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门口的石狮子添了几个水泥脚趾头。 信报记者 李方宇/摄
??它们出身尊贵,曾经雍容华贵,气势恢宏,象征至高无上的皇家气派。 ??它们历经劫难,辉煌的“万园之园”毁于侵略者的贪婪,能烧的都烧了,能抢走的都抢走了,只有少数拖着笨重的身躯,在废墟中残存。 ??圆明园从此成为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一小块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及龙的传人的内心。 ??今年10月,一些专家关于复建圆明园部分景观,申报遗产的提议引起很大争议。记者在采访时得知,有许多圆明园石刻文物散落在京城四处,亟待保护。于是,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多数石刻保护完好,但也有一些遭到破坏。 ??
断须的石麒麟 信报记者 刘 浚/摄
??沦落——百年石狮遭恶意涂鸦 ??从北大西门走进校园,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两尊高大巍峨的华表矗立在北大办公楼前的草坪上,这就是原在圆明园安佑宫门口的两对华表中的一对。已是初冬,草坪仍是淡淡的绿色,阳光洒在华表上,更显得它洁白庄重,很多行人都被这里的美景吸引,纷纷拍照留念。但其他石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石狮——圆明园的石狮,现存北京市内仅两对,一对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记者来到这里时,正是中午放学时分,校门口,人川流不息,没有人留意这两个石狮子。两尊石狮雕刻精细,不怒自威,但由于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石狮子已经有些发黑,走近一看竟在大门左侧的石狮右腿上看到办证的电话,字迹有些模糊了,显然不是新近写上去的。右侧的石狮子腰部同样有一个字迹模糊的办证电话,左腿上粘着一块口香糖渍,后腿的脚趾也掉了一个。石狮后背上有一大片黑色的斑点,仔细一看,那些黑色的污渍已经渗入到石头中。 ??山高水长“土墙”诗碑——原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之西北部,今存北京大学未名湖西岸山坡外侧,旁边有一石碑说明这曾是畅春园旧物,石碑与蔡元培先生的雕像,遥遥相望。这里有不少写生的学生正在捕捉初冬午后的景色,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多看这块石碑一眼,因为它上的字绝大多数已经模糊得不可辨认,虽然碑文中有两个字醒目清晰,那是有人故意用黑色记号笔描的,旁边还写有“某某到此一游”。碑身上有多处用锋利的东西划过的痕迹——杂乱的涂鸦、某人的签名、簇新的白茬儿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眼。走过的行人看到碑身上的划刻,无不皱眉。 ??兰亭碑——从南门进入中山公园,向西走200米,有一座八根石柱筑成的重檐蓝色琉璃瓦八角亭,亭额题曰“景自天成”。亭内置有石碑一块,名为兰亭碑。记者在公园制作的说明牌上看到,该碑及八根石柱均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景区的遗物。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根石柱均为方形,每面宽半米,长约四米有余,八根柱石之兰亭帖虽有风化,但仍可辨读,笔迹极为飘逸。兰亭碑仍完好,但字迹有些模糊。虽然有围栏的保护,但在碑的右侧,记者仍发现有乱涂乱抹的痕迹。 ?? ??残破——碑身大多伤痕累累 ??圆明园内花神庙的两块莳花记事碑——现存于北京大学燕南园南部。两块高大的石碑分列道路两旁,由于岁月、风雨的侵袭,除了碑头上精美的盘龙石刻和“万古流芳”清晰可见外,碑身上80%的字都已看不清楚,记者几乎把脸贴着石碑,逐个字辨认,才明白大意是乾隆皇帝在花朝节和中秋节游园的记录,直到看到落款上“圆明园大总管恭记”这几个字才敢确定这就是圆明园的莳花碑。