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钦天监衙署的位置,清代舆图、方志多有记载。庚子(1900年)后钦天监不在原处,近人也有著录。但钦天监迁至何处,史书语焉未详。笔者在翻检有关文献时,见到曾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总教习服部宇之吉总纂、1908年完稿的《北京志》上关于钦天监迁至东四牌楼西的明确记载,从而确定了清钦天监衙署庚子后的位置。清钦天监衙署廨舍情况则鲜见于史,笔者在查阅清档时,见到乾隆年间工部维修钦天监衙署的奏销黄册,知清钦天监衙署廨舍一百一十间,其中既有处理日常事务的协政堂、主薄厅、五官厅、宪书房、司书厅、时宪科、天文科、漏刻科;也有收贮书板的板库;还有祭祀供神的斋戒房、土地庙等。据此笔者弄清了清钦天监的衙署形制、廨宇规模。
关键词:清钦天监 ; 衙署位置 ; 廨宇规模 中图分类号:P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清钦天监作为中央机关的衙署,与其他部门一样有其特设的办公机构。由于钦天监职能特殊,它还设有观察天文天象的外设机构。考察清钦天监衙署及外署的位置和廨宇规模,对研究钦天监的机构建制、部门特点、职事范围及相关问题都是有意义的。 1 清钦天监衙署的位置 清北京城城廓楼阙,宫殿衙署的结构布局一仍明旧,但多经过重修、改建,也有清代兴建的。京城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又有城廓三重,最外面的是内城(正阳门为正门);最里面的是紫禁城(午门为正门);内城之内紫禁城以外的城廓称皇城(天安门为正门)。皇城的前门叫大清门。大清门外,正阳门内俗称棋盘街。大清门内,天安门外的长廊叫千步廊。[1]清代中央各部院衙署,基本上都位于正阳门以内,皇城千步廊两侧。其中銮仪卫、太常寺、都察院、邢部、大理寺等位于其西侧,(今人民大会堂附近),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则位于其东侧(今历史博物馆附近)。清钦天监等千步廊东侧中央各部院衙署,当时位于户部街以东,御河以西,皇城以南,东交民巷以北的城区。①(大体相当于今正义路以东,天安门广场东线以西,东长安街以南,东交民巷以北的区域)兵部街则由南至北,将该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图一)钦天监衙署位于兵部街以东,礼部之后,鸿胪寺之南,太医院之北。衙署大门西向。作为职司天学的衙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一直设置于此。下列清代舆图方志文献可以说明这一点: 据康熙初刊行的《春明梦余录》载:“钦天监在阙东,礼部后。”[2] 据康熙十年(1671年)成书的《天府广记》载:“钦天监在皇城之东,礼部后。”[3] 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刊行的《日下旧闻考》载:“钦天监在阙东,礼部之后,西向。”[4] 据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刻的《宸垣识略》载:“钦天监署在阙东鸿胪寺之南,西向。”[5] 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刊行的《大清一统志》载:宗人府在皇城东,吏部在宗人府之南,户部在吏部之南,礼部在户部之南,兵部在宗人府后,工部在户部后,鸿胪寺在工部之南,钦天监在鸿胪寺以南,衙署大门皆西向。 [6] 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成书的《嘉庆重修一统志》载:“钦天监在鸿胪寺南,西向。”[7] 据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行的《光绪顺天府志》载:“钦天监,在礼部后,西向。”[8]
图一:清代中央部院衙署的布局与形制 [采自:翁立:《北京的胡同》,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 《加摹乾隆京城全图》①,清吴长元《宸垣识略》所附舆图中钦天监的位置亦如方志所
载。然而,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详细帝京舆图》①却发现,千步廊以东虽宗人府、吏部、户部(已改为度支部)、礼部等衙署尤在,但钦天监衙署所在的兵部街以东区域已并入使馆区。钦天监衙署位置已辟为俄国使署。(图二)
