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金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意)马可•波罗 北京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中华民族建筑传统手法和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 ——梁思成 这些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们的子孙,除非我们将之变为假货,或者使之摧毁,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说都不是我们任意处置的对象,我们只不过是后代的托管人而已。 ——威廉·莫里斯,1877年他创办了英国第一个古迹保护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 北京——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清三朝的都城。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地。 北京——一座融合了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现代化气息的城市。 在这座amazing的城市里,历史与现代交融着,如何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历史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曾经提出"梁陈方案"。该方案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长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担,挑起北京新旧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也认为,我国有一条被世界公认为"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我们的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城墙与城门,同样是工事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然而古城墙还是由于种种原因被拆毁了,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北京,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城墙交相辉映,虽然没有了完整的帝王之都的气派,却别有一番情趣。很多人都在批评现在的北京少了许多自己的特点,但我觉得,既然这座城市已经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就应该给学会去欣赏她,更重要的是明确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现存的古都文化,同时发展现代化的城市。
老北京城格局最鲜明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 北京作为数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当然要符合古代都城建造的讲究,是都城营建的最终结果。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定的原则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而这些都城格局的基本原则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源自于西周时的“井田制”思想。由此衍生出的都城格局设计理念集中体现在成书于春秋晚期的齐国官书《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皇宫必须安排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这是都城格局的一个重心。都城的核心地带是皇城,而皇城的核心地带则是皇宫。皇宫居中,以其南北中轴线作为整个皇城以及都城规划的中枢;南北中轴线还是象征政权的三朝依次排列的所在,由此体现皇宫的主导地位。
都城的道路必须按中轴线对称铺开,形成经纬交叉式道路网。居中的皇宫位于中经中纬大道的交汇之地。城门则直对着主干道,并由此衔接城外的道路。城内外纵横交错的道路体系构成了京畿通畅的交通网络。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北京城,基本沿袭着明朝北京城的格局,而明朝北京城的格局则承袭了元大都城的格局。因此,游览北京并了解他的整体格局,就得回顾元朝大都城的营建和明朝北京城的改建。 1.元大都城的格局 元大都城呈长方形,总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实测周长28600米,南北长7400米,东西长6650米。北城墙在今安定门外土城一带;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侧;东西两侧在今东西二环路上。全城开有11个城门,现在的朝阳门和阜成门就是元大都城的东门和西门。 元大都城的中心是经实测后确定的,并于实地建了一座中心阁。中心阁的位置是在今北京城内鼓楼以北。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则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桥下即为通惠河的澄清闸,即今地安门桥),直达中心阁。在这全城格局的核心地带筑有皇城,中轴线上安排着皇城中最主要的宫殿。 元大都城的格局准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基本原则。左祖,也即太庙的位置是在皇城之东,今朝内大街以北;右社,也即社稷坛,建于今阜内大街以北。元大都城的整个皇城即为前朝;皇城坐北朝南,其"后市"商业区就在钟鼓楼什刹海一带。 元大都城的主要街道呈南北向,与东西干道共同构成了五十个坊。坊内的住宅坐北朝南,用于通行的胡同和小街则沿着南北大街的东西两侧平行展开。相对的城门之间均有宽敞平直的大道。纵横交叉的街道宽窄有明确的规定:胡同六步阔,小街十二步阔,大街二十四步阔。 2.明朝北京城的格局 明朝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建,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北京城沿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向内缩进了2.5公里,到了安定门和德胜门一带,又将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九门城楼修建完成以后,分别改定以前的名称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称沿用至今,其涵盖的范围也即旧日所说的北京内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又在北京城的南面修筑外城,使得北京城变成了“凸”字的形状。 