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照相馆始建于1944年上海南京东路559号。业主原来是蒋经国的一个同学,其后的业主叫沈章松。上海接受西方文化较早,婚纱礼服相倍受"有闲阶层"的青睐,蒋的同学开设照相馆专照礼服相,实际目的一是为了玩,二是联络上层人物。沈原是背相机在西湖边上耍手艺的,因技术不错,被蒋的同学召来上海做工,后成为二掌柜。当时国泰在上海很有名气,员工20多人。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撤退,沈从蒋的同学手里白得了国泰照相馆,更加苦心经营。 新中国成立后,为繁荣首都服务业,在周总理倡导下,1956年万里副市长从上海动员6家企业迁京,除普兰德、造寸、西单第一理发馆、四联理发馆外,还有中国照相馆和国泰照相馆。同年9月25日,国泰照相馆与中国照相馆同乘一列火车迁入北京。万里副市长在前门广和剧场召开欢迎大会。 国泰在西单北大街189号(皮库胡同口)落户,原址是解放前的大陆银行,分上下两层小楼,约150平米。每到夜晚霓虹灯交相辉映,给繁华的西单大街增添了光彩。国泰迁京后从专营结婚礼服摄影扩大到符合大众化的艺术人相摄影,上海师傅技艺精湛,他们新颖的化妆手段,优质上乘的服务,淋漓尽致的表现手法,深得广大市民的喜爱,也影响、带动了本市照相同行。几乎所有家庭都在国泰留过影。节假日期间,排队照相的顾客应接不暇。史学家吴晗,文艺界王晓棠、胡松华、张君秋等都是国泰的常客。大型图片《国庆十年成果展》、《毛泽东生平组照》、《周恩来生平组照》、《红太阳组照》,以及六十年代的毛泽东主席像等都是国泰制作的;1966年,国泰受对外文委的委托,制作了大型出国展览图片《收租院》;1984 年为中科院地质所制作由卫星拍摄的彩色图片系列;中国人像摄影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国影展赴港展出的照片等等都出自国泰,新华社和北京图书馆也与国泰联手举办过大型图片展览。 自解放后,国泰的厨窗陈列也一改过去的"多为柳巷娇娃,梨园妙选的"庸俗作法,以社会各界名流、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体坛健将、五好职工、"三八"红旗手、人民代表等各条战线作出贡献的人物来反映时代风貌。每逢重大节日,摄影人员走上街头,拍摄时事新闻照片在厨窗展出。报刊专栏时常发表国泰的照片、文章,探讨摄影技艺等。 1974年国泰根据业务需要进行了改扩建,场地扩大到1200 平方米,职工 128人。从1975年起研制彩色感光材料冲洗工艺,在本市最早积累了使用彩色料材的丰富经验,于1983年在本市最先与柯达、富士两家公司合作,引进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彩色冲、扩、放系统设备。人相摄影、工业摄影、产品喷绘、艺术着色等项目一应俱全,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从七十年代起,国泰成为西城区照相行业的经营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效益中心和行业的窗口,在全国四大照相馆中,国泰是规模最大、项目最多、功能最全的照相企业。 这期间国泰已是人才济济。著名的摄影师有华文忠、周良栋、张兆庆、李广兴;产品摄影师汪本仁;暗室技师周惠民、戴德淳、赵德增;整修技师何氓源;上色技师朱安生、于勤朴等。他们先后为西城区照相业培养了第二代、第三代技术骨干总共80多人。八十年代为各地照相馆代培了一些技术骨干。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一批军地两用人才,为中央警卫团、国防大学、钓鱼台等部队举办过培养班。 1989年5月,由于区级商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国泰暂停营业,设备被封存到丰台区一部队仓库里。 国泰的停业在全国乃至本市照相行业和市民中引起很大反响,纷纷要求恢复国泰。 1995年,西城照相行业乘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之机,在新街口南大街46号重新恢复国泰的经营,更新了设备,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在冲扩、整修、设计制作方面,成为本市唯一用电脑取代手工操作的国有老字号照相馆。在恢复国泰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的要求,国泰成为西城区照相业的连锁中心店,承担9个网点的生产加工任务。 国泰继承着"环境优雅、服务上乘、设备先进、质量一流、中档定位、取信于民、人无我有"的传统特色,以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孙中山全传》作者李凡赞道:"振兴国泰,发扬光大。" 1999年2月由于"兴五业、建五街"的需要,国泰划归西城服务公司实体(分支机构),并更名为"泰夫人"影楼。国泰中心迁出 改制后成为民办企业,暂时停留在"有牌没店"状态。 西单国泰原址拆迁后,主要技术骨干和部分设备迁到鼓楼(地安门外大街56号)的钟爱一生影楼,继续从事人像摄影、制作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