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老北京城门素有“里九外七”之说,其中外七门为:东便门、广渠门、西便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门。而作为外七门之一的东便门的角楼,是全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也是当年北京城四座角楼中硕果仅存的一座。 ?? 便门的规格比正规的城门要低,当年的东便门城楼和箭楼建筑都很简单,都是单层三开间建筑。其中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 北京城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 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在1981年对角楼进行大规模修缮的时候,文物工作者发现带有“嘉靖”、“隆庆”等年号的砖,带有“乾隆”年号的琉璃瓦件。还从东侧墙体内发现了两颗炮弹残体,并在二层挑檐檩上发现大量铁沙枪弹,它们记载了“庚子之变”外国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历史。东便门角楼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便门角楼的西边,尚残存一段大约1公里长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墙遗迹。这段明城墙自东便门角楼直至崇文门十字路口的东侧,下部厚重的城墙与上部的起伏不定的曲线及布满墙头的杂草,营造出了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由西向东依次建成的“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区,更加衬托出了城墙的沧桑感。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7 07:52 , Processed in 1.14652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