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塔体砖石结构,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座为三层须弥座式;塔身为覆钵式;塔刹由硕大的下大上小13重相轮,托起一个直径为9.7米的巨大铜制华盖,其周边垂挂着36片带有佛字和佛像的华盖,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制鎏金小型佛塔。 白塔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竣工后,“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以塔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占地16万平方米的规模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寺院遭雷火焚烧,唯白塔尚存。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寺院,占地仅1.3万平方米,改名为“妙应寺” ,俗称“白塔寺”。白塔寺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觉宝殿、七佛宝殿、塔院以及两侧的配殿、厢房、方丈院、藏经阁组成等;塔院用红墙围成,塔在院中央偏北,四角各有一亭,塔前有一座“三世佛殿”。 寺内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1991年3月4日,我国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面图
白塔寺全景
天王殿(一殿)
面阔三间,灰筒瓦吊大脊歇山顶。大殿正面供奉弥勒佛坐像,背后为韦陀天王像,两侧为四大天王像。现陈列“白塔寺珍藏文物展”。
大觉宝殿(二殿) 面阔五间,灰筒瓦顶庑殿顶,为寺院正殿,原殿内供奉三世佛像,即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东方净流离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现陈列“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殿前檐悬挂“意珠心境”匾。 七佛宝殿(三殿)
面阔五间,灰筒瓦顶庑殿顶,原供奉“过去七佛”现供奉移自护国寺的整樘楠木佛像,殿后供奉明代鎏金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坐像;两侧供奉明代18尊鎏金护法神像。
七佛宝殿释迦牟尼佛
三世佛殿(四殿)
面阔三间,灰筒瓦调大脊歇山顶。正面供奉三世佛像,上悬乾隆御赐御笔“具六神通”匾,东面佛龛内供奉元代“金刚萨埵”,西面佛龛内供奉明代“无量寿佛”,东西两壁悬挂8幅清代唐卡。此陈设为乾隆时设置,并一直保留至今。
三世佛殿(四殿)内景
妙 应 寺 白 塔
妙应寺白塔始称“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为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此塔既为供奉释迦牟尼舍利而建,又作为政权与神权的象征而“坐镇都邑”。 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佛塔,气势雄伟,古朴壮丽。塔体为砖石结构,占地810平方米,通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座为三层须弥座式,座上部雕有24个突起的莲瓣围成的莲座,托起塔身;塔身为覆钵体,直径18.4米,有7条铁箍紧紧束绕;塔刹座呈须弥座式,上竖圆锥体十三天(又称相轮),承直径9.7米的铜制华盖,华盖的周沿 垂挂着36片带有佛像、佛字的华蔓,下面各系一个风铎;刹顶为铜质鎏金空心小型佛塔,高约5米,重约4吨,与十三天成为一个整体。 妙应寺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元代藏式佛塔,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建筑,也是中尼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1961年3月4日我国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 院 转 塔 说 明
“转塔”是佛教仪轨之一。据载,农历六月初四是释迦牟尼佛 初转法轮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白塔落成纪念日。届时,僧俗众人要在白塔寺举行盛大的转塔活动,沿拜道由西向东顺时针绕塔经行,转塔者可积功德,消灾病,顺佛法,祥瑞平安,功德无量。
阿尼哥与白塔寺 阿尼哥(1244—1306)
尼泊尔人,伟大的工艺家。中尼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妙应寺白塔是其最辉煌的艺术杰作。他不仅创作出题材广泛、艺术精湛、风格迥异的宗教作品,而且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入仕元朝45年,叠受统治者的崇高礼遇,封其为“凉国敏慧公”,被尼泊尔人民尊称为“民族英雄”
这是1972年尼泊尔政府发行的一枚纪念阿尼哥的邮票。
关于阿尼哥的记载(《元史·阿尼哥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