明朝拆毁了元大都城的皇宫“以杀王气”,在其址修建了景山,另行在原皇宫的南面建造了皇宫紫禁城。由于此时北京城的范围相比元大都城有所变化,全城格局的中心亦相应地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就成了北京城中轴线的新起点。中轴线仍然是用于设计北京都城格局的依据,紫禁城内象征皇权的前后六大殿也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两个基本点依然保持为都城格局的要点。皇宫左边建了太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皇宫的右边建造了社稷坛,即今中山公园。同时,又把皇城的南、北、东三面的城墙略微外移,使得太庙、社稷坛以及新开凿在太液池南端的湖泊,均纳入皇城的自然风光之中。在正南方的郊外对称兴建了东西两组建筑群,即皇帝祭天的天坛和祭山川之神的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在城东、西、北分别建了日、月、地坛。 明朝北京城计有36坊,其中,内城有28坊,外城8坊。坊内外棋盘式的道路网络仍是北京城交通体系的整体格局,仅有个别地方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或历史发展的要求形成一些斜街。 明朝北京城对于元大都城的继承与改建,终于将北京城建设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突出的都城范例。 3.今日北京的格局 由于清朝沿用明代北京旧城,只改动了皇城内的布局,城市街道总体布局没有大的改动,因此,今日北京的格局基本是沿袭了明朝北京城的格局:“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另外,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沿用着以皇城为中心的布局。 二. 北京的城墙 中文里,“城市”和“城墙”都是用“城”这同一个词来表示,因为在中国不存在不带城墙的城市,正如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象的一样。一道道、一重重的墙垣,组成了每一座中国城市的骨架或结构。它们环绕着城市,并把它划分为地段和场院。城垣比其他任何建筑更能反映中国居民点的共同基本特征。在中国北方,没有任何一座真正的城市不设有城墙。光秃的砖包墙,与附筑其上的墩台和城楼,耸立于城壕之上,或崛起于一片没有树木和高大建筑物遮拦而能纵目远眺的狂野中,它们往往比任何其他房屋和庙宇更能反映出这些城市历史上的繁荣和显耀。 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巨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它们也许并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你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 1.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北京城原有4道城墙,城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环以更大的城墙,称之为皇城,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另外还有南边的外城。明清时代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有“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之说—— “内九”,是指内城墙共有九门。内城是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的,内城墙系通过正阳门的城墙,总长度23.6公里,高11.8公里。九门各有分工严明的用途:正阳门(前门)走皇车,崇文门走酒车,宣武门走囚车,阜成门走煤车,西直门走水车,德胜门走兵车,安定门走粪车,东直门走木材车,朝阳门走粮车。 “外七”,是指外城墙有七门。外城墙系通过永定门的城墙,又称罗城,总长度28公里,高10米,明朝嘉靖年间增筑。因当时财政拮据,经严嵩巡视后提出应先筑南面城墙,待以后财力充裕时再“因地计度,以成四面之制”。于是将北京城南已经筑起的一面城基,“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形成了“凸”字形。外城墙是内城墙南墙的外围部分,其七门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皇七”,是指以天安门城楼两侧为起点的红墙,即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用砖砌成,外涂朱红色,墙顶覆黄琉璃瓦,周长9000多米,高6米,厚2米,顶部厚1.73米。共有七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禁城四”,是指紫禁城有四门。外城之中有内城,内城之中有皇城,皇城之中是紫禁城。所以,紫禁城是城中之城。紫禁城呈长方型,城墙的总长度为3公里,高10米,共有四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边东华门,西边西华门。 2. 城墙的拆除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保护北京城市的屏障,能够有效地防止城市遭受外界的入侵,但是随着现代兵器的出现和发展,城墙对城市的防护功能也在不断减弱。特别是进入19世纪中后期,北京城墙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入侵面前,已失去了防御作用,说明城墙对城市的防护功能已经丧失。这样,在进入和平年代以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就必然与原有的城墙相分离,城墙就成为失去原有城市功能的“附属建筑”。 北京城墙的毁损始于1900年,义和团起义,在大栅栏廊房头条焚烧专卖西药的老德记药房,大片民房遭灾,大火一直烧到正阳门,箭楼被焚,幸未倾塌。同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天坛圆丘架炮轰击正阳门,箭楼被毁。接下来是印度兵在正阳门城楼内取火,引发火灾,城楼被毁。八国联军用大炮轰塌崇文门箭楼和朝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与箭楼、朝阳门箭楼后于1903年被当时的清政府修复。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八国联军把铁路从马家铺建到了正阳门,拆除了永定门东侧和东便门处城墙,并在崇文门瓮城开洞,现存的前门火车站就是当时的建筑。 1912年2月27日,曹锟在袁世凯授意下演出一场保袁世凯不南下当总统的闹剧,即“壬子兵变”,将皇城之东安门烧毁,以恐吓南方革命党。 1915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当时的内务总长朱启钤(中国古建筑专家,后创办中国营造学社)的主持下,将正阳门的瓮城拆除;同年,北洋政府拆除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瓮城,修建环城铁路。