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奥运”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口号,但它的内涵却比“绿色奥运”更为抽象、模糊,更需要用人文理想、奥运精神加以诠释和充实。 我对“人文奥运”的理解,首先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奥运建设、举办的过程中,致力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全民健身的机制和体育文化的营造。最近北京市叫停7个高尔夫球场项目,是符合“人文奥运”的善举。我们的城市中,供青少年活动的体育场所严重不足,如果能改造那些“绿色形象工程”,建设一批向青少年免费开放的篮球场、小足球场等,就更符合奥运精神和“人文奥运”的理想了。 对2008年的北京而言,“人文奥运”更为紧迫、更为现实的内容,用一位热心保卫北京文化的志愿者的话说,是“把人文留给奥运”———把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具有独特魅力的北京古都文化保存下来。在这方面,北京市近年来有一些作为,如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整体保护“皇城”的思路,确定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和1261座挂牌四合院的名单等等。但毋庸讳言,保护古都文化的任务仍然十分严峻,把北京的根留住仍然是个很大的挑战。 当前对北京历史文化建筑的破坏,一方面仍然来自商业开发。最近的例子,某单位为修建开发中心,拆毁了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麻线胡同3号院。这处原民国总理唐绍仪的旧宅,是北京市极为罕见的带有苏州园林格局的私家四合院。同样面临灭顶之灾的是西城区孟端胡同45号院,每一个到过这座精美的大四合院的人都会由衷地折服赞叹,它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确不是如今的房地产价值所能衡量的。 对北京古都风貌的破坏同时来自城市建设中长期形成的错误理念。最新的例子是在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市古都文化的核心地区鼓楼一带,又在进行开膛破肚的“整治”。整治的目标,是将比较狭窄的旧鼓楼大街和鼓楼西大街改建成50米宽的通衢大道。无论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还是从整治交通的角度来说,这一决策都是不恰当的。我们在文件和规划中已经确立了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的概念。“整体保护”意味着不仅保护单体的文物,而且保护历史形成的街区格局、街道、民居等等;意味着首先是尊重和保护其历史面貌,不能随心所欲加以改动。目前旧鼓楼大街和鼓楼西大街的格局正是历史形成的面貌,两侧的树木枝叶交接,成为最符合人的尺度的优美的林阴道。保有这样历史面貌的街道,在北京城已经不多,如果以中轴线保护为由,对它进行脱胎换骨、破旧立新的改建,那等于是在文化保护的核心区“破相”,是对中轴线历史文化面貌的破坏。 从治理交通的角度而言,在内城中心建设宽阔大道以改善交通的方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修路永远赶不上车辆增加的速度,宽马路势必引致更多的车流,从而陷入越修路越堵的怪圈。解决交通问题的正确方案是疏散市区中心的功能和人口压力、发展轨道交通和实施公交优先的方针,这也是世界各国行之有效的共同经验。随着北京市实施这些治本的措施,一些地段的交通拥堵是有可能逐渐缓解的,对此,应当有长远眼光。修宽马路对古都风貌是灾难性的破坏,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因此而被毁灭。近年来修建的平安大街、广安大街对历史风貌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前车之鉴。难道我们还要重蹈平安大街的覆辙,继续为此付出难以承受的高昂代价吗?最近,国宝级文物专家谢辰生、徐苹芳等向有关部门疾呼此事,表达的正是这种担忧。 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举行,北京的旧城改造和拆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果不改变目前的拆迁速度和“保护”思路,那么,到2008年世人看到的很可能是一种奇异的面貌:到处是如平安大街那样崭新的宽阔街道,永定门之类新建的“历史建筑”,以及南池子那样拆光老宅子、满是新式二层四合院的“历史文化街区”。我们留给奥运、留给后人的,将是这样一个“老北京”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09:21 , Processed in 1.0873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