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名城—北京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婷

一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
    都说北京是个有着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的古老的城市,对于这个城市的形成,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在此就简单的清理一下我自己的思路吧。
1 何谓3000?
    说北京城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是推算到西周时期蓟国的蓟城。“蓟”乃是周的封国,根据《礼记》记载,应该是封给了黄帝的后代(“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蓟国有400年以上的历史,都城设在蓟城(今北京市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城市。这也就是北京3000年历史的来由。
    后公元7世纪左右,蓟国为燕国所灭,但燕随之也将都城迁至蓟城,所以蓟城历史并没有因为燕蓟两国的纷争而断裂。公元1045年,周武王灭商,封召公奭于燕。因为迁都至蓟,所以燕都故城如今也在广安门一带。燕在战国时为“七雄”之一,非常重要,燕国都城里发生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最著名的如“金台招贤”。如直到今,“燕”仍是北京重要的一个代称。
2 地位提高,850的开始
    辽金元时期,是北京地位不断提高的时期。
    辽为契丹人所建,于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得幽云十六州,升幽州(即今北京)为幽都府,立为南京,成为辽五京之一,后改称燕京。
    金灭辽后,占燕京。金主完颜亮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正式将其定位国都。从此时起,北京城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都城,到2003年整整850年。金朝扩展了东、西、南三面的城墙。
    元代统一中国后,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元大都世界闻名,建设过程中以刘秉忠、郭守敬二人功劳最大,他们设计了元大都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今天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河街道格局。元大都的营建使城市从莲花池水系转到高梁河水系。
3 北京城的真正形成
    明清是北京真正的形成时期。
    明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洪武年间,废弃元大都北墙,南移五里至坝河,今德胜、安定门一线;永乐十七年南墙亦移二里至今前三门一线。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前朝,在镇山正南方新建大内紫禁城,并包筑皇城;嘉靖三十二年再加筑外城。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城德中轴线并延长,北端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正阳门,后建的永定门,均在一条中轴线上贯通,从形象上强化了“南面而王”,唯我独尊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北京城中轴线德确立河向南伸展,为全称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功能建筑均在中轴线两翼配置,使全称形成和谐的平面对称,城市中心也一改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是坐北朝南。
    清北京城在总体格局上没有大变动,基本沿用了明北京城,只改动了皇城布局。在机构设置和城市管理上有所不同。清不设五军都督府,废除锦衣卫,天安门右前方所空之地改建民局,西侧安置大理寺、刑部、督察院。内阁公置、六科直房、军机处等皇帝直达机构均仍配置在紫禁城内。内城由旗人居住,属满、蒙、汉八旗分区管辖,又称满城。外城由迁出的汉官、商、民居住,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坊司管理。这种民族歧视措施至清中叶逐渐驰废。
   
    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给了北京城独特的气质和韵味。一千多年前的明成祖朱棣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杰作。北京城从最外层的都城,到中间的皇城,到里面的宫城乃至散布城内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既是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的独立人居系统,又能和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北京既有横贯于中心的中轴线,又有弯蜒曲折的胡同,既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城门,也有天地日月四大祭坛,这一切和谐地存在着,体现出了秩序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出了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的价值观,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也正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二 北京城变迁中问题
