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留给我们的北京城特别讲究左右对称,城的左边有个东西,右边也一定有个大致相似的东西与之对称。比如东直门、西直门,阜成门、朝阳门,安定门、德胜门等等。但为什么城的西半边——在前门与宣武门之间又出了个和平门,而城的东半边——前门与崇文门之间的相应位置却没有一个“城门”与之对称?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话说1913年,有好事者向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建议,在前门与宣武门之间辟一门洞,这样北可与总统府的新华门相连,南直达香厂,既方便了交通,又“可以谋市廛之繁华”,此门洞宜名曰“新华门”,这项建议得到袁的同意并题了名。谁知工程刚开始,即遭到前门外诸富商的一致反对,他们生怕老主顾们流失,都去琉璃厂一带购物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于是,推举善言者为代表,以“风水说”去劝说袁世凯,代表们在列举了种种不宜于老祖宗城墙上开洞的理由,最后的结论是“斯门苟辟,将不利于国家,且亦不利于总统。”开一个门洞,居然与总统的利害息息相关,这可把袁大总统搞得“五迷三道”,不知所措,只好暂时搁置此计划。于是,当时的南新华街、北新华街之名虽定,而城垣内外相距七、八里,仍不能相联。 1926年,段其瑞执政在北京,鹿钟麟主管内外城警备政,乃毅然派工兵在前门与宣武门之间,打开一个缺口(实际是在城墙上打了两个洞),另在城外的护城河上修了一座桥,最后请大书法家华士奎(天津人)题了“和平门”匾,嵌在两个城门洞的上方。此门一开,大大方便了西城居民,其中最立竿见影的是从西城去厂甸方便了,就再不用绕前门或宣武门了。尽管遭到遗老遗少的非议,认为把千年王气、风水给破了,但广大老百姓是欢迎的。 过了一年,张作霖的兵进了北京,北京就又由“张大帅”说了算。但这时,和平门忽然改称“兴华门”了。老百姓不知怎么回事,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日本人那边不答应,此时日本是昭和天皇,你这边闹和平,是否想平定他们的昭和天皇呢?真有些无理取闹。但张大帅顶不住人家的压力,硬是把城门的名字改了。 等到1928年,张大帅又在北京城呆不住了,北伐军开进北京,这时和平门的名字才又得以恢复过来。 短短两年,和平门竟三易其门额,足以说明当时政局和社会秩序之杂乱无章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54 , Processed in 1.08293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