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有一些专谈老北京风俗往事的书,颇受读者的喜欢,后来又有一些收集老作家笔下抒情老北京散文随笔的出版,也能撩起读者的兴味。 然而,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老北京的风俗消失多年后,一些老人凭记忆和文献对其钩沉和回忆,或是在当下已被拆迁扩建弄得面目全非的新北京面前,人们渴望在老作家的笔调里,读到对老北京的那份旧情。 这些文章里就有谈到大街、胡同的,而且多半是1949年以前的记忆和描述。北京街道和胡同的被改造,大概有两个时期建树较多。一是50年代拆掉城墙、移走牌楼、拓宽街道、搞十大建筑的那会儿,新旧北京拉开了距离;二是90年代的城区改造和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其中50年代的那一次,是党和政府实施新政、老百姓当成新鲜事物来看待的。对此,梁思成先生陷入其中的一些痛苦是现在人们才知道才理解的近事儿。的确,新中国时期,老北京是经过了一番外体的大改观的,其中不光是拆城墙、搬牌楼,还有整修街道、保护寺庙这些事。所以新中国时期的北京是比以前整洁有秩序。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即是这种事迹的一种艺术记录。 当然,以记叙文体来记录新北京变化的还有一本出版于1958年的《北京街道的故事》(北京出版社)。书中收录了48篇专门叙述新北京时期那些有人文史迹的街道、胡同新旧比较的文章,其中的一部分文章已先期在报纸上发表过,可见,此兴趣是一种对新政的宣传。书中不光是文章有新旧的比较,也另有单色照片几十帧,将新旧时期的景象附在一起,说明新北京的变化和干净。 这本书放在今天,能引起人们兴趣,或者说有价值的地方,倒不主要体现在这些新旧比较上。而是它清晰、简明的人文史迹的介绍和勾勒。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文章既像老北京的史迹杂陈,又像新老北京的导游叙述,令人读得有滋有味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近50年前的“导游”记录,我们才知道今天的北京有哪些地方不见了,哪些地方变样了。如讲到隆福寺在光绪27年(1901年)遭大火烧毁后,废墟上的大片空地曾被用来辟为市场,以扩大庙会的空间。新中国后政府又在这块空地上盖起了六个巨大的装有玻璃的“棚屋”,成了一个可以遮阳避雨的大商场,然后更名为“东四区人民市场”,前面马路东头有东四工人俱乐部和蟾宫电影院,还有17家古书铺,其中修绠堂书店尤为著名。 对照现在来看,这些“棚屋”、书铺早已拆尽,新盖了隆福寺商厦和高大的门楼,书铺也只剩下一间中国书店,电影院尚存,照例营业。 讲到报国寺,书中文章说大门西边有一小院落,叫顾先生祠,为学者顾炎武17世纪中叶旅居北京时的住处,后经书法家何绍基、张穆修建。那时节这里曾是一个文人墨客聚往的去处,新中国后这个院落成了一所政府机关的集体宿舍。现在的报国寺是北京市民的一处公共场所,逢值双休日还是人们淘旧书、看古玩的一处地头,那个顾先生祠则摆满了集邮者的摊位。 从目录上看,书中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文章,专讲新北京的变迁,如《年轻的白广路》、《六铺炕的变迁》、《牛街》、《东郊民巷散记》……;第二部分则是讲名人故居和史迹,如《府学胡同》、《于谦祠》、《阅微草堂》、《康有为的汗漫舫》……;第三部分专叙名街名市,如《法源寺前后街》、《东昌胡同》、《积水潭和高庙》……。三组文章的作者都不是名作家,但都可自招为爱北京且懂北京掌故的人,所以,无论客观、还是主观下笔,都能写出了各自的胸臆,文辞表达中打心底里对新北京充满了欣赏。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5 , Processed in 1.08671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