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离前海西岸不远的南钱串胡同,其位置恰在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范围内的西南角,东临郭沫若故居,北近恭王府。 三.净业寺 西海北岸边因有净业寺,故又称西海为净业湖。 据说,净业寺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内官监太监袁享和司礼监太监妙福等捐资兴建。额曰智光寺,后改为净业寺。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3间、前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后殿5间、西配楼6间,建筑面积325平方米。现仅存前殿和西配楼。坐在寺内东轩前的高柳下,既可纳凉,又可观赏湖中的荷花。因而人称“江南云水之胜无以过此”。过去,曾有不少文人白日来此观荷后,夜晚便宿于寺内。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朱国祚《夜宿净业寺》的诗“僧楼佛火漾空潭,李广桥低积水含。一夜朔风喧树杪,蓟门飞雨遍城南。”就描绘了它的夜色之美。青年和晚年时在北京度过的麟庆,在他写的《鸿雪因缘图记》中,有一篇“净业寺荷”的图记,记为自己撰写,图是请人绘制的。图上画着:西海南北西岸,高庙与净业寺隔湖相望,寺中室内的人倚窗观荷或品茗谈论,颇有清幽浓趣景色美的意境。记中文字写有:“积水潭,以北岸净业寺得名。”“是日为二十四,正荷花生日,因赋一律曰:朝衫脱却得清闲,良友相遥到此间。一片湖光依北郭,十分爽气借西山。同浮大白先醉,静袭香红严闭关。好祝花中君子寿,称觥相对苦开颜。” 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刘效祖的诗《净业寺看莲》: 杖履吾何适?逢僧曲水边。 三乘开宝地,六月涌金莲。 雨过尘心净,风来爽气偏。 净生闲自游,不是为逃禅。 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公安派文学倡导者之一的袁中道在《净业寺独坐》诗中写道: 城西湖水剩清凉,古寺凌浓树几行。 十里芙蓉通太液,一方蒲荻宛潇湘。 都无久雨妨行乐,忽有轻风伴坐忘。 假寐偶然呼不醒,贪他魂梦也生香。 清初淅西词派的主将、康熙年间授输林院检讨的朱彝尊,写有一首《净业寺看荷花》的诗: 香刹缘堤转,官桥信水流。 绿云千万顷,不见采莲舟。 四.高庙 高庙位于西海南岸,又名关帝高庙、普济寺、华佗庙。 清朝麟庆《鸿雪因缘图记》载,西海“南岸土阜隆然,有华佗庙建于上,俗名高庙。面临曲巷,背忱全湖,寺僧裕泉近于庙后购隙地,营广榭,缭以短垣,洞启北窗,城楼山寺,严然图画。而熏风入户,荷香袭人,尤宜于长夏。” 高庙的始建年代无考,但在一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高庙的碑文中,提及明正德五年(1510年)高庙曾重新修缮。由此推断,至少应在明初修建。 寺坐西朝东,现存正殿5间、南北配殿各3间、南北客堂各3间、东房3间。殿内的“日下第一楼”于解放前倾毁。“日下第一楼”是庙内在乾隆嘉庆时期所建后阁的阁名。光绪年间进士,历任按察使、布政使的樊增祥写过一首诗《春暮过高庙登第一楼题壁》,足以证明“日下第一楼”曾经存在过。诗曰: 斗起霞标府碧流,西峰残照在帘钩。 新栽文杏花成子,旧识山僧雪满头。 金缕垂杨骄白马,绿罗春水浸朱楼。 低徊十六年来事,师友凋零感旧游。 高庙在康熙年间,曾是明珠家的家庙。该庙还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有直接的联系。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为了补充弹药便于继续发动进攻,英法联军派出代表巴夏礼,于九月十四日与清代表载垣在通州进行谈判。九月十八日,清政府把在谈判中无理取闹的巴夏礼等39人解至刑部关押。九月二十九日,又将巴夏礼从刑部押至高庙囚禁。这种关押,仍然好茶好饭,水果不断,待遇优厚,只是限制其行动的自由。清大学士桂良等,几乎天天到高庙,奴颜婢膝地乞求巴夏礼,让他写信讲和。巴夏礼看清政府如此软弱无能,便经常如雷似的咆哮发泄。还利用让他写信的机会,用外文拼写情报,把城内的情况报告给英法联军。由于清政府军队在战场上失利,清廷官吏屈膝投降,十月八日将巴夏礼从高庙放出。逃出城的巴夏墙礼,带领英法侵略军,登上清军主动放弃的德胜门城墙,架起大炮,瞄准积水潭一带猛烈轰击。 五、存与不存的庙宇 前面讲的汇通祠、净业寺、高庙,分别位于西海的西北角。 还有两座小型的寺庙即磊三官庙和真武庙,在1959年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座小型庙宇,分别位于汇通祠东侧不远处和德胜桥的西北角,也就是西海的东岸。 