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什刹海与什刹海庙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赵书

  什刹海为什么叫什刹海?这一直作为一件“京城疑事”存在于各种京城掌故书籍和有关文章中。2003年5月14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朱今天同志的文章“这个大杂院是不是什刹海”,文中提出:“看来什刹海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十庙说’,若此说成立,怎么会由民间口头沿传的‘十刹’雅作‘什刹’?另一种是‘一庙说’,什刹海原本是庙名,听起来怪怪的,对佛家来说有讲究,有出处吗?难道不可能庙借湖名吗?”正好接到西城档案馆《西城追忆》编辑部的来信,希望我写一篇和什刹海有关的文章。仓促之中,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粗浅看法,以便向大家请教,使这个问题能做深一点的讨论。

什刹海之名来源于什刹海庙
    早在明代,刘侗与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就说:“京师梵宇,莫什刹海若者。”其“方五十亩,室三十余间”,“其创作者,三藏师”,此僧“主十刹海二十年,日日持瓢乞食,男女老幼,见彼瓢仰,则知未食,即舍;若覆,则知已饭,不施”。作者著书之时,此瓢“犹挂庵中也”。虽有此记载,但是此庙坐西朝东,符合辽代契丹人在建筑上喜东向的“朝日”之俗,不象明代所建庙宇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值得注意。此条记载说明了,至少在明代,什刹海这座庙就已经是北京西北城的大庙了。清乾隆《钦定日下旧闻考》有按语曰:“元时以积水潭为西海子,明季相沿亦名海子,亦名净业湖,……今则并无西海子之名,其近十刹海者即称十刹海,近净业寺者即称净业湖。”根据这条按语,北京史地学家侯仁之先生说:“可以断定现在的什刹海一名,实来源于明代的十刹海寺,只是把‘十’字又谐音写作‘什’字而已。”并在1990年为什刹海南岸碑刻撰文时明确指出:“……湖滨梵宇林立,旧有佛寺曰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今寺宇虽废,而十刹海作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又口碑相传又已相沿成习。”

    什刹海庙在什么地方?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一书中“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档号J181-15-131)记载“什刹海庙:坐落德胜门内内五区段家胡同五号,建立年代失考。本庙面积南北面各十八丈四尺,东面七丈九尺,西面九丈六尺,房屋四十三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自住外出租。庙内法物有木像四尊,铜像三尊,泥像四尊,大钟一口,铁磬两口,供桌两张,铁香炉一个,磁炉四个,木炉一个,木烛扦四支,木花瓶一对。”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时,与1928年内容有些增加,主要是:“(僧人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属募建。不动产土地二亩八分三厘六毫六丝强,东西长十八丈四尺,东面宽八丈九尺……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本寺房屋概由本住持管理使用,除供佛及寄居僧人外,余房出租,以资维持生计。庙内法物有铁磬两口,铁钟一口,木五供两份,供桌两张,木质像六尊,铜质像十尊,泥质像三尊。”编号为(总30)。1947年第二次寺庙总登记时,什刹海庙10月3日向北平市民政局交出报表,主持为醒禅,具体内容不祥。1988年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写的《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中记载:“什刹海(此系寺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六年(1649年)和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又名十刹海庵,什刹海庙,十岔海。寺坐西朝东,山门三间,两侧配房各两间。南边有配殿三间,耳房三间。北边有配殿六间,耳房六间,大殿三间。山门、配殿、耳房皆为硬山箍头脊,筒瓦顶。什刹海寺供奉释迦。一说什刹海因此寺而得名。现基本维持原状,由居民居住。”

    通过上述记载可看出三个问题:(1)此庙始建年代1928年说建立年代失考,1936年又笼统说是明万历年间,可能是据《天府广记》载:“十刹海在龙华寺前,万历中陕西僧三藏建。”而来,说明此庙至少在万历年间就有了。(2)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有十刹海庵,在稻田西。”说明此庙是僧庙,也当过“庵”,住持有时是僧,有时是尼。(3)此庙名称在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称谓。什刹海三个字的地名标在哪里?据记载和当地老百姓的口传,段家胡同的南半部,今称为滨海胡同的地段,曾称为什刹海胡同。

