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参观郭沫若故居,阅览相关档案文献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铭珍

  郭沫若(1892—1978),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沫若取自于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之名。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政务院副总理、科学院院长等要职。1949年到京后举家搬进西四牌楼大院胡同5号,在这里生活了14年。1963年迁居什刹海西街,这是他在北京的第二处居所,1978年6月12日,智者在此与世长辞。笔者怀着景仰的心情,参观瞻仰了郭老的故居。

  这是一片风格为庭院式的四合院建筑群,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这里原是清代权相和府邸的草料场和马厩,和被废黜之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被恭亲王奕占据为草料场和马厩。清室亡后。恭亲王府的后人将这处马厩草料场卖给了中医世家乐达仁堂。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征用这处宅院,进行了整修,1950—1959年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的驻地,1960 —1963年为宋庆龄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迁来这里居住,在这里渡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15个春秋,直到他1978年6月12日逝世。1982年2月,这里正式定名为郭沫若故居,同年8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对外开放,1992年确定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四合院,院门朝东,门楣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横匾。大门外马路对面,有一道砖影壁。门边墙上挂着中英文对照的“中国文化名人郭沫若(1982—1978)的晚年寓所”铜牌。步入故居大门来到前院,绿草如茵,高大的银杏树、国槐、榆树等枝叶繁茂,浓荫蔽日,鸟语蝉鸣,给人以清幽凉爽的感觉。草坪上安放着一尊郭沫若坐姿铜像,这是1988年6月12日郭老逝世十周年时建造的。当年在故居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典礼。这尊铜像高1.8米,造型生动逼真,神态安详。在浓密的银杏树绿荫掩映下,郭老身着中山装,双手抱膝昂首目视前方,铜绿色的脸庞和身躯闪着亮光,宽大的前额透出睿智和灵气。他似乎在洞察世事沧桑,又象在构思雄文华章。

  故居前院的北边,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门,门内是由中、后两个院落组成的二进四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建筑。中院的正房、东西厢房四周有回廊环绕,中院与后院之间有暖廊相通,灰墙红柱,朱漆门窗,显得幽静典雅,古色古香。正房中门上方,悬挂着成仿吾题写的“郭沫若故居”匾额。院中央十字雨道旁边,郭老夫妇亲手栽种的海棠、腊梅和白皮松生长兴旺,枝叶茂盛,显得生机盎然。东西各三间厢房,现在分别为文学和史学陈列室。后院东西两边的正房,为郭老生平陈列室。三个陈列室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图书、手稿、拓片、信函、题词手迹和郭老的生前遗物。

  后院正房,中间三间为郭老夫人于立群的画室和卧室,墙上挂满了郭老和余立群洒脱、刚劲的手笔。闲暇时,他俩经常在这里观摩碑帖,切磋书法。另外还有几间耳房是藏书室。这里陈设简朴典雅,基本保持着主人在世时的景象。客厅内陈列有摆成马蹄形的沙发,茶几和一架钢琴,条案上堆放着郭老喜爱的形态色泽各异的观赏石。当年周总理和中外科学、文艺、外交界的领导与友人,常到这里做客,或商谈要事。

  郭老的办公兼写作室,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屋子。南边窗前宽大的书桌上,静放着郭老握过的最后一支毛笔和随身用的耳机。靠窗台一个镜框里,是他心爱的儿子们中学时的合影,显得青春活波,笑容灿烂。

  郭沫若喜爱树木,而银杏是他最钟爱的树种。如今郭沫若故居院落里的十棵银杏树生长得尤其蓬勃。1942年5月,郭沫若的一篇散文《银杏》,使这古老的生物获得了早应该属于它的桂冠——“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从此,银杏树的名字被深深地嵌入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在中学生的语文课上,可以经常听到孩子们对它的高声礼赞: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笼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妩媚你,群鸟时来为你欢唱;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的脚下来聚会。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伢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辟易,那是多么的磷峋而又洒脱呀,恐怕自有佛法以来再也不曾产生过象你这样的高僧。