图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详细帝京舆图》局部摹绘图 [笔者据《详细帝京舆图》摹绘。《详细帝京舆图》,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原图未注明出版年份)] 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人编定的《北京志》(正式出版时易名《清末北京志资料》)知:“根据协议(即《辛丑条约》——笔者注)各国公使馆区域扩大时,这些衙门的多数和居民将全部撤离此地,迁往他处。……俄国公使馆的西部空地原为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9] 椐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行的《燕都丛考》载:“公安局街(原户部街——笔者注)之后身,为兵部街。前清时为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咸在是街之东。光绪庚子以后,均并入东交民巷使馆界,为俄国操场、无复余迹。”[10] 民国三十年(1941年)余綮昌撰《故都变迁记略》亦载:“东公安局街即旧兵部街……。街东本有兵、工、鸿胪、钦天、太医五署,光绪庚子毁于兵燹,后均移他处,其旧基于辛丑和议成后,圈入使馆界。”[11] 查庚子实录文献《庚子记事》、《庚子大事记》、《庚子日记》、《庸扰录》② 及《庚子之变图志》[12] 知:光绪庚子年(1900年)6~8月间,义和团、清军围攻使馆区③ 期间,“各部院衙门当差人员,纷纷告假”。[13]“各部院文武大小衙门一切公事,概行停止。”([13],18页) 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10月,“前门内皇城以东各衙署,如吏部、兵部、工部、钦天监……等处,……俱被各国洋兵驻札”。([13],61页)其间各部院衙署或利用庙宇,或借用宅院设立临时办公场所④。12月“议和”并于第二年(1901年)签定了《辛丑条约》。该条约第七款不仅划定了新的各国公使馆区,而且允许各国在其馆区建立兵营。扩大以后的使馆区包括兵部街以东钦天监等各部院衙署及其他公署民宅所在的区域。① 由此可见光绪庚子(1900年)后,钦天监衙署已经迁往别处。但迁往何处,方志、舆图语焉未详。 日本学者宇野哲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来过中国,其游记《中国文明记》“钦天监”条记录了作者登观象台一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崇文门登城往东,终角楼,往北折,行数町,即见城墙上更有一高台,此即观象台,钦天监在其台下。”②似乎清钦天监衙署庚子后曾迁至观象台下廨舍。另据民国中央观象台气象科技士杨寿龄回忆:民国间教育部接管的清钦天监衙署,在东四牌楼西面,靠近隆福寺的某街。③笔者在翻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人服部宇之吉编定的《北京志》时,在介绍清末衙署位置的有关章节,见到:“钦天监,东四牌楼西”的记载。([9],33页)这是目前所见到的明确记载钦天监庚子后确切位置的方志文献。由此可见,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1900年)后,至迟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钦天监衙署已迁至东四牌楼西。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之间,亦或更短时间,钦天监衙署以观象台台下廨舍作为临时公所也是有可能的。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钦天监记录日常天文天象的提本情况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后的提本几乎完全阙佚。[14] 说明钦天监衙署的日常工作那时已很不正常了。 至于清末最后十年,位于东四牌楼西钦天监衙署的更准确位置和廨宇规模则未见文献记载,缺乏进一步研究的根据。因此,关于清钦天监廨宇规模的研究是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前的文献为基础的。 2 清钦天监衙署的廨宇规模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吏、户、兵、工四部,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衙门,……皆仍旧官舍为之,散处无序,正统七年(1442年)始以次营建”。([6],卷二,62页)钦天监等中央各部院衙署位于皇城千步廊两侧。清仍其旧。各衙署廨宇、院落布局基本一致。一般衙署正门(又称大门)为三开间,正门中央上挂书写衙署名称的匾额。大门内先是影壁,然后是大门院落,再往前是第二重正门,通常又称仪门,仪门内的院落称大堂院落。正堂都为五间工字厅,大堂上悬挂御赐之匾。大堂是衙署堂官处理公务的正厅,大堂之后堂官的办公之处称二堂,二堂之后的屋舍常为各衙署的库房。此外,正堂两侧或各有庑廨或另有院落,为衙署属官的廨署。[15] 清钦天监衙署是在明钦天监基础上修建的。明钦天监“正统七年(1442年)四月建”。([3],卷二十九,375页)成化二十年(1484年)“钦天监火,凡焚屋十九间”。[16]嗣后,各朝修葺之事应该是经常的。然而,史籍中未见明代和清初钦天监衙署大修的记载,因此,乾隆十五年(1750年)《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钦天监部分,应该是此前该衙署的大致模样。(图三)