三官庙始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硬山调大背、石券门的山门1间,门两侧各有1个旁门;筒瓦顶前殿3间,东西配殿各2间;面阔3间的后楼1座,带前廊,两侧各有1间耳房;东西配殿各3间。西跨院有殿3间。 真武庙更小,寺坐北朝南,只有山门3间,正殿3间和东配殿。始建年代不详,明代时重建,庙内有乾隆年间铸的香炉和光绪年间铸的钟。 西海南岸还有几座庙宇,如金刚寺、兴德寺、莲花庵等,“尽化于砂砾间矣”,从书载的史料中,还能大致看到点儿眉目。 金刚寺,原名般若庵,建于元代,寺坐北朝南,背向湖水。因寺内有石刻金刚经而名。初时,寺内建筑很简朴,前有大阁,后有静室,院内栽植数丛翠竹。万历年间,蜀僧省南来后,大兴土木,在前边建了大殿,后边修了高阁,左右两边建楼数十楹,明代葛一龙(1567—1640)曾写《正月十六夜过蕴璞于金刚寺》诗: 禅灯何昼夜,非续上元春。 花外无明种,光中不坏身。 三更般若地,一笑石头人。 尘梦年年忆,相看面目真。 诗文中的蕴璞,是在金刚寺做了8年主持并圆寂于此的名僧。 兴德寺,原为明朝阮姓太监的第宅,正统十二年(1447年)修宅时,从地下掘得石碑,始知此地原为元代龙泉寺旧寺,阮太监随将宅院改建为寺。皇帝得知此事后,对阮太监的这一举动十分赞赏。并赐名为兴德寺。该寺与金刚寺相邻,衰败后将寺左之地卖与金刚寺。寺右为僧房,寺后有亩许大小的平台,登台遥望湖水,能使人兴致大增。 莲花庵,在兴德寺西北。寺内“疏林朗樾,含吐余清”。庵后有一台,登台北望,湖北诸寺“若列眉案”。明嘉庆进士、因忤严嵩曾被解职,后复官,同李攀龙等同被称为“后七子”的五世贞写有一首《同舍弟邀汪伯玉、仲淹兄弟游莲花庵》诗: 帝城西北存莲宫,水槛冰壶面面通。 甘雨跳珠千叶上,法云垂绮百花中。 诗携爱弟蓝田侣,酒许徵君白社风。 莫向幻人论色界,望来烟景坐来空。 明朝隆庆年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的于慎行在其《莲花庵潭上夕饮》诗中写道: 禅宫遥依北楼开,楼下平湖照客来。 金水珠城全象汉,莲花涌寺宛成台。 诸香各捧空王座,一叶能浮太乙杯。 便士忘归归亦醉,夕阳清角莫相催。 六、西海名园 在西海四周,建有不少知名的园苑。有定国公园、刘茂才园、镜园、方园、?园、杨园和漫园等。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环北湖之园,定园始”。定园即定国公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大将徐达率领北伐军乘胜北上,元军节节败退,1368年明军攻下了大都城,以后又协助燕王朱棣镇守北平,颇著劳绩,朱元璋特赐徐达在积水潭南建立苑囿。朱棣起兵与朱允?争夺帝位时,徐达的次子徐增寿住在南京,站在朱棣一边,多次通报朝廷里的情况,增寿之姐又是燕王朱棣的妃子,被朱允?所杀。朱棣称帝后,特加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子孙世袭,居住北京。嘉靖朝,徐增寿五世孙徐光祚官至太师。因此,定园又称太师圃。该园南在今蒋养房胡同北,北至积水潭南岸之板桥头条一带。园之特色为以自然景色取胜,显得古朴幽雅。入园后,有屋3楹,榜曰“太师圃”。园内有高柳巨槐,浓荫满地,还有一池,遍植荷花。池北有一厅堂,与周围遍生之芦苇形成荒村农舍的一派田园野趣。清顺治年间,有位工书画的名叫张学曾的人,有诗《社集太师圃》道: 苑外湖光净,桥西野色分。 花晨先着雨,亭午不飞云。 同客俱乡思,征诗得酒群。 清游余恋恋,车马散斜曛。 刘茂才园,位于西海南。园内有3楹北房,2楹北轩(轩南有小莲池)。园内还有一书房,房上建有平台。由于该园地势本来就高。故登上平台,更是高上加高,登上此高处,北望湖面,景致极佳。 镜园,位于西海南。园门口有一高台,站在台上眺望西山青翠可鉴,站在台上俯看湖水如镜,故而取名为镜园。园内有小路逶迤通至临湖。该园始为孝廉刘百世的花园,后来归冉姓都尉所有。 方园,位于西海西北。倾败后,一部分园地归太平庵所有。苗园和杨园均位于西海东边,前者为苗姓太守的花园,后者为杨姓侍御所建之花园。 漫园,位于西海东边。为明末人、万历二十三年(1605)进土、善书画、爱石成癖的米万钟所建,曾写诗《漫园初成》二首: 纪胜无劳出郭舆,卧游眺听日堪书。 岚冲石发萦山带,梵挟松弦韵木鱼。 狎立风烟俱老大,惯系鸥鸟独迂疏。 偶从图画新摹得,疑向江乡乍卜居。
三年放作北山农,时看狂云失乱峰。 归沐栖虽仍落落,乐饥流幸枕淙淙。 鉴湖他日无须乞,彭泽清时好自容。 桃李笑非零露地,且依秋水醉芙蓉。 建好漫园之后,米万钟不再跑到城外去游玩了,还给自己起了“漫园漫士”的别号。无论春、夏、秋、冬,米万钟总喜欢邀集亲朋好友到漫园来赏游。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5 , Processed in 1.08450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