  1954年春天,于立群因为过度劳累患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得不离开北京,离开六个年幼的子女,去长沙接受治疗。在郭沫若把夫人送上火车的第二天,他带着孩子们去西郊林场,特意选回一棵银杏树苗,种在大院胡同家中的空地上。郭沫若为这棵树苗起了一个饱含真情的名字“妈妈树”,默默地祝福着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能象不屈的银杏一样,战胜病魔,早日回到孩子们身边,同自己携手相伴,迎接新的生活。期盼没有落空。“妈妈树”长大,立群夫人的身体也有了明显好转。养病期间,于立群刻苦研练,书法上的造诣取得飞跃的长进,一举成为压倒须眉的女书法家。1963年郭沫若一家搬到前海西街的时候,“妈妈树”也跟着全家人一起迁入新居,在这个新家的庭院里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郭沫若年轻时曾说过:“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

  说来也巧,在郭老去世以后,1989年夏季的一个雷雨天,郭沫若故居遭受雷击,郭老亲手栽种的银杏树被拦腰劈断,树皮也局部被烧焦脱落。事后,管理人员多次聘请林业方面专家来会诊,植皮、施肥、复壮,现如今这株曾经遭受雷击的银杏树,枝叶茂盛,矗立在郭老铜像前,十分招人喜爱。

  郭沫若故居垂花门前,摆放着一对古钟,是清乾隆年间铸造的,是郭老生前花1000元人民币买来的一对古董,是为镇宅之宝。这古钟象征和平。郭老一生为世界和平奔波劳碌。这古钟象征平安,在郭老的心目中,社会的安定以及家庭的平安,是至高无尚的愿望。这其中自然也包括驻地的防火。

  参观郭老故居,观赏古钟,使我联想起郭老生前与防火相关的掌故。由于历史的原因,郭沫若故居的建筑是砖木结构的,防火性能不够理想。为了防火,院子里安装有两个消火栓,备有水龙带、水枪和灭火器。室内安装有感烟式火灾探测报警装置,虽然都是一层的房屋,为了防雷,在屋顶上安装了避雷针。这里的建筑结构耐火等级较低,主管部门,对防火工作是极为重视的。

  郭沫若慎火,生前常常嘱咐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小心火烛。

  1962年冬季的一天,大院胡同5号的郭沫若驻地发生一场火灾。火是从锅炉房燃起的,由于锅炉烟囱靠近房顶上的木檩诱发火灾,经消防队到场灌救,及时将火扑灭,虽未央及郭老的居室和藏书,但此事不免引起郭老的不安。事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北京市房修二公司及时予以修复。故居的那对古钟,就是在那次火灾之后购置的。古钟一向有警钟之意。有的专家推断郭老购置此钟可能有警戒自己和家人慎火之意,原来的大院胡同5号,着火后已经拆除,重修为一幢三层楼房,院内三株古槐尚存,并已改为9号院。

  历史上的马厩、草料场是最容易失火的地方。在文学作品中,火烧草料场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且在清代的档案中,也确有恭王府马厩草料场失火的记载:“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1908年3月28 日)午后八时余,地安门外什刹海西河沿恭王府马圈内不戒于火。本队(指消防队)闻警,当即齐队驰往到场,时火势方炽,遂督饬长兵奋力扑救,历一时余,火势熄灭,仅烧房屋五间,并未延及他处,其详细情况,附入表内,一并中报,伏乞鉴核,须至中者,右中民政部。”(清民政部全宗352卷)