    北京城千年的变化也赶不上建国之后这五十年。
    五十年的时间里,北京一面不停的“拆”,一面不停的“挤”;一面不停地“摊”,一面不停的“堵”。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几代封建王朝的古都建设自己的首都,总会对很多意识形态的东西十分在意;一个全新事物的建立,也总是希望有一套自己的体系,不仅是在思想形态上,物质形态上亦如此。在此影响下,“拆”就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对自己的意识形态造成影响的东西,比如在他们看来代表封建遗存的牌楼啊,比如他们认为影响中央地方打成一片的城墙啊,统统拆得所剩无几;另一个一个是影响自己体系建立的东西(这里主要是指物质方面),比如长安街一线,马路要拓宽,新的机关大楼、功能建筑需要建设,很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就不得不为它们让路,像89年的元代道观东岳庙,98年的粤东新馆……北京这五十年拆下来,拆得真正代表北京特色北京韵味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拆得北京越来越不像北京越来越难以被称作北京。
    57年,中共北京市委通过遭到梁思成、陈占祥、华揽洪猛批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此后又对它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整和补充。找个方案对北京的定位是“北京不只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而且还应该迅速地把他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根据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报告提出了一个十年左右的完成北京旧城拆除的改建的计划:“虽然解放以来我们盖的新房已经有二千一百万平方公尺,而城内古老破旧的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们准备从1958年起,有计划地改变这种状况,北京城内80%以上是平方,而且多数年代已久,质量较差,还有相当数量已成危险建筑……我们初步考虑,如果每年拆一百万平方公尺左右的旧房,新建二百万平方公尺左右的新房,十年左右可以完成城区的改建。”后这个方案做了许多调整,59年报送毛泽东。虽然由于许多原因,方案的实行并不是很顺利,但是文革前的北京基本上是照此进行的,文革中城市规划基本停滞,文革后的北京城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依照这个方案进行,至今虽然在规划着大北京计划,但这个规划方案的影响依旧没有完全消除。在这样一种方案的指导下,北京的建设会成为一种什么样子是可以想象的。
    2000年6月,北京市政府做出,在未来三年里拿出3.3亿元人民币修缮文物古迹,这样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投入力量最大的文物保护行动的决定,也仅仅是在同年11月划定了什刹海、国子监等25片地区,作为历史文化保护,仅占明清古城总面积的17%。而伴随着同年12月做出的5年内完成危旧房改造的计划——这需要成片拆除164片,涉及居住房屋面积934外万平方,北京城内大量未被划入保护范围的古城区所面临的局面似乎更加严峻和紧迫。推土机大量开进北京老城区,在这25片保护区之外,成片成片的胡同、四合院被为平地。随时随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即将拆除的“拆”字,正在拆除的狼藉和已经拆除的废墟。仅胡同一项就有统计表明:1949年北京尚有大小胡同七千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三千九百条,近两年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的胡同正在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消失……
    与拆相伴而行的是“摊”。最初北京的建设没有采纳梁陈方案,执意把政治中心定在了旧城,并采取了环路环绕的方式。从最初的二环三环,到现在的四环五环六环,甚至以后的n环,北京像一张大饼越摊越大,却更加拥挤不堪。留存下来的问题让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面对。对于在旧城区建设新行政区,梁思成其实早有分析。他指出,这样做“不但困难甚大,而且缺点太多”,如今这些预言的缺点一一应验,也成为我们现在难以克服的问题。
    1 梁思成指出这样做的一个问题是必定增加人口,而当时人口密度以及很大,必须疏散,两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如今北京的人口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虽然昌平等区的建设蓬勃发展中,但北京毕竟还是单中心,许多功能设施都集中在中心,人口还是以市中心为向心集合涌动,造成中心人口压力过大。