二、“什刹海”庙名来源于佛教教义。

    佛经中有“十方刹海”一词,也有“菩萨十地”的说法。先说菩萨十地。大乘佛教修道有十个阶位:一、欢喜地(极喜地、喜地、初地);二、离垢地,永离任何犯戒之垢,身心清净无瑕;三、发光地,成就殊胜之禅定,得五神通,发智慧之光;四、焰慧地,智慧增盛,断微细身见等;五、难胜地,俗智与真智相合,通达一切世间学问技术等利益众生的方便;六、现前地,无分别智增长,最胜般若现前,入灭尽定;七、运行地,住于无相行,智慧超胜一切世间及二乘;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断俱生烦恼障,不为一切事缘所动,得无生法忍;九、善慧地,成就四无碍解,具十力,能遍行十方说法度众生;十,法云地,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并且《华严经》中在讲菩萨十地所证功德时指出:“初地有能见百佛、知百佛加持、住百佛刹、照了百佛刹、震动百佛刹……十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刹,本是梵文laksata的省音译。原意是佛塔顶部的装饰,即相轮。刹,也是梵文ketra音译之略。意译土田、国处、处处。或梵汉双举,译为“刹土”,意为国土。或说“佛刹”,指一佛所主之国土、世界。所以“刹”字在佛经中,可成为佛寺建筑的代称“寺刹”( laksata),有时又可以泛指所处的地方(ketra),还有瞬间之意(梵ksana)。把菩萨十地的十个阶位用“刹”来代表(《华严经》的译文中已出现多处“刹”字)也符合“十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经文。什刹海鸦儿胡同内的广化寺,天王殿西侧门的木屏风上写的是“登欢喜地”,就是讲的菩萨十地中的第一阶位,广化寺是京城大刹,进门说是登欢喜地,可见“刹”和“地”有可相通之处。到颐和园万寿山的山顶后,佛寺最高处叫“智慧海”,指的是菩萨十地之第十地:“智慧如大云”,因此成了“海”,看来以“海”为庙名也不是什刹海一家。北京名刹雍和宫西门的牌楼,向前的题字是“十地圆通”,向后的是“福衍金沙”四个字。“圆”,平面接触面最大;“通”,各向均无限。把“圆通”换写成“海”也可以,因为“海”也是大的意思,我们常用的《辞海》,这“海”字不就是大的意思吗?什刹海可以成为庙名。

    综上所述,这个庙的名字可以叫“十阶海”,因为佛学是讲修道十个阶位的;也可以叫“十偈海”,因为佛教是讲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十来偈”的;为什么会起了个“听起来怪怪的”什刹海呢?有三个原因:(1)此庙属公众募捐而建的庙,不象由官家出资由宫廷赐额的庙,所以,用什么名字的自由度比较大。北京地区募捐庙的名字和里面供奉的神像比建庙和私建庙都自由,不规范。(2)用“什”字代替“十”字,字形好看了,字义内涵扩充了,有各式各样的涵义在内。用“刹”字代表地点和时间,既保持了修身阶位坛场的含义,又与“阶”、“偈”谐音,这种具体形象,容易被施主接受。(3)后海的西北角自古以来是晓市,来自从事经营活动的五行八作什么人都有,涉及面很广。这么多的人一起捐钱盖庙,庙名越大,越容易被大家接受。“什”是既全又多;“刹”是又高又大的庙;“海”是又深又广。佛教经典中有“十方刹海”这个词,具有佛法无边,法海无边的意思。捐资人均想通过捐助佛寺而使自己修身到菩萨十地阶位,“什刹海”这不同凡响的名字就应运而生了。而南郊西红门村合村公建的“什方院”就没有这么大的气派,庙里只供奉了据说是菩萨化身的娘娘,而不是什刹海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在老百姓中有时佛道不分,对菩萨和娘娘的供奉远远超过对释迦牟尼和玉皇大帝的供奉,因为菩萨和娘娘更加贴近老百姓。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和八正道,对老百姓来讲太深奥了;追求的至高境界是“涅”或“解脱”,对一般人来讲也可望而不可及。人们能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是佛教因果报应的理论“十来偈”:“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贫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慢中来,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菩萨十地”是人人修道均可达的阶位,所以寺庙以菩萨十地阶位为庙名的寺是很多的,只不过是非常概括而又雅化。为要达到十地“智慧如大云”,可写成“大慧”,加一个“寺”字就是“大慧寺”,而“智慧海”、“十地圆通”都作为偈语题在牌楼上,就比直接当庙名觉得含蓄有秩。什刹海这个庙名出现,是群众创造出的从大俗到大雅的一种寺庙文化,在北京独树一帜。从庙里看庙外:芸芸众生,十偈如海;从庙外看庙里:菩萨十地,修身可登。在《新编佛教辞典》中对“刹海”的解释文字如下:“谓国土世界宽广如海,即‘世界海’的别称。《法界观门》云:‘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又称为国土海洋、海陆之义。”这又比“菩萨十地”的解释更宽泛了。什刹海之名意味深长。

