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北京城里,一个叫华新民的法籍华裔女作家分外引人注目。据说,在每一幢四合院即将被拆除的时候,第一个拦在推土机前面拍照的人肯定是她。由此,她举行了一个“留住四合院———北京之魂摄影展”,让很多人看到了身边正在消失的历史。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物得到过比四合院更多的赞扬和宠爱,那是被无数作家着墨最多的。可如今它们却都要颤抖了!我真难过———为了人类丧失了一笔失去了便永不可复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华新民似乎成为北京四合院文化的“守护者”,她的所作所为迫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现代化是否只能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废墟之上? 其实又何止像四合院这样的固态文化在急速地消亡,更多的是,那些曾经陪伴着整个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形式正在大面积的绝灭。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负责人近日发布了众多触目惊心的事实: 老北京在民国时期尚存有民间工艺品1500多种,而今还有传人在世的只剩下风筝、泥塑、面人等20多个品种了。 江西省20世纪80年代,尚有工艺美术企业154家,到2000年,只剩下30家。甘肃传统工艺美术原有50多个品种,现在只剩下30个品种,而且这些流传下来的老手艺因为经济价值不高,已经很难再吸引年轻的传人了。 “在我们快速融入世界而文化重心发生倾斜的时候,如果没有‘唐装’与‘中国结’,我们从哪里去寻找心理重心?从这点上说明民间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有多大。为此,我们要用10年时间,对祖国大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一次地毯式普查与抢救。”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出的沉重宣告。 四川阆中皮影艺人王文坤曾受邀参加维也纳艺术节,他“双手舞动百万兵”的绝技在欧洲引起轰动,老人上世纪末在寂寞中死去,其独自一人吹拉弹唱并表演皮影的绝活从此失传。 陕西西安郊区的“东仓古乐”,是自唐朝宫廷流传下来的民间音乐,其采用的乐器多用唐朝的古乐器,在中国的乐器中独一无二,前几年,尚有一批70多岁的老人能够演奏,如今,这一切永远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终年奔波在拯救民间文化旅途中的冯骥才先生亲眼见证了这一切,他在很多场合都重复着这样痛心的话:中国正在经历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在迅速的瓦解、消失、涣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以突变的形式实现的。农耕文明还来不及清查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而去,它们死得迅速而且缄默,那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 无论是有形的四合院还是无形的《格萨尔》,它们的非正常“死亡”,都证明了文明基因的多样性正在衰竭。而文化的价值,则全在于它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据报道,北京市政府已经着手实施《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旧城区中专门保护400多个四合院。同时,国家也正在批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计划,相关的法律草案也已经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日程。人们愿意相信,这些决策的背后,凝聚着华新民们和冯骥才们的努力。 其实,值得保留的建筑文化,又何止北京的四合院?值得保留的传统文化,又何止是草根工艺?现代化建设,只有灌入传统文化的血脉,才能具备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所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都该明白的道理。 面对身边众多文化形态的“非正常死亡”,我们还能继续熟视无睹吗?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6 , Processed in 1.1469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