(摹绘图) [据《加摹乾隆京城全图》摹绘] 图三:清钦天监衙署廨宇情况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窦光鼐等奉旨增补、考证朱尊彝《日下旧闻》的《日下旧闻考》在述及钦天监衙署部分援引了《钦天监册》(原书已佚)的一段文字:“钦天监署在阙东礼部之后,明正统七年建,乾隆三十一年奉诏重修。门西向,堂前月台设晷影一座,堂左右碣一,恭记雍正三年二月二日庚子午日月合壁,五星联珠之瑞,监臣明图等奉勅恭建。堂后凡三重,其廨宇之数共百有十。”([4],卷七十一.1176页)由此我们得知:一、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钦天监衙署有过较大规模的重修;二、重修以后的钦天监衙署,堂后有三重院落;三、重修以后钦天监衙署属官廨宇之数为一百一十间。据窦光鼐等按语还知:“钦天监堂额曰奉时敬援。前列训辞曰:圣人敬天勤民,奉天时所以重民事也。羲和之职在观象授时,俾化讹成易,循序不愆,用以厘工而熙绩,其敬之!”堂额、训辞皆雍正御笔亲书。另外,衙署大堂之左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石碑一块,文已漫漶。([4],卷七十一.1176页) 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档时,看到工部修建钦天监衙署及观象台的奏销黄册。[17]①据此,我们可进一步了解清钦天监衙署廨舍的有关情况(表一)。 表一 清钦天监衙署部分廨舍修葺情况
表一②反映的很可能是乾隆朝钦天监衙署部分廨舍一次修葺的大致情况。未计协政堂、 宪书房、时宪科等,廨舍之数已近七十间。其中,既有处理日常事务的廨舍,如主薄厅、五官厅、宪书房、司书厅、时宪科、天文科、漏刻科等;也有收贮书板的板库房,如乾隆朝《御制律历渊源》、《历象考成后编》、《钦定万年书》等书板皆收贮于钦天监衙署板库[18];还有祭祀供神等场所,如斋戒房、土地庙、南伙房、北伙房等。 由《加摹乾隆京城全图》钦天监部分(图三)可知,钦天监衙署的大门、二门、大堂、二堂是坐东向西的。又由工部奏销黄册可知土地庙也是坐东朝西的。其余廨舍则可能是分列正堂左右。按清代衙署库房一般设于二堂后院落的惯例。板库则可能在钦天监衙署二堂之后的曲尺院中。① 3 清钦天监衙署外署及时宪书局和算学馆 清钦天监衙署外署即观象台,另外,时宪书局和算学馆与钦天监衙署关系密切,在此分述如下: 一、观象台。明迁都北京后,天文仪器仍在南京观象台。北京行在钦天监职官只能“于齐化门(今朝阳门——笔者注)城上观测,未有仪象。”正统二年(1437年)钦天监监官赴南京,督制宋元旧仪木样,欲与北京北极高度较验后,按木样在北京以铜料铸造新仪。[19]正统四年(1439年)造浑天仪、璇玑玉衡、简仪。([19],卷六十.1146页.)正统七年(1442年)三月,工部利用元大都城东南角楼旧基改筑成明观象台([19],卷九十.1826页)。②(亦称观星台,瞻象台)([19],卷九十.1826页.)浑天仪、璇玑玉衡、简仪是当时观象台上的主要观察仪器。正统十一年(1446年)增高了观象台简仪的台基,又以南京旧仪为样,复制了圭表、壶漏并于台下新盖晷影堂三间,“以便窥测、调品”。([19],卷一百四十一.2789-2790页.)景泰六年(1455年)八月钦天监奏,“观星台在东城上,喧扰不便,而屋宇墙垣壁亦多损坏,乞徙至东长安街台基厂”未得允许,“姑令修理之”。([19],卷二百五十七.5533页.)成化十四年(1478年)“钦天监奏,观象台内原设测验晷景堂,俱已损坏”,工部对其有过一次修理。([16],一百七十五.3157页.)弘治十四年(1501年)曾改造观象台浑天仪和简仪。([4],卷四十六.732页.)嘉靖二年(1523年),又修理了观象台占风竿、浑天仪、简仪诸仪器[20]。嘉靖七年(1528年)于观象台下,“立四丈木圭,以测圭影定气朔。”[21]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由于“观象台年久渗漏,地势失平,仪器倚斜,与天度不合”,此外“公馆值房,俱难棲止”钦天监曾要维修观象台,并欲在台顶添造板房一间,台下添造值房五间。[22] 明万历朝进士谢肇氵制在其笔记《五杂爼》中对明末观象台的大致状况有过描述,其文曰:“京师城东偏有观象台,高五丈许,其上有浑天仪一具,如世所图璇玑者,皆铸铜为器,四柱以铜龙架而悬之,制作精巧。又有简仪一具,状相似而省十之七,只周遭数道而已。玉衡一具,亦铜为之,如尺而首尾皆曲,有二孔,对孔直窥,以候中星。又有铜毬一,左右转旋,以象天体,以方函盛之。……台下小室,有量天尺,铸铜人捧尺;北面室穴其顶,以候日中测景之长短……中为紫微殿,殿傍有铜壶滴漏一器,然皆不注水,徒虚具耳。”