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荷花灯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邓云乡

    有一种像梦一样朦胧的灯笼,经常闪烁在记忆中,那就是旧时北京农历七月十五孩子们点着玩的莲花灯。那时在北京度过童年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一进七月,在热闹的街市上,如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莱市口等处,就都摆出卖莲花灯的摊子了。甚至敲冰盏卖冷食的小贩的车子上,也挂上两只招展的蓬花灯来卖,以点缀佳节。人们一看到灯,自不免又一兴岁时之感,啊——盂兰节又到了。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节,就是中元节,荷花灯是北京中元节必有的点缀。《燕京岁时记》“中元节”条云:
    “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
    这种风俗原是很古老的了,自元、明以来,一直就有,在欧阳原功词中就曾写到过。这种灯很轻巧,用白绵纸剪成大连花瓣,染上粉红颜色,趁半干时,把它卷压成弧形花瓣,圈一个竹蔑圈或硬纸板圈,把这种“莲花瓣”上下贴两圈,如佛像座下“莲花座”形状。下面再贴一圈用绿色软纸剪的穗子,象征“荷叶”。用一个小竹竿挑着,中间插一小蜡烛,便是一个莲花灯了。晚上把蜡点上,闪烁着光芒,照着那轻盈、红艳而又朦胧的“花影”,孩童们拿着,在小小的院子中跑来跑去,口里唱着:“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这样好的灯,为什么今天点了明天就要“扔”呢?因为按佛教目连僧故事,盂兰会用荷花灯接引鬼魂,灯扔了,鬼魂跟着灯走了,不迷路了。再有因为莲花灯是莲叶灯的遗制,旧时七月十五孩子们玩的灯最妙的就是莲叶灯、篙子灯,砍一个长柄莲叶,中间插一小签,点个小蜡,扛着在胡同中玩,就是个最妙的“灯”。拔一株青蒿子,蒿子枝上系上许许多多点燃的“线香”头,便是别开生面的“蒿子灯”。清初张远《(阝奥)志》所谓“青光荧荧,若磷火然”,《京都风俗志》所谓“于暗处如万点萤光,千里鬼火,亦可观也”。试想在黑黝黝的小四合院中,在飘着夜来香的七月之夜,廊沿下,垂花门边,甚至在偏僻的小胡同中,在简陋的棋盘心房屋的小院中,这该是怎样的情趣呢?其趣味就在“青光荧荧”上。如果在上千支光的电灯照耀下,光同自昼,便索然无味,又哪里去觅莲花灯、莲叶灯、蒿子灯的朦胧之美呢?莲叶灯、蒿子灯等都玩一个新鲜劲儿,隔天便不值一看,所以“扔”了。倘若连纸糊的轻盈美南的莲花灯也扔了,未免太可惜了。
    咏莲花灯的诗不少,康熙时查初白《京师中元词》云:“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钱价,不数中原洗手花。”
    写的极为漂亮,这是康熙时的事。枝巢子《旧京秋词》云:“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遥。莲灯似我新诗稿,明日凭扔乐此宵。”
    这是夏仁虎先生晚年的诗,后两句亦感慨系之矣。“凉风起天未,游子正徘徊,”几十年前童年时,在北京玩过莲花灯的人,如果客居异地,逢上这样的节令,哪能不思念这轻盈、美丽、朦胧的莲花灯呢?这种玩艺早已没有了。有一年初秋在京,凉得很早,匆匆数日,已过了中元节,不禁想起幼年玩莲花灯的事来,便写了一首小词《念奴娇》云:
    “新凉数日,又匆匆过了,中元佳节。檐下清阴清几许,树上月华迟发,院落居邻,绳床小坐,意趣何幽绝。渐忘漏永,似疑鸳瓦霜泼。京国几度繁华,枝巢老子,唱出秋词咽。荷叶荷花灯儿好,惹得孩童歌叠。绛蜡焰轻,明朝扔了,故事凭谁说。未宜重问,趁凉倚枕安歇。”
    词中写出一点莲花灯的情趣,我把它抄给俞平伯老师、黄君坦先生看,君但先生来信云:“‘绛蜡焰轻,明朝扔了,故事凭谁说。’绝妙好词,为之击节。”奖掖有加。书此聊记翰墨因缘,也当莲花灯的一点文献掌故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12 11:09 , Processed in 1.09423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