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街口是条古老的街道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永斌

  北京内城的新街口与北新桥、东四、西四、东单、西单都是有名的街道。而且北新桥、东四、东单与新街口、西四、西单东西对称,排列整齐。

  东四、西四、东单和西单,其街道在元代时就已形成,虽然当时不叫此地名。如果从城市发展地理位置分析,新街口所处的地位最重要,位于当年元大都城龙脉水路交通的咽喉处。

  一、元代的“新街口”

  元代的大都虽然是土城,但建筑规模宏伟,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大都“城方六十里,(实测二万八千六百米)十一门。”北面有健德、安贞二门;东面有光熙、崇仁、齐化三门;南面有文明、丽正、顺承三门;西面有平则、和义、肃清三门。大都市区街道似棋盘状,据《日下旧闻考》引《析津志》记载:大都城“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现今西城区的西单就位于顺承门内南北经线大街上;西四在顺承门经线大街与平则门内东西纬线大街相交处;新街口处于顺承门经线大街与和义门内纬线大街连接点上。

  新街口东北紧靠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积水潭。积水潭码头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挖通惠河时设立的。

  北京自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为国都后,就着手南粮北运治河工程。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曾开金口,引卢沟河(今永定河)水至中都城北,东流与大运河汇合,以解决漕运问题,但引水工程失败。元代,都水监郭守敬经过亲自实地勘察,找着了昌平北山白浮泉水源,引其水先向西,再折南,而后往东流,途中汇神山诸泉,从翁山泊(今昆明湖)入大都至积水潭,然后往东折向东南,出大都与大运河合流。通惠河积水潭码头建成后,据《大都赋》云:“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经抵辇下。”每天,积水潭中舳舻蔽水,往来船只如梭。元时的积水潭宽阔,比现今的什刹海大若干倍。东起今天的什刹海前海,西至约在新街口北大街和新街口东街一带。

  二、明清至民国年间的新街口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城,为了防御元军残余势力侵扰,逐将北边城墙南移五里,即移至今德胜门、安定门的位置。东边拆除了光熙门,西边少了肃清门。

  明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朱棣取得帝位,准备从南京迁都北京。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十八年(1420年)改建北京城,将土城砌为砖城,除“缩其城之北五里”外,还“拓北京南城二千七百余丈(约二里)。”明建的皇城将通惠河的一段括在其中,从此,“自明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为二”(《寰垣识略》)。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造大通桥闸成。”大通桥闸俗称大通闸。自此,正式废弃积水潭码头,大通闸就成了通惠河的终点码头。

  积水潭码头即废,明时遂将从西直门北侧至今新街口北边的水域填成陆地,有的建为居民区,有的修成道路。所以,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日中坊”界内有“新开路”(今为西直门内大街东段)地名出现。时隔三十三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刻本出版的《宛署杂记》“日中坊”界内出现了“新街口”地名(即今新街口北大街和南大街各一段)。并在今人《明北京城复原图》上还有“新开道街”(今新街口北大街)地名。清乾隆年间,新街口地段北起今新街口头条,南至今航空胡同。到清末地域扩大了,北起城根叫“新街口北街”,南至护国寺大街叫“新街口南街”,西至北沟沿叫“新街口西街”。民国时期,北和西的地段未变,南面延至今前车胡同。北边改叫新街口北大街,南面改叫新街口南大街,西边改叫新街口西大街。

  关于新街口地区发展成为商业街区的时间问题,因为元代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多,一部专门记载大都地方历史的书籍《析津志》早已散失。从其他史书上摘录下来有关记述大都历史资料,编辑成书的《析津志辑佚》内容少,而且还残缺不全。所以,说明新街口地区在元代时工商业的发展情况,还很困难。

  新街口地区在明代后期工商业就已发展起来。如现今尚存的柳泉居饭庄,原址在新街口南大街路东,护国寺街西口南侧。当年是北京有名的黄酒馆。据《旧京琐记》一书记载:“又有柳泉居者,酒馆而兼存放(钱财),盖起於清初,数百年矣。”并说它“资本厚而信誉坚,存款取息极微,都人以其殷实可靠,往往不责息。有存款多年,往取而银之厚封曾未动者。”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柳泉居如果没有多年经营信誉,不会有很多人都将钱存在那里。由此推断,柳泉居开业时间最晚也在明朝末年。一般而言,酒馆都开设在店铺较多,行人众多之处。

