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城重工业厂-建国轧钢厂回顾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罗省

  在西城这个首都中心城区,区委曾重点抓过一个重工业的工厂,即建国轧钢厂。
  1960年9月,根据中共北京市委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以保粮保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中共西城区委成立了以主管工业的书记张治邦为组长,从区委各部、委、办及区级有关单位抽调十几名干部,组成了保钢工作组深入建国轧钢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以保证完成钢材生产任务。
  我是从区委组织部抽调的一名工作组成员。40年后的今天,与当时的厂团委书记、后为党委书记的赵禄荣,当时的厂工会主席、后为副厂长的王锡锟以及当时在厂蹲点的区委工业部干部赵铨勋,回顾那段留有深刻印象的往事,一致认为,建国轧钢厂曾为我们国家,特别是对北京市的经济建设有过功不可没的贡献!
  1959年始,我国发生严重经济困难,市场所需钢材,尤其是线材奇缺。众所周知,军事方面的大炮、坦克,工业的机件,建筑方面的钢筋,以及民用五金原材料等,都离不开轧钢厂生产的圆钢、方钢、带钢等各种型号钢材,特别是广为应用的线材(又称盘条),以前主要依靠进口。
  建国,这个可生产线材的轧钢厂,上级有关领导予以极大关注。为扩建厂区,市、区领导直接抓了筹集资金、动员居民搬迁及建厂工作。先后调入厂级干部5人,科室干部数人。1959年秋,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曾到厂视察,听了厂领导汇报,看了轧钢车间和料场。市委书记刘仁、书记处书记万里亦曾到厂视察。市委常委、副市长贾庭三多次到厂了解情况,还派一名干部驻厂作联络员,贾庭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统一指挥、统一操作、备品备件、设备维修。" 被工人称之为十六字方针的要求。据此,工厂加强队伍建设,大班设立了党支部,加强了管理,在车间设立了小备件库,有计划地停机检修,保证设备运转。市计委主任、副市长王纯多次到厂指导工作,也提出了"一根盘条一口井,一根盘条一间房"支援农村和城市建设的口号。中央和市委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干劲。
  建国轧钢厂的前身,是"七七"事变以后,由一个叫浅香的日本人所建的专门生产日本军马掌的制铁所。日本投降,国民党接收后,拍卖给私人经营。定名为建国制铁总厂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春,由北京建筑材料公司接管,实行了公私合营,更名为建国轧钢厂。合营前,主要是手工操作,轧制收购来的废铁。生产条件极为简陋,全厂共有40人。工人身披麻袋片当工作服干活儿。经营十分困难,已是资不抵债。
  合营后,人员、场地、设备不断扩大:1956年150人,1958年 710人,1960年1224人;厂区1955年6000平方米,1960年12万平方米。由过去的1个车间,发展为3个轧钢车间、1个机修车间和1个焊条拔丝车间,全厂29台轧机。厂区南门外,有铁路货运站台,轧钢厂生产的盘条可运往全国各地。逐渐健全了生产、技术、动力、供销、检验、财务、安全、劳动、人事、和行政10个科室。1959年11月,建国轧钢厂被命名为北京第一轧钢厂。
  我随区保钢工作组进驻建国轧钢厂不久,三车间党支部书记脱产到党校学习,领导安排我接任了三车间党支部书记工作。
  三车间是1959年建成投产的新车间,厂房3942平方米,装配了当时全国一流的轧制线材的设备。全车间300余名工人,分为3个班次日夜连续生产。轧钢流水线由大炉和开坯、毛轧、精轧三大机组组成。直径90x90mm、100公斤重的钢坯,经过大炉1200-1250度高温,从自动滚道传输到开坯机,由工人用大撬喂入7道轧孔,轧成圆钢。圆钢从自动滚道进入毛轧机,"火蛇"沿反围盘自动进入毛轧机5道轧孔,然后,从暗管传输到精轧机,再由工人用铁钳喂入精轧机孔,在精轧机内以12.5米速,经过8道轧孔压轧后,吐出的成品就是每根384.6米长的线材(盘条)了。
  进入轧钢车间,犹如身临战场,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身穿劳动布工作服,有的是特制的防水防火工作服,脚穿轮胎底皮靴,手戴厚手套。颈围毛巾,防止钢花落入。生产中,不准用手触摸钢材,有时即使看似已经不红的钢材,可能还有几百度的温度。从大鼓风机前经过,不慎就可能被吹个跟头。交接班清炉时,烤得皮肤几乎爆裂。看管反围盘,必须手持钢钎,防止"火蛇"跑盘伤人。废钢落到地面,烫得土地翻开。开坯机轧辊震得大地颤动,几里地外都能听到轧钢声。
  夜深人静,机声隆隆,钢花四溅,"火蛇"穿梭。常有"憋钢"、"跑钢"、"不进孔型"等事故。一处发生事故,除大炉不能降温外,就需全线停车检修。事故是车间的大敌,不仅耽误生产,也会造成人身伤亡,我在厂期间,就曾有一人因事故死亡,一人致残,一人有惊无险。
  暂时困难时期的生活条件,尽管重工业工人有高粮食定量 (每人每月最高48斤)、高温油和高温肉补助,但仍不能满足轧钢工人身体热量的消耗。再加上新设备运转时间较短,新增工人技术尚不熟练等原因,曾连续18个月没有完成生产任务。保钢工作组、厂领导和全厂职工面对国家急需钢材的形势和完不成任务的情况,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工作组、厂领导和工人一起,一是增强克服暂时困难的信心;二是提高生产数量质量;三是共同安排好生活。总支书记杨鹤安以身作则,两间屋的总支办公室,四张办公桌对在一起,白天办公、开会,晚上就是总支书记的床铺。坐的是几个木条凳。杨鹤安还编写了本厂劳动模范的歌曲供大家演唱,倡导向劳动模范学习。
  各级干部都到车间、食堂参加劳动。我身为车间党支部书记,要参加班前班后会,最少要跟一个班的劳动,十分紧张。
  上级领导的关怀,区委保钢工作组、厂领导和全厂职工的不懈努力,轧钢厂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节节上升。1956年年产8877吨,1960年年产6.2万吨,产量翻了几番。1963年年产7万吨,1964年年产13.5万吨。突破了市委要求的年产10万吨的指标。品种也由过去只生产一般钢材,发展成可生产优质线材、合金钢材、弹簧钢材、铆罗钢材、工具钢材、铜包钢材、舰艇用钢材等,产品行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援外任务。焊线钢材还获得国家银牌奖。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仅有的上海、天津、沈阳和北京4家可轧制线材的轧钢厂,总计年产量80万吨。北京第一轧钢厂的线材占全国线材总产量的1/5。曾为北京的十大建筑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钢材。北京第一轧钢厂堪称是北京市冶金行业的 "一只鸡的一条鸡大腿"。
  生产上去了,职工的文娱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曾邀请李瑞环同志到厂作学习报告,邀请李富荣带队到厂作乒乓球表演。工厂建有足球队、乒乓球队、职工夜校、图书阅览室等。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轧钢厂在国家严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为国家分忧解难,保证完成钢材生产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市委书记刘仁曾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轧钢厂的代表,向大家表示谢意!
  改革开放以后,为治理城市环境,轧钢厂于1985年迁往昌平沙河,同时更名为首钢第一线材厂,2000年年产量己达119.7万吨。第一轧钢厂虽己迁出,但她在西城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7 , Processed in 1.08120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