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中外的学者,政协常委,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梁漱溟先生虽在京所居多处,但以西城积水潭畔小铜井一号居住最久。 梁漱溟先生所居的小铜井一号,原为其父梁济(字巨川)先生书斋。《桂林梁先生遗书》中记:“民国三年甲寅正月,移入积水潭畔新置书斋,……潭在城北隅,一名净业湖,上年夏间,次子焕鼎(梁漱溟)侍公游履至此,爱其清旷,以数百金得敝屋两栋,置为书斋……”。可见梁漱溟老人旧居生前所购。除梁巨川先生爱其清旷外,尚与当时报界著名人士彭翼仲先生住室颇近,两居所相隔仅百米,彭宅有一临湖小阁,建筑极为精巧,深为梁巨川先生钟爱。梁巨川的《别竹辞花记》、《伏卯录》、《敬告世人书》均在此处写成,故梁氏父子居所择湖而建,梁宅地势极优,背倚古都城墙,左挽汇通古刹,右涟大小铜井,前俯净业湖水,住宅与西花园的总和占地达一千多平方米。从明清史籍所述,梁宅前身为明代莲花社,西花园则为虾菜亭。彭翼仲先生的寓所则为明时的方园。 1918年,梁巨川愤时投湖,梁宅一度空旷。1925年,梁巨川二子焕鼎(梁漱溟)、焕集资,重新修建了北房五间,以纪念梁巨川先生。故门额前悬有,<桂林梁先生读书处>石匾一方,字迹出自当时学者彭汶荪之手。北屋中堂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副,上联曰:“忠于清所以忠于世”;下联曰:“惜吾首不敢惜吾身”。西花园也给予整理。1928年,院内又增盖南房五间,并在西花园内修木亭一座。房屋修缮后,梁漱溟先生已赴山东、四川等地授教,办学,房屋由亲戚代为居住和管理。 1952年,总政文工团征集土地,梁宅西花园让于总政。作为报偿,总政出款与政协一起将旧居加以翻新油饰,并在通往西花园门处增盖西房三间作为附设用房。房屋修缮后,已在颐和园内居住两年之久的梁漱溟先生搬入小铜井一号,自此梁先生长期居住在这里长达十四年。小院门楼极有特色,门内砖砌的独立影壁遮住了来往行人的视线,从左侧绕过影壁,三合院一览无余,东墙的树下有石桌石凳,是梁漱溟老人夏天与客人谈话的地方。院子西部有压水机一台,水极清洌,可直接饮用。在与左邻右舍的相处中,梁先生常与相隔咫尺汇通祠住持、方丈探讨佛学。梁先生与名震北城的民间正骨医师刘风鸣、刘术奇交往甚厚,每日清晨在祠前飞拳舞剑,至今刘术奇老人仍向人们讲述昔日梁先生的情景。 1966年8月25日,梁漱溟先生在院内经历了文革的腥风血雨。自民国三年起至1968年梁先生搬迁止,梁氏父子在此居住长达五十四年。今天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即为梁漱溟旧居的西花园,东院已变为民宅,当年的歇山顶式门楼和大部分的建筑依然屹立在这里。
笔者注:这篇文章曾在1990年《北京文物报》上发表,数年后,笔者在一本书中偶然见到梁培恕先生撰写的《梁巨川、梁漱溟父子故居》一文。梁培恕先生为梁漱溟老人之次子,写得自然真切,然笔者在文革期间多次进入此院,数次与梁漱溟老人聊天,自认能如实写出当时情况,特定补注,以供参考。
一、梁济(字巨川),生前住所的北屋廊下悬一横匾,写着“桂林梁先生读书处”,左右配以对联一幅,上联曰:“忠于清所以忠于世”,下联曰:“惜吾道不敢惜吾身”。上述提到的横匾位置应在小铜井一号门外,题匾人为彭汶荪。《北京文物报》刊登北屋及对联照片时,看不到横眉。什刹海老人许林邨多次提到“匾在门外,临街,行人沿街即可见到。” 二、“民国二年……,游履至此,爱其清旷,以数百金得敝屋两栋,置为书斋”。当初那两栋敝屋是什么样子?许林邨老人就画过梁宅的平面图。梁宅不是前后院,而是东西院。这两座院落是明末清初时,积水潭十大园圃之一、二。东院为莲花社址,因院中埠高处有亭,又名莲花亭。西院为 菜圃,又名菜亭。数百金购得两名园,也应属物有所值。 50年代,总政排演场所占之地为西院菜圃全部和西院西北角的小铜井庙全部。这两座院落存有民国时期的照片,摄于民国21年前后,摄影人所立位置应在梁济投湖处。 梁漱溟老人在文革中受到批判和批斗,批斗时就在东院十字甬路正中,头南向,此时东院早已改为东墙随墙门,面对积水潭汇通祠西山坡。批斗的学生是北太平庄的123中红卫兵,因梁漱溟老人家有电话,学生曾占用北屋作为联络处,将梁漱溟老人轰到南屋(即原来的东院门道)。 梁漱溟老人被批斗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毛泽东选集》中点了他的名字。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因素,因为当时中学生水平还没那么高,“毛选”也没达到人手一套。当时批斗梁漱溟老人的导火索是:梁漱溟老人有个侄女,叫梁培昭,当时在公开张榜公布的选民榜上写的是梁培钊。梁培昭在文革前是街道负责人(可能是主任),曾得罪过他人,因此,梁培昭的正义引来了来自海淀区界红卫兵的教训,当初只想教训一下,出出别人一口气。不料红卫兵冲进院里,看到梁漱溟老人单院独户,有电话,有多年收藏的古旧线装书,于是“扫四旧”,烧书、批斗、占房、罚劳役接连不断。而属于西城区的梁宅附近中学竟一处没来,如德胜门外七中、德胜门内106中、新街口53中、新街口中学、北京师大二附中、北京十三中等,当时梁宅附近就这几所学校,而前来抄家的123中学距梁宅最少有三公里远,还跨区。如果追究下去,查一下当初西海西沿谁的孩子在123中读书就明白了。 梁漱溟老人个子矮、下巴长,批斗时站在一旧四条腿的小板凳上。批斗后,“陪斗”的梁培昭开始扫街,进行劳动改造。 梁漱溟老人搬到复兴门外22号高干楼后,我曾看过两次,时梁老已近90岁了,记忆力极强,还能背写颐和园内龙王庙联:“云飞大海龙千丈,雪舞长空鹤一群”送给我。 梁漱溟老人逝世后,我参加了在东单南边北京医院的追悼会,那天下大雨,但学生很多,挽联也很多,其中文字十分尖锐,有“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之毛主席诗词句。半年后,其长子,时在北京大学任职的梁培宽曾找到我,将梁漱溟老人家中一清代木制冰箱献给了首都博物馆,这件百年之珍品,当时就被工作人员确定为文物了,当听说是梁漱溟老人生前使用过的,更是珍爱。 梁漱溟老人为人仁慈,所以两个孩子的名字取名为“宽恕”。 梁漱溟老人还有个亲属,叫梁学纯,身高1.84米,为中国女子篮球队队员,后任什刹海体校篮球教练,应为梁漱溟老人侄女辈。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09:16 , Processed in 1.09267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