  当时“马圈”着火的范围很大,至少要比今郭沫若故居的占地面积大几倍。清亡之后,乐达仁堂从恭王府后人手中买到的也只是马圈的一部分。乐达仁堂界碑尚存。

  郭沫若一生中,遭受过无数次波折,也遭受过火的洗劫。

  1938年11月13日,南京国民政府为实现“焦土抗战”,决定在日军逼近长沙时,放火焚毁长沙。当日深夜,在日军尚未进攻长沙时,长沙警备队惊慌失措,放火焚城。大火延烧3天3夜,全城被烧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幢,2万人被烧死。当时周恩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发生长沙大火的二十天前,即10月24日,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于立群从武汉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中迁出,转移到长沙。不料,蒋介石密令长沙当局实施“焦土抗战”政策,放火烧毁长沙。当时的《新华日报》在记述周恩来冒火脱险经过时说:“十二日夜,照料政治部最后一批工作人员离开长(沙)后,仅叶剑英与予尚留长(沙)。当酣睡时,室中火起,初尚不知,旋经勤务唤起,火蛇已伸入窗内,乃冲向江下趋避,随即沿铁路南行。途中与由长(沙)南下之一部政工人员邂逅相遇,率同往下摄司,在该地收容政工人员数百人,继续南运,事毕,仍返长沙”。《郭沫若传》在记述郭沫若冒火脱险经过时说:“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使郭沫若惨不忍睹;惊慌失措的呼爹唤儿。歇斯底里失望的绝叫,伴随着房倒屋塌的轰隆声,又使他每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人流在火巷里窜着,沫若的心在火海中烤着、煎着。好不容易于第二天拂晓时分到达湘潭境内下摄司渡口,恩来也在晚一些时候赶到了这里,他是和叶剑英拎一只手提箱从大火中冲出来的。两人相见都对昨夜发生的事感到愤怒和诧异。当即决定一同驱车踅回长沙探看究竟。车至城郊关帝庙前,极目远望,根本不见长沙踪影,惟有冲天的火光和翻滚的浓烟,显然火势还在蔓延。他正在沉思:这大概是最高当局的‘英明’决策,把好端端一座城市当作‘焦土抗战’的实验品。想当年俄国元帅库图佐夫曾以火烧莫斯科作为他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想以此阻挡拿破仑侵略军的铁蹄;今天的蒋介石显然在盲目模仿库图佐夫,居然也寄希望于一场大火。结果使几百万长沙人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谁来收拾残局呢?这项苦差事又落到郭沫若身上。”

  还有另一掌故:郭沫若亲断滕王阁放火案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营建。阁以其封号命名。滕王阁规模很大,共三层,高九丈,东西长八丈六尺,南北宽四丈五尺。还有二亭,南曰压江,北曰挹翠。后又增建迎恩亭,为接恩诏拜御赐之所。王勃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序中“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披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佳句更加出色。滕王阁历时1300多年,屡遭火焚,有战火、有雷火、也有放火,重修重建28次之多。

  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放火烧毁。《滕王阁志》云:“民国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国民革命军程潜第六军所属的王永西团攻克南昌,后遭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的反扑而撤出。十月,孙传芳派郑俊彦接替邓如琢为赣军总司令,赣军惟恐城外建筑为革命军所用,得以居高临下,便于攻城,其师长岳思寅便决定焚毁城外建筑。十月十二日,组织工兵四百余名,每人赏银元五块,令其将城中大批煤油集中于德胜、章江、广润、惠民四座城楼之上,然后以消防水龙、水枪将煤油喷至城外民房、商店之上,再投以硫磺弹,弹爆油燃,江岸一片火海,长达十余里的城外街巷尽成焦土。此次大火延烧三日,滕王阁正处章江门外,自然难以幸免,千载古阁,最终在兵燹中化为灰烬。”

  1926 年11月8日,北伐军克复南昌。十二月成立江西人民裁判逆犯委员会,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任主任委员,方志敏、邹努等十三人为委员,搜集和审理军阀放火殃民罪行。1927年1月12日,举行宣判大会,将放火烧毁滕王阁之主犯张凤岐、岳思寅、白家骏、侯本全等处于死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名郭沫若出任政务院副总理,为周恩来总理之助手。1950年5月14日,全国政协会议在中南海举行,与会期间,忽听远处传来一声巨响,惊天动地。中央领导人唤来负责公安事务的罗瑞卿,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快传来消息,北京朝阳门外辅华火药厂爆炸,库存数十吨火药全部炸毁,厂房炸塌,附近的2425间房屋倒塌,943户居民受灾,42人死亡,406人受伤。日坛神路街的琉璃牌坊被冲击波袭击之后,无数神灵吻兽雕龙纷纷落地。这场爆炸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爆炸同时,引起大面积火灾,有一个叫亚西亚石油公司的商店火势最猛。当时,北京市公安局调集数以千计的警察和消防警员,前来救火,维持秩序,爆炸现场一片废墟。郭沫若闻讯后,会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秘书长林伯渠,办公厅主任齐燕铭、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市长聂荣臻、副市长吴晗、张友渔等领导同志亲临神路街视察灾情,慰问伤员,并指示做好善后工作,开办粥厂,赈济灾民,抢修民房,发放抚血金等。

  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各位领导同志的汇报之后,立即指示彭真、罗瑞卿等同志,加强城市管理,限期把所存危险性大的厂商统统搬迁到郊外去,远离居民密居点的地方,保证城市安全。

  参观结束,从郭沫若故居出来,笔者思绪翻滚,心潮难平。深深感到,20世纪的中国出了个郭沫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不愧为现代中国的豪杰,我们民族的脊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30 10:54 , Processed in 1.11271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