕东南北三面上下凡四层。其西为清净法智殿。其后为红台,亦四层。庙后山坡上建有八角七层密檐琉璃塔一座,下层为砌石基座,每面刻佛像一尊。塔形与承德外八庙的琉璃塔相似。
    东南景区
    此区是香山静宜园的主要景区,也是宫廷区所在。香山二十八景中,本区占十多处。主要景点和园林建筑有虚朗斋、双井、香山寺、绿云舫、璎珞岩、翠微亭、丽瞩楼、青未了、栖云楼、来青轩、驯鹿坡等。
    静宜园东宫门外设城关二座,关内东西各立牌坊两座,中架石桥,下为月河、渡桥,宫门五开间,左右朝房各三间。入宫门迎面为勤政殿,殿前有月河,殿倚山而筑,五开间,南北设配殿。宫门区西南不远,有虚朗斋,现改建为香山饭店。
    香山寺位于香山南麓,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6年),名永安寺,又称甘露寺,乾隆时改称香山寺。寺门东向,前有牌坊、古松掩映,有“听法松”一景。山门内有婆罗树,南北设钟楼鼓楼,上为戒台坛,内正殿七开间,殿后厅堂名眼界宽,后有六会楼三层,后山上有楼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势而建,层层而上,正中百步石级串联着五座大殿,很有气势。寺毁于庚申之役,遗址上尚存大石屏一座。
    双清在香山寺以南山腰中,原有两股清泉,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双清”二字。
    西北山地景区
    有玉华岫、森玉笏、香岩室、霞标磴、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晞阳河、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隔云钟等景点,有朝阳洞和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还有阆风亭和多景亭。
    西山晴雪位于香炉峰下,地势开阔,可一览全园风光。森玉笏位于西山晴雪以东。山坡上,一块巨石峭然耸立,石上刻乾隆书“森玉笏”三大字。此处山势与四境不同,横峰侧岭,奇涧曲径,峻峭石峰,嵯峨争立。乾隆作诗赏曰:“冈纷合沓、峻岭郁嵯峨、俨若千夫立、森然万玉罗,色无需藻绘,坚不受砻磨,山伯朝天阙,圭璋列几多。”
    玉华岫踞森玉笏不远。在森玉笏东北半山上有玉华寺,山门东向,正殿三开间,殿西南的厅宇便是玉华岫,其东为皋涂精舍。
    芙蓉坪所在地势很高,与西山晴雪处于同一高度,暑天凉爽,四周丛林密茂,院内种有青竹,环境幽静。
    碧云寺
    清代,碧云寺是香山的一部分,与香山寺、昭庙等同属佛教道场。故有“西山苍苍,上于云霄,重冈叠翠,平朝皇阙,中有道场四香山”之说。碧云寺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8年),原称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监于径在寺后建生坟,并重修寺院,始今名。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
    碧云寺位于香山风景区东北,寺前设有城关,入关百步达山门,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共六层院落,层层殿堂依山叠起,松柏参天,浓荫蔽日。乾隆游碧云寺时,称这里是“试参山水秀,果占画图全。衣履如沾润,林峦益逞妍。一弘天半澈,百道润边悬。”寺院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空间大小不一。最后一进院落,空间着意扩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刚宝座塔。塔中有券洞,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塔座上有两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石塔。整个金刚宝塔满布精致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龙风狮象和云纹等。南跨院内有仿杭州净慈寺的罗汉堂,堂内有贴金罗汉五百尊,还有神像七尊和济公的造像。堂北为普明觉妙殿,1925年孙中山先生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中心纪念堂。
    北跨院为水泉院,清泉从山石流出,汇集池中。因水得景,开辟水泉院园林。园林西倚硝壁,东临山谷,古木华盖,十分幽静。台座、叠石和古树划分空间,形成了有变化的庭院园林。 

静宜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1.09148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