民国初期,政府当局还拆除位于天安门两侧的围墙,将当时被称为“天街”的长安街打通,保留天安门两侧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修通景山和故宫之间的道路。 1921年,政府当局拆除德胜门危残失修的城楼,在此前后,皇城的东城墙、北城墙被相继拆除,拆除的城砖被用来修建明壕和地下排水暗沟,一些发臭的河流被填掉。随后不久,宣武门的箭楼作为危楼被拆除,木料被售卖。当时的报纸对此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政府没有钱发工资了,所以才拆墙卖砖。 1937年7月29日,北平城沦入日本占领军之手。根据日伪政府的档案显示,日军侵占北平以后,1939年曾经出台一个规划方案,在五棵松地区建设了一个新城区;日伪政府还在北平内城东城墙与西城墙各开一个豁口,称之为启明门和长安门,日本投降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将之更名为建国门、复兴门。 1946年,北平回到国民党政府手中,在日伪政府的规划方案基础上,当局提出规划方案,在五棵松城区基础上,建设新北平。 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首都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墙的矛盾日益突出,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梁思成为代表的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北京应该将古老的城墙、城门保存下来,并把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憩之地,在北京西部建设新城,从而保留北京旧城——这一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的奇迹。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建议未被采纳,北京城墙逐渐被拆除。1969年,北京因修环城地铁将城墙及大部分城楼拆除,最终保留的仅余正阳门城楼、箭楼、东南角楼、古观象台、德胜门箭楼,及内城西南角一段城墙及崇文门附近残垣一段,所拆除的大量城砖,流落于全城的各个角落,分布于全市的千家万户。北京城砖已成为北京市存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古城“流散文物”。 中国大都市之中,西安的古城墙虽然保留的相对完整,但其城墙的雄伟壮丽却远不及北京。当西安市于1983年开始将古城墙建为一座具有古都风光的大型环城公园时,有关“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是迄今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之垣。他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见地,不知是否使当年毁灭北京城墙的决策者们有所后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不复存在的高大宏伟的城墙及城门建筑,将成为今日名城保护的一大历史遗憾! 三.现今北京的发展 如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高速路改变了,甚至可以说是破坏了北京古城的风貌。在这些年对北京旧城的改造后,北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北京城为世界文化遗产,可是失败了,只通过了北京城内的故宫和天坛是世界文化遗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保护好古城,这些教训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 北京申奥成功后,“人文奥运”的口号督促着我们加强对老北京文化的保护和适当重建。但“梁陈方案”被否决后,北京的发展仍是以天安门为中心发散开的,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在天安门旁的王府井和西单。尽管现代化的高楼和历史悠久的故宫交相辉映也别有一番韵味,但这种布局,给现代化的北京带来了许多问题,也为北京的发展设置了许多限制。 五十年代,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一个改造北京古城的计划被提出,新北京被确定在老北京上面建设。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被批准施行,其方针仍是“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进行“摊大饼”,北京从此失去了最后一次重新考虑规划模式的机会。在随后2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近10年来北京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古城区开始被成片成片地大规模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商务、商业办公设施。 老北京被严重损毁之际,梁、陈的预言也不幸被印证了:由于城市的就业功能过度集中在以老城为中心的地区,郊区人口必须早晚如潮水般地进出城上下班。目前北京郊区已出现了望京、回龙观、天通苑等数个可容30万人口左右的社区,这样的规模在发达国家就是一个中心城市了,可是由于仅具备居住功能,就业问题需要靠市中心解决,这些“住宅城”已成为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策源地”。 现在,北京为了迎接08年奥运会,更为了城市的长久发展,正大步伐地进行着城市的改造。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旧城的恢复工程,如明城墙遗址公园的修复,永定门的修复,以及菖蒲河公园的修建。 我想,北京今后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旧城区的同时,大力发展多功能性的新区,逐步将经济发展的中心移到新区去,在旧城则重点发展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旧城的保护上,不应简单的仿建,更应该保存历史上本来的面貌,就像圆明园的废墟,这样才更能激起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此外,保护北京城,要作为一个整体、一种文化来保护,在保留古都风韵和格局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新城区的建设上,虽然现在有很多声音在批评北京环路的建设,认为这是在固步自封,限制发展;但我觉得,从现有北京城的状况看,五环、六环,甚至七环的修建,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政府在为新区的建造做准备,只是新区的设计和修建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留待我们去解决。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5:19 , Processed in 1.09231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