[23]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和《春明梦余录》中对观象台的描述与谢肇氵制大体相同,都提及台上浑天仪,简仪,玉衡等器物和台下紫微殿、室穴、小室等测影记时的廨舍。 清观象台一仍明旧,但台中浑天仪,简仪,铜球(天球仪)、量天尺等旧仪“年久多不可用”。([6],卷二.65页.)康熙八年(1669年)南怀仁任钦天监监正后[24],开始设计、督造新仪。康熙十二年(1673年)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告成并安置台上。观象台上原明旧仪则移藏台下。([6],卷二.65页)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西洋治理历法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监正戴进贤等开始设计制做玑衡抚辰仪,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玑衡抚辰仪安装后,观象台上共有八件天文仪器。[25]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法国曾把观象台上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地平纬仪和台下的简仪劫运至法国使馆,两年后归还。德国则劫走了台上的天体仪、地平经仪、纪限仪、玑衡抚辰仪和台下的浑天仪并运至德国,直至民国十年(1921年)才依凡尔赛和约归还我国。此前钦天监为使天象观察得以继续,“曾用折半尺寸,仿制地平经纬仪、天体仪”。[26]① 乾隆五十三年(1787年)刊行的《日下旧闻考》对观象台台下的廨舍情况记载颇详。文曰:“紫微殿今存。殿内扁曰观象授时。联曰: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勅时几。皆皇上御书。……殿东小室曰壶房,即浮漏堂。内有铜人一,铜壶五,曰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万水壶,分水壶。……置铜人于万水壶上,南面抱箭。箭又名量天尺,……东厢五间为测量所。别有室三楹,为晷影堂。南北平置铜圭于石台……南端置铜表,……用影符以取中景。……北端设圭……。”([4],卷四十六.722页.)②由清代工部奏销黄册([17])可知观象台下廨舍情况。(表二)
表二 清钦天监观象台部分廨舍修葺情况
二、时宪书局。据《钦定大清一统志》载:“时宪书局在宣武门内天主堂 ①东。即明天启二年(1622年)都御史邹元标、副都御史冯从吾所建首善书院。”([6],卷二.65页.)实际上,明崇祯二年(1629年)徐光启奉旨督领修历事务,在此地设立历局时,以其一半“与西洋人作天主堂”。[27]② 因此,明历局只是原首善书院的一部分。其余则可能辟为教堂或作为耶稣会士的寓所。清顺治七年(1650年)汤若望在此基础上,又“向朝廷请求禁城与历局之间一块空地”,兴建了“无玷始胎圣母堂”(即南堂)并在其旁侧同时修建了“专供妇女会教学习练教义之用”的一座小教堂。[28] 历局,清乾隆以后改称时宪书局,为在钦天监供职耶稣会士的寓所。③(汤若望,南怀仁、戴进贤、刘松龄、高慎思等都曾居住于此)因此,时宪书局与清钦天监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清代北京方志记载钦天监时多提及时宪书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堂为义和团所焚,“连四周群房约三百余间俱皆烧尽。”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按《辛丑条约》,重建南堂,“时宪书局之地,亦并入其中”。([10],241页)至时,时宪书局就不存在了。实际上道光六年(1826年)以后,钦天监不再用西洋人,[29]作为钦天监外署的时宪书局可能已另作他用了。 三、算学馆。算学馆与钦天监衙署的关系比较特殊。康熙九年(1670年)“以天文所系极大、必选择得人。令其专心肄习方能通晓精微。诏选满洲官学生六人,汉军官学生四人,令钦天监分科教肄。”[30]未单独设算学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式设算学馆于畅春园蒙养斋。选八旗世家子弟学习算法。雍正十二年(1734年),隶属国子监的八旗官学增设算学教习十六员,每旗各择“资质明敏者三十余人”教以算法。乾隆三年(1738年),八旗官学停止教授算学,而于钦天监附近专门设立算学馆并设教习二人,有算学生满汉各十二人。蒙古、汉军各六人。乾隆四年(1739年)算学馆隶属国子监称“国子监算学”。([30],卷十六.445页)然而,国子监算学与钦天监却一直有着特殊的关系:其一,国子监算学的特简管理大臣及算学助教、算学教习等职常由钦天监职官兼任;⑤其二,国子监算学生中除额设国子监的三十六名算学生外,尚有额设钦天监的二十四名天文生于国子监附学肄业;其三,国子监算学生五年学习期满且学有成效者多数是在钦天监供职;([30],卷十六.444-445页。)其四,国子监算学虽隶国子监但“所学之课程均系钦天监专门之学”。