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见到这样两句赞誉,人们不免要问:这是指哪儿呢?它是称赞京城"八大居"(同和居、砂锅居、泰丰居、万福居、福兴居、阳春居、东兴居、广和居)之一的砂锅居。 砂锅居现位于西城区西四南大街60号,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算算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一年的悠久历史。它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的主营砂锅菜肴的中华老字号。因为它煮的肉肥美不腻,味道极佳,堪称一绝,所以才有文章开头那两句美誉。 相传清朝,宫廷王府有祭天、地、日、月、神等仪式,选用上等整猪煮熟,一部分作祭品,一部分给参加祭祀仪式的来客食用,但吃时只可沾盐和酱油,没有独特味道,因此引不起王公贵族们的食欲,每次用罢常常将剩余赏赐给群臣分享,有的廉价卖给更房。因王府的祭祀多,剩余也就多。更夫(看街人)吃不完,怎么办呢?于是便当起店主,摆些旧桌子、旧凳子做起了生意,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也可打发无聊时光。天长日久,更夫不满于现状,琢磨着怎样才能让做的东西更有味道,于是想起了在御膳房工作过的庖丁(厨师),决定与他们合作,以猪肉、内脏为原料,采用烧、燎、白煮的制作方法做出多种美味菜肴,卖给一些小官吏、太监。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庶民也来一饱口福,王府的烹饪技法也随之传入了社会。 他们的生意日渐兴隆起来,便在定亲王府外开了铺子,小店取名"和顺居",喻意和和顺顺。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一书中即有"白肉片,会肝肠,烧下碎,烧下颏 ,和顺白肉馆在西四牌楼缸瓦市路东"的记载。 有趣的是,据传和顺居煮肉时用的是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明代年间的特大砂锅,一次可煮一头整猪,吃过的人们形象地将小店称为"砂锅居"。日子久了,便取代了"和顺居"这个店名。 砂锅居的菜肴味道佳,主人又待人和气,且买卖公道,食客盈门。开业之初,每天只做一头猪,好食者众多,座无虚席,到了中午就卖完了,便将高高挂起的幌子摘掉。所以北京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看来,想吃这一口,还得赶早呢。 据传,砂锅居曾有乾隆皇帝留下的御笔。清代开业之初,常有宫内文武官宦来此品尝 ,民间流传"白肉一绝"的说法日渐传入宫内,乾隆皇帝有所耳闻。一日,皇上兴致有佳,差人传砂锅居厨师进宫,膳后余兴未尽,遂题笔"此乃珍馐,味之一绝"。从此,砂锅居名声大震。至嘉庆年间盛景空前。有"缸瓦市中吃白肉,日头才出已云迟"的说法,你是否从中体会到了该店的"兴盛"?京都商贾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砂锅居赶快在它的门脸挂上"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对联,以示其正身。 民国期间,开始增设晚餐,不再逾午则闭门了。娄锐在《首都杂咏》中赞道:
异品佳肴说旧京,漫将滋味任公评。 调成猪肉千般样,且把肝肠万种烹。 打破旧规添晚卖,为合时代也牺牲。 何妨一识庐山面,借问砂锅寿几龄。
解放以后,花德旺等老师傅于1952年创制推出了名副其实的砂锅菜--砂锅白肉。选用的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腻,汤纯且味厚,在三九隆冬之季,吃上一个砂锅白肉,香在口中、暖在心头。其后,砂锅三白(白肠、白肚、白肉)、砂锅丸子等陆续出台,深受顾客欢迎。 砂锅居的声誉经久不衰,是因它采用了宫廷王府烧、燎、白煮等技法而独树一帜。"烧"实为"炸",将煮后的猪肉和内脏用油炸制成名菜,外酥里嫩、清香隽永;"燎"是将带皮的猪肉、肘等,用铁叉叉住在旺而不烈的火上翻动,待表面上"燎"起小泡后,用温水浸泡刮去糊皮,再放入砂锅中清水煮熟,切成片蘸调料食用,外皮金黄、肉质白嫩,以"糊肘"最为盛名;"白煮"是砂锅居最富特色的烹饪技法,将上等原料洗净后放入砂锅中,用旺火烧开微火慢煮,汤味浓厚,煮好的肉嫩香、酥烂,去骨去皮切片后蘸特制味汁食之。砂锅居的菜肴既有宫廷御膳、王府膳食的细腻,又有北京民间菜肴的质朴,成为北京菜系中官府菜的代表。 1963年在原址南百米处建"砂锅居饭庄"。 1964年6月12日,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来到店里品尝砂锅菜肴,向厨师、工作人员敬酒、问候,夸奖菜做得好,并勉励他们: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你们的北京风味,做好服务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杂味炒菜冲淡了风味菜,挑剔的顾客以"砂锅居变成炒菜居"戏之。1972年砂锅居重新恢复了老字号,去掉了"饭庄"二字。1975年砂锅居撤掉三十多个杂味炒菜,增加了一些风味菜,使其既保持原有特色,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其中有14种名菜还被载入日本出版的《中国名菜集锦》一书。当年周总理的教诲再次成为砂锅居继承和弘扬砂锅菜肴这一独特风味的动力。 陈旧的设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1993年砂锅居开始进行大规模翻修扩建,1994年12月28日重张开业。新开业的砂锅居古朴典雅,门口有一对大砂锅,直径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堪称"砂锅之最"。门楣上金匾"砂锅居"三个大字,功力不凡,为著名书法家徐柏涛先生题写。著名书法家蒋之先生挥毫重墨的:"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肉香。"的赞誉,成了砂锅居的珍藏。日渐丰华的砂锅菜、百年流芳的煮白肉和乾隆皇帝的御笔,一并成为砂锅居的垂史美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