    2 建设中会有大量房屋被拆,迁出人口数十分庞大,该如何处理?北京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不但如今拆迁户依旧庞大,难以解决,许多几十年前的拆迁户到现在也依旧没有妥善安排,很多人几代人就挤在贫民窟似的地方,对政府许久前要求他们拆迁时许下的诺言根本就不敢奢望了。
    3 大量建造新时代的高梁大厦在文物中心区,必会改变整个北京的街型,破华其面貌,与保护文物的原则相违背。如今我们没有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么?太和殿本来是京城的制高点,但现在已经成为了井中之蛙、盆地之鱼。
    4 加增建筑物在主要干道上,立刻增加交通的流量及其复杂性。如今交通已经成为北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人口车辆对交通的压力、道路建设的不科学(如一味的摊大饼、大马路双行路交叉部位的易混乱涌堵、立交桥设计不合理功能性低等),多年来问题累计,使得交通这块硬骨头已经难于啃下了。
    5 政府机关各单位间的长线距离,办公区间同住宿区的城郊间大距离,必产生交通上最严重的问题,交通运输的负担和工作人员时间精力的耗费。这个问题在现在也最突出不过了。因为单中心,卫星城虽然想要分担中心的压力,但主要也是住宅功能,其他功能因为主要为中心承担,郊区居民的工作生活还是要疲于在中心和郊区之间奔波,大量的时间消耗在路上,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同时也大大加重了原本就不堪的交通负担。
    我不能说梁思成是个万能的智者,不论当初的人们对他如何地不解、指责甚至侮辱,但他在50年前对北京的分析和估计由时间证明了其正确性。建国之处我们浪费了最好的建设规划北京的时机,以至如今问题已经发展到难以控制解决的程度,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纠正我们一直以来的错误,用巨大的代价为我们的无知和自大赎罪。
三 北京的角色定位与城市规划
    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作为一个政治中心这无可争论,同时北京作为一个文化中心也基本没有争议。但需要说明的是北京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经济中心。
   58年规划就把北京定位为一个工业中心,还要大力发展工业,完善北京的工业链条。这对北京而言真的是一个灾难。且不说环境上,北京的极度缺水已经无力负担工业的大量需求,工业的污染会对北京的环境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只是工业发展(当然是大量)对北京这个城市从外观规划到内在气质的破坏就是我们无法允许的了。另外,商业如今在北京也有过热的趋势。一座座商场拔地而起,不但已经超过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消费水平,而且商业建筑往往过高过现代,许多愣愣得就刺进了文物中心区,十分刺眼。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对北京的定位,定位准确,规划建设才可能准确,否则在相反的方向上跑得再快再好,也是无用功,甚至对实际需要的显示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北京就是一个首都,一个政治文化的中心,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经济中心,负担过多的工农商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要对他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方向对了,跑慢一点都是没有问题的。
    新中国成立,围绕北京这个首都的建设规划问题,讨论就很激烈,主要形成两派完全不同的观念。一派以“梁陈方案”代表,主张新城旧城分开建设,旧城里把老北京最为一个整体博物馆保存下来,行政中心移至新城,由新城负担各项政治经济生活功能;另一派则认为,行政中心必须位于旧城,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对旧城进行改造。苏联、毛泽东等都是站在后者一方的,自然最后后者占据的胜利的位子。
    我是主张梁思成陈占祥一派的观点的。实际上北京这么多年大饼摊下来,新建拓展的环形面积早已足够好几个新城的建设了。在这其中,人们强调的在旧城建设新行政中心的好处我也并未看出。“梁陈方案”的对手的一个理由是,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比较经济。但把在城内和城外建设分别所需的费用列出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城外白手起家,需要的仅是一些办公楼住宅区建造费、修路铺设各种管线费、绿化费,而城内除了这些费用一个不可少之外,还要加上购买民房地产费、居民拆迁费、拆除房屋的工费、清理拆卸物的运费等,一点也没有什么经济划算。他们想象的利用旧城水电设施的想法,也因为原有线路设备过于陈旧、不科学而不得不作罢。而且事实上因为城内建设过于“麻烦”“花钱”,很多部门在最初就已经自觉的到郊区建设,只是这种行为没有规划的总体指导而有些混乱。
    可以想象,当初如果采用了“梁陈方案”,现在的北京会是怎样一个样子,悠然、高贵、古雅、风韵……