三、“十庙说”的形成是“一庙说”的合理延续

    什刹海是由古代永定河故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串积水和细水河流形成的,所以在唐代以前人们把水面叫积水潭,河流叫高梁河。到了元代,积水潭被围进了大都城,一道皇城把这片水域分成了南北两半,南半部在皇城以南成了太液池,就是现在的前三海;北半部在元大都中轴线的西侧,统称为“海子”,因为蒙古族把草原上的积水潭都叫“海”,所以北京城内就留下了许多以“海”为名的水域称呼。明朝到北京后由于把北城墙向南缩进了五里,原本汪洋一片的西海子被分割成了四片水面:西直门到德胜门的城墙把海子北半部切到城外,去消了称“海”的资格,而称太平湖;城内这一部分因水边有净业寺而称净业湖,但北京人习惯了叫“海”,所以没传开;德胜门内的德胜桥又把水面再割开,因这里有什刹海庙而称什刹海;银锭桥又把水面再次割开,形成了前海。于是形成了目前这种德胜桥、银锭桥把后三海分成一水相连,二桥三海的格局。什刹海最早只是个庙名,周围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摊商小贩来此趸货时,将这处集市所在地叫什刹海,就如同我们现在说大钟寺农贸市场一样,叫熟了统称“大钟寺”,这大钟寺已经不单指那一处庙,而是个地名。随着集市的扩大,“什刹海”又扩展到对这片水域的名称。使德内大街被德胜桥分割开来的东西两片水有了不同的称谓,是口头约定俗成的,不是行政手段命名的。随着人员的流动,什刹海这个名字由专指后海的西河沿的地名演变成对全后海水域的称呼,进而连前海周围的人也对这个名称得到认同,发展成为后三海统称。

    什刹海的名称越传越响,由到德胜门内赶晓市的贩夫走卒口里,传到了后海北岸前海西岸达官贵人的居住区,传到了后海南岸前海东岸来此游玩的文人雅士的商业游览区,各界均认为这个名字好,既不俗,又大气,于是纷纷对这个名称的来源进行诠释。什刹海作为三片水域的名称叫响了,可是什刹海庙确被人慢慢遗忘了。以至于清人《退庵笔记》在谈什刹海时说:“元明之际,在什刹海附近,曾建有万善寺、广善寺、三圣庵、海会庵、净海寺、心华寺、慈恩寺、金刚寺、龙华寺、广化寺,故名什刹海。”所列寺庙中无有什刹海庙。今人《北京的胡同》一书中翁立同志说:“还有人说这儿原本是高梁河上的积水潭,沿着这片水域两岸有观音庵、广化寺、汇通祠、药王庙、关岳庙、火德真君庙、慈恩寺、净业寺、普济寺和广福观等十座古刹,所以就叫了什刹海。”也没提什刹海庙。这样的例子还多得很。总之,什刹海庙在上层社会里没占上位置。为什么发生这样情况呢?有三个原因:(1)什刹海庙的位置是处在“穷人区”,俗话说:“穷德胜门,恶果子市,不开眼的西绦胡同。”每天早晨三、四点钟,人们汇集于此做买卖。天色灰暗,人影,故早市又被人称为“鬼市”。由摊商形成坐商后形成的胡同又窄又小,以次充好“老虎活”的旧棉裤、袄使这里成了假货集中的地方,达官贵人很少涉足于此。(2)什刹海庙的规模不算小,历史也很长,到建国前尚有宗教活动,除了民间故事中提到它,其它文学作品中很少提到,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座庙的大殿是坐西朝东,一年四季每天早晨都是这个庙阳光灿烂的时候,适宜赶早市的人为其上香。一到中午,大殿内就进不了太阳。到了下午,就有阴山背后的感觉,使逛惯了坐北朝南寺庙的文人雅士很难来此观光。没有文人宣传,没有权贵施主,知名度就低了。(3)“十庙说”使人们热衷于凑齐十个庙的数量,有权势支持的寺庙均想成为“十刹”之一,大庙可请权贵题碑证明自己是“十刹”之一,这个名称和格局以及香客均显“另类”的募捐庙就挤不进去了。要知道“十刹九庵一座庙”这句俗语不是对什刹海周边寺庙的统计数字,“十”、“九”、“一”在民俗中均是吉祥数字,有既全又多又整的涵义,是带有浪漫意味的谣谚。有人说,数字是“国人的第二语言”,从这句俗语中可见一斑。什刹海周边寺庙相当多,1947年寺庙登记时就有四十多处,不是一个“十刹”就能代表,漏掉什刹海庙是很正常的。

    总之,无论是“一庙说”还是“十庙说”,都是人们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不是行政命令决定的。没有“一庙说”,就诞生不了什刹海这个寓意吉祥的名字;没有“十庙说”,什刹海这个名字就无法得到流传和广泛的认定。这两种说法是什刹海这个名字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反映,人们的语言珍品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变异,是正常现象,合情合理。正说明“什刹海”的历史,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其内中包涵着极为丰富而美丽的历史文化内容,而这种文化内容是应当重视而保护与弘扬的。”仔细研究什刹海这个名字的发展过程,越发让人觉得,这个地方可研究的内容太多了,自然景色和人文建筑均太美了,真是老百姓的人间天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21:50 , Processed in 1.10736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