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社日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常人春 陈燕京

    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真君的生辰日。土地真君就是所谓的“社神”,俗称“土地公”、“土地爷”,也称“福德爷”、“伯公”、“福德正神”等。二月初二被称为“社日”。在中国古代,祭祀土地公的“社日”分春、秋两次,一次是二月初二,一次是八月十五,称为“春祈”、“秋报”。《岁时广记·社日》引《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但从对民俗学的研究来看,春天的祭祀活动要大大胜过秋天的祭祀,因为一者春季的社日是土地公的诞辰日;二者春天正是播种的关键时节,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因此,一提到对社日的祭祀,人们更看重“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其目的也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
    《说文解字》云:“社,地主也。”“社”字的本义是指管理土地之神。相传社神勾龙是万水神共工的儿子。当共工触断天柱之后,勾龙协助女娲补平九州的裂缝,被黄帝封为“后土”,专门掌管四方土地。由于土地是“生养万物之母”,“有土斯有财”,民生日用衣食所需,皆取自土地。但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与征服能力,只好对自然顶礼膜拜,于是便产生了自然崇拜。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皆有神灵: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霓虹云雾;地上的山林川泽、鱼虫鸟兽、土地庄稼,莫不具有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类的命运,决定人们的生活。因此,古人对祭祀神灵极为重视,认为“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在中国古代,根据地貌特点,将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即湿润的平地)等五类,合称为“五土”,而社神即是五土的总神。稷是五谷(稷、稻、黍、麦、豆)之首,被尊为谷神。《白虎通。社稷》载:“王者所以有神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之也。”在古人们的眼里,土地和五谷同样重要,同时都要祭祀。《商君书·更法》云:“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又《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社稷已经成了国家的象征。
    正因为古人将社稷视为国家的象征和生存的根本,因而对于社神的祭祀才会隆重和热烈。春播之前,人们祈祷他的保佑;丰收之后,人们要报谢他的恩情。对社神的祭祀,绝不仅仅只限于帝王,下至各级官吏及全体百姓都要参加。《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可见古人自君王至大夫以下是层层立社的。每逢“社日”时,民间还要专门成立祭社的社会组织,也叫“社”;还要堆好方形的“社坛”,坛顶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分,分别铺以青、红、白、黑、黄五色泥土。所上供的祭品有:牛、羊、猪、鸡等各种牺牲,这就是所谓“以血祭祭社稷”(《周礼》)。在有些地区,社祭完毕以后,人们还要举行“分肉”仪式。《荆楚岁时记》曾这样记叙:“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社日的民间活动,到唐宋时最为普及与热烈,社日成了百姓们的一个重大节日。至于乡间农村,则处处是鼓乐阵阵,欢歌畅饮,很多人都是喝得大醉,方可罢休。唐人王驾有《社日》一诗,记述的就是这番情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棚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元、明以后,民间社日活动的规模逐渐式微。遍布各地山陵园地的社坛逐渐演变为各种土地庙。尤其在农村,不论是在村口、路边,还是在田间、地头,经常可以见到它的踪影。有些小土地庙只有坟头大小,虽显简陋,但人们相信土地真君会尽其护土之职,只要好好地给他供奉香火,他是会让地里五谷丰登的。
    北京地区对社神的祭祀也很热闹,《京都风俗志》有这样的描述:“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以酬神者……”据载,旧时北京城内的土地庙有数百座之多,那满城的祭祀盛况是可以想见的。
    北京有座社稷坛,是明、清帝王祭土地、谷神的地方,为明朝永乐19年(1421年)所建。坛为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方台,上铺黄(中)、青(东)、红(南)、黑(北)、白(西)五色土,以象征五行。坛北为祭殿(今为中山堂)和戟门。自清朝帝制被推翻之后,这里不再有祭祀活动。1914年改建为中央公园,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为“中山公园”,此园名一直延用至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8:41 , Processed in 1.08226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