  清康熙年间,北京各工商业地区都呈现出繁荣景象。据《清实录》记载:“京师近地,民舍市廛,日以增多,略无空隙。”到了清乾隆年间,“京城为辇毂重地,商贾云集”(《定例汇编》)。由此,新街口地区的工商业进入繁荣时期。从今天的新街口东街西口往南至护国寺大街西口,店铺一家挨一家。探其原因,一是新街口靠近西直门,为各界人士进出西直门必经之地;二是护国寺庙市对新街口地区工商业繁荣影响极大。

  护国寺位于新街口南大街护国寺街内。与东四的隆福寺并称两大庙,隆福寺称东庙,护国寺称西庙。护国寺原是元代丞相脱脱的宅邸,后改为崇国寺,明宣德间赐名大隆善寺,成化时又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护国寺在清代和民国初年,庙市极其兴旺,农历每月逢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日,开庙有庙市。各种小贩纷纷至此设摊,游人摩肩接踵,热闹异常。庙里庙外货摊有:

  农具杂货摊。这些货摊都设于庙外两侧,有铁锹、镐头、犁、镰刀、簸箕、柳条笸箩、囤圈、水瓢、囤底、苇席、笤帚、掸子、面杖、案板、笼屉、茶壶、茶碗、油布雨伞等。

  生活日用品摊。这些杂货散摆在庙内庙外。有卖胡盐(老北京大多数人都用胡盐刷牙漱口。胡盐是用食盐、花椒、加适量香料炒制,再用拐磨磨成细粉)、玫瑰碱、猪胰子、梳头油、梳篦、胭脂、疙疸针、剪刀、针、棉线、丝线、顶针、镊子、鞋样等。护国寺庙市有个化妆品货摊以“金象”为标记的最有名。这个货摊支个蓝布棚,棚里高桌上摆着个约有一尺高的金色大象。

  估衣货摊。老北京人不仅因为生活贫困,而是以勤俭节约为荣,去买旧衣裳穿。经营旧衣物的,称作估衣行。护国寺庙市上估衣摊也很多。他们的货物从青蓝布衣、丝绸衣,到皮棉衣都有。这些摊聚在庙外东边。

  风味小吃摊。以庙后小吃摊最多。有茶汤、油茶、爆肚、切糕、扒糕、豆汁、豆腐脑、糖葫芦。夏秋季还有酸梅汤、凉粉、白花藕、鲜莲蓬、鸡头米、菱角等货摊。

  此外还有卖鸽子、鸟、花卉和狗的。

  打把式卖艺、说唱艺人也来赶庙市。

  如此繁华热闹的护国寺庙市自然给新街口地区招徕顾客带来商机了。

  清末和民国年间,新街口地区不仅店铺鳞次栉比,行业齐全,而且经常出一些著名老号,除前文提到的柳泉居外,还有宝祥泉记油盐店,德裕号、同泰公、新茂长干果海味店,福丰号、玉丰成、东泰山米面铺,乾泰永、北源龙茶叶铺,新亚春饭馆,义顺兴、宝兴斋蜡铺,泰和号、祥顺成、三益和绸缎店,美丽鑫鞋铺,晋隆号棉花铺,永铨首饰楼,德泰号、维新斋钟表点,广积成、祥顺成、北万盛布铺,永顺号染坊,广立号颜料铺,同庆堂、天德堂、世德堂中药铺,浴清池澡堂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梦想吞并我国,制造“七·七事变”,攻占了北平城。由于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沦陷区的疯狂掠夺,造成北平物资匮乏,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此时,新街口地区店铺商业不振,有的店铺勉强维持,有的关张歇业。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新街口地区尚存的店铺以为盼来了希望。可是时隔一年,内战爆发,新街口地区的店铺又陷入危机之中。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街口

  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真正给新街口地区的商业振兴带来希望。

  上世纪50年代初,新街口北大街北边的内城北城墙拆了个“豁口”,并在豁口外修建柏油路。而后,豁口西北一带相继创办了航空学院、钢铁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等“八大学院”。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八大学院”在内的众多师生,进城购物餐饮首选到新街口一带。

  1965年,全市整顿地名时,新街口西大街并入西直门内大街中。从新街口豁口外至北三环中路,命名为新街口外大街。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蒋养房胡同,改称新街口东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9 07:39 , Processed in 1.09031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