    不过在现在我们已经走错一步路的前提下,我们就要尽量在此基础上纠正我们的错误。必须明确北京定位,很多工业已经外迁,商业的过火重复建设是我认为现在比较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明确北京的特点,以次为指导,中国建筑的特点是讲求平面上的铺开,讲求建筑物在宽度上的重量,而不是在高度上的突出,因此,北京不适合高大拔尖的建筑,这只会让北京头重脚清;必须尽快改变单一中心制,建设多中心,改变摊大饼的现状,实行大北京计划。
四 大北京与大巴黎的比较
    可能很多同学对于大北京计划还不甚明白,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别的国家的例子,以便于我们理解。
    1965年,巴黎政府制定了以“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的大巴黎规划,预计2000年大巴黎区人口为1400万人,主要措施有:1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集中;2 改变原有聚焦式向心发展的城市平面结构,城市将沿塞纳河向下游方向发展,形成带状城市,在市区南北两面20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批新城,沿塞纳河两岸组成两条轴线;3 改变原单中心城市格局,在近郊发展副中心,每个副中心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以减轻市中心压力;4 保护和发展现有农业和森林用地,在城市周围建立5个自然生态平衡区。
    巴黎最初对旧城区的改造,特别是高楼的建设,引起了人民的巨大不满,同样也面临过拥挤、混乱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但是这个“大巴黎计划”及时的得以实施,很好的缓解了单中心造成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矛盾,较好的保存了巴黎城内的文物古迹以及巴黎城的特点,完善了城市功能,为城市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993年10月,北京市新修订的1991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20年内完成对旧城及相关地区的危旧房改造,改变落后面貌,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
    1998年3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谭英提出《停止对北京旧城中心区的大规模拆迁重建》建议
    2000年9月8日,吴良镛以《大北京地区空间发展规划遐想》为题演讲,建议从更大空间范围内研究北京,重点解决包括京、津、冀北诸多城市在内的大北京地区的发展战略。
    如今相关方面已经开始对“大北京计划”的设计规划。
    “梁陈方案”的思想计划其实和“大巴黎计划”是相通的。巴黎早在40年前就早已实行,而我们直至这辆年才开始规划“大北京”,虽然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亦”,但是这半个世纪的背道而驰造成的问题和困难,真的让人忍不住说如果早有“大北京计划”就好了。
五 疼痛北京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味道、韵调和质感,用眼、用舌、用鼻、用手,你都可以感觉到他与众不同的标记,正是这些标记让这个城进入你的心里,留下他自己的独特的记忆。
    白色是美丽的,甜味是可爱的,流行是动听的,平整是舒服的,但是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这白、这甜、这动听、这平整,这四个字在你心里还会有任何的意义么?北京是醇红镶心的灰色,北京是炸酱面一样的咸涩,北京是京东大鼓式的韵调,北京是起伏不平的质感,这些是它独特的标记,是它之所以会留在我们心中,是它之所以不会被其他重合取代的地方。也许这些灰、这些涩、这些调子、这些起伏不够现代,不够精致,但是它们才是代表北京的,才是北京身上真正迷人的地方。
    建国以来,我们努力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但是割裂了传统的现代不会空洞么?割裂了历史的未来不会飘摇么?如今的北京,高楼、大桥、柏油路、玻璃墙,它正变得和其他现代化的城市没有任何区别,正离自己扎根的土壤越来越远。也许有人说故宫还在,天坛还在,重点四合院还在……是的,它们都在,但是因为被割裂,他们如今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孤独地穿插在一片“现代”之中。北京原本的美是一种经理,脉络清晰,韵道十足;可是现在,细胞尚在,经脉却无,没有营养的供输,这些尚存的细胞可能继续生存么?
    我常常安慰自己,现在很多人关心北京了,国家也召集专家做大北京计划了,北京是有生命力的,多少炮火都闯过了,怎么可能倒在现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随处可见的依旧是断壁残垣,这些以建设、整改为理由的废墟后面都有它强大的美丽的无可动摇的理由,可是每处废墟也都有自己难以平息的伤痛和泪水。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为北京伤痛,但是伤痛确实在我心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6:08 , Processed in 1.10191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