碑的背面,只有几个字还能辨认出来,可以推测出那是一份人名单。燕南园内过往人较少,所以石碑保存还算完好,只是左面的碑身右侧上有数道裂纹,正面有几块因为拓印碑帖不慎而留下的黑印。 ??文源阁碑——在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分馆门口,记者见到,在“国家图书馆”的匾额下一对石狮就摆放在门前,狮子雕刻极为精细,面部表情极为威武,狮身还刻有顽皮的小狮子。但在右侧狮子的脚趾部分,记者发现竟然是用普通水泥重新修补过的,其他部分也有水泥修补过的痕迹。 ??找文源阁碑费了些周折,因为在文源阁东侧花园中矗立着两块石碑。经过仔细辨认才知道,左边的那块是当年图书馆分馆建馆时候立的,右边才是要找的文源阁碑。据了解,文源阁碑碑文为乾隆三十九年孟冬御笔《文源阁记》,汉满文对照书写。 ??记者看到,正面的汉满文字依然可读,但碑身已经“伤痕累累”。不少地方有裂纹,有的破损地方已经被水泥修补过,在裂纹大的地方,还被巨大的铁条固定住,参观者能从中读出它历史的沧桑。 ??乾隆御笔石匾——在总经理牛田雄的指点下,记者进入“翠园”(原民盟招待所),左拐便是一座微型假山,山下有流水,在明显的位置上镶嵌着一块石匾,资料记载石匾上有乾隆御笔“熙春洞”。但如今石匾上的石刻字已辨认不清,四分之一的石匾正面大概经历常年水渍已经泛黄。石匾前侧是另一块石头,上隐约刻有诗句,明显有风化的几道裂缝,原先的模样已经无从想象,但石块的左右上角明显缺失了巴掌大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是圆明园的古迹,知道有乾隆的御笔,但另一块的来历就没有人知道了。”两件古迹上头搁着几块假山的石片以对它们进行简单的保护,这两块石头上也曾上过防水剂,但看起来仍不管用。 ?? ??遗忘——导游觉得无关紧要 ??从东宫门走进颐和园,首先经过的就是仁寿殿。仁寿殿前有一只铜麒麟被围在护栏内,原为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前饰物。殿前广场上矗有高三米半至四米半不等的五峰大型湖石,这也是圆明园旧物。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物并没有像门口的台阶石那样写明出处。一名导游告诉记者,铜麒麟是1881年慈禧太后在修复颐和园时从圆明园移过来的,他在给游客的讲解中一定会讲到这个典故。但是他并不知道那几座湖石同样是圆明园旧物。在四十分钟内有十几个导游带游客来这里参观讲解,但只有三名导游提到了这只铜麒麟来自圆明园,余下的导游只是介绍了麒麟的来历、传说。没有一个导游提到湖石。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导游都知道铜麒麟出自圆明园,只是因为时间关系就忽略了这一细节,并觉得说不说这个无关紧要。
嘉庆御制“称松岩”诗刻石残缺不全。 信报记者刘浚/摄
??北大未名湖畔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湖西侧近岸水中的翻尾石鱼就是圆明园西洋楼谐奇趣大型喷泉中的一个喷水孔,而架于未名湖中岛北侧的西式平桥原为西洋楼方外观门前之五孔溪桥。翻尾石鱼呈红褐色,它扬头翘尾,就像一条要跃龙门的鲤鱼,只是离开了原来喷泉中其他“伙伴”,显得极为孤单,现在陪伴它的只有水草和飘落水中的落叶。若不是圆明园管理处提供了西式平桥的图片,记者也无法找到它,与资料显示不同的是,今架于未名湖上的西式平桥少了西式的石栏杆,桥面与栏杆断裂处的痕迹几乎磨得看不出来了,显然栏杆在很早以前就已不知去向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向不少校内的学生、老师、工作人员、行人询问是否知道校内有哪些圆明园的文物,遗憾的是只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那几处写有出处的文物,多数人则表示不知道。一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对翻尾石鱼很感兴趣,记者问他是否知道石鱼的来历,即使说明的牌子就在脚边,他也没有回答上来。 ??信报记者王健张守刚张然顾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