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简称“八月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之一。 按照旧历,一年四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当秋季之中,所以号为中秋节。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百果上市,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果子节。 节日活动中的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等风俗,都是围绕月亮进行的。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习惯于把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联系起来看。看到月有圆缺,就会联想到人有聚散,联想到离合悲欢。嫦娥奔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在于嫦娥的孤寂,在于她远离人间的亲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八月十五正是望日,这一天的月亮最为圆满,所以人们把它当成是合家团聚的节日。称为团圆节,但凡有办法,一定要合家团聚,连媳妇回娘家,这天都必须赶回夫家,号称“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若是因故未能团圆,则是极大的遗憾,只好满怀浓浓的乡愁,叹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节的应节食品是月饼。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赠送月饼,祝福美满团圆。月饼的品种非常多,除了送礼或自家买来吃的月饼之外,还专门有一种拜月时上供用的大月饼。这种月饼的直径一般都在一尺以上,表面上用木模子压出蟾宫玉桂、玉兔捣药的图案,刷上油烤过之后,现出金红的颜色。 最能点缀节日景象的就是卖兔儿爷的摊子了。“兔儿爷”说的就是月宫里的王兔,不过早已被泥塑艺人们人格化了。艺人们抟泥彩画,做出大大小小的兔儿爷,有的顶盔贯甲骑着个老虎像是个大将军,有的则是“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大的好几尺,小的不及寸,名目形象,指不胜数,罗列高架出售,给孩子们做玩具。八月十五前后,孩子们模仿人人的作为,供兔儿爷玩儿。 八月十一过,纸店门前就摆出了木版水印的“月宫码”。这是一种大型的神纸码,背面用秫秸秸或竹蔑扎架子支撑起来,形状像一块竖匾,顶部还竖起几面小彩旗;黄色的背景,上面印着银脸的太阴星君,以及金色的玉兔在广寒殿前捣药的图案。 到了十五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来以后,就以月宫码作神位。家家在庭院里望空设祭。一张小矮桌,摆上兔儿爷,摆上中秋月饼,除了梨以外,什么水果都能当供品,尤其是切成莲花瓣的西瓜更不能少。因为梨与“离”谐音,而西瓜的形状和吃法却寓意着家人的团圆。这种祭把近乎游戏,不像迎神、祭神那么严肃。虽说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也没那么严格,不过是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更大。 撤供以后,把月宫码在院中焚化,在院子里摆上瓜果酒菜,趁着满院子的清辉,全家人一起分食祭月的大月饼,喝上一顿团圆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