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贺年片的由来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玉坤

   “那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到了。拜年,在以前成为佳节的重负,其实这一点古人早就感觉到了。故而《燕京岁时记》中有“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的记述。刺,即名刺。投刺,即送张名片,代替登门拜年。这就是贺年片的由来。

  中国最古老的名片叫“谒”,起源于先秦。后来,出现一种比谒小得多的名片,即为刺。刺在汉魏都是削竹木制成的。唐代始用红笺制成名纸,也即名片。

  名片的起源虽然很早,但用名片贺岁却比较晚。现在文献中记述的最早的一张贺年片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其文曰:

  观 敬贺

  子允学士尊兄

  正旦高邮秦观手状

  秦观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可以说,这是900多年前的贺年片写法。

  贺年片的致送和答拜多不亲往而是派奴仆去递送。宋周密《癸辛杂识》中有个吴四丈易刺的有趣故事:

  “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奉元日,欲投贺刺,无仆可出,徘徊于门。恰逢沈家仆送刺至,遂引其至堂,酒肉相款。沈家仆酒足饭饱抱刺一一投去,未觉有故。其所投皆吴刺也。乡里传为笑谈。”

  贺年片,千余年来使用日趋广泛。在官场中,成为一种交际方式。平日未必相识,元日也要望门投刺。《江邻几杂志》载,有位执政官深苦此事,故吟诗曰:“躁因修贺刺,懒为答空书”。的确,如果长时间书写这种千篇一律的贺年片,也是个令人烦躁的事。可是,这也总比在元日“貂裘蟒服,道路纷驰”,车水马龙,犹恐人后地亲往要好得多吧!

  贺年片用之甚滥,甚至平素无往来、道路不揖者,过年了,也要送上一张贺年片。这就给“投刺者”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于是送贺年片的仆人就到门口喊上一两声,留下贺帖就走。主人闻声开门,送帖的人早已不见。故在杂剧中有:“那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的记载,因此,贺年片得个雅称,名曰“飞帖”。

  明清时,许多人家年节在门上贴个红纸袋,上书姓名,以接飞帖。这纸袋名曰“门簿”,又叫“接福”,也称“代僮”。类似今之家庭信箱。

  贺年片,在清代也称“拜帖”。拜帖奉送时,要盛入一锦盒,以示隆重。这盒即名“拜盒”。如登门拜访,主人在前,仆人抱拜盒在后。那拜盒上结有红缎,好不气派!

  贺年片,古代都是主人自己亲笔书写,一张贺年片,往往就是一帖漂亮的书法杰作。民国以后,开始有了印制的贺年片,其内容格式也一改昔时,只书“恭贺新禧”等字,这小小的纸片,反映出礼俗的革新。

  贺年片发展到今天,已经日趋趣味化、艺术化。讲究的贺年片,大都可以视为一件小艺术品。有的还装有微型的八音盒,打开贺年片即发出悦耳的音乐。小小的贺年片,可以使人从中看到历史的变化和现代电子时代的色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8 00:02 , Processed in 1.1088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