[3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立学部,负责全国教育事务,国子监则并归学部,同年主管国子监算学的大臣奏请国子监算学改隶钦天监。获准后,国子监算学改称“钦天监天文算学,隶钦天监”([29],卷一○六.9207页) 此外,鼓楼、神武门等处亦是清钦天监每日值更候时的主要场所。据《日下旧闻考》载:“凡直更候时岁,委博士二人率阴阳生十人轮直谯楼,日委博士一人轮直神武门,指示更点。”([4],卷七十一.1177-1178) 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接收了清钦天监。钦天监衙署借给一个蒙古王公作府邸。钦天监衙署下辖的观象台拨给新成立的中央观象台;算学馆(在西交民巷)则由教育部用作开办女子中学。[32] 致 谢 张燕翔 朱剑二位先生在绘图方面予我多有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参 考 文 献 [1](清)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国朝宫史[M].卷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77-200. [2](清)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 [M].卷五十八.四库全书[Z].第8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印,1987.144. [3](清)孙承泽撰.天府广记 [M].卷二十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375. [4](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M].卷七十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176. [5](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M].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82. [6](清)和珅等撰.大清一统志[M].卷二. 四库全书[Z].第4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印,1987.62-65. [7](清)穆彰阿等重修.嘉庆重修一统志[M].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120 [8](清)周家楣,缪荃孙等编纂.光绪顺天府志[M].京师志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194. [9](日)服部宇之吉等编,(中)张宗平等译.清末北京志资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75. [10]陈宗蕃编著.燕都丛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172. [11]余綮昌著.故都变迁记略[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46. [12]赵健莉编者.庚子之变图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65-123.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庚子记事[M].北京:中华书局,1978.22.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天文档案史料汇编[Z].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1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Z](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35页.485页.又见:郭建著.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7.另见([9],518.) [16](明)胡广等撰修.明实录·宪宗实录[Z].卷二百四十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本.1962.4199. [17]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报销册补编目录[Z].10.2-8.a.修理钦天监衙署并观象台等处房屋用过银钱数目并大尺做法清册.b.钦天监衙署工程做法大尺并用过钱粮数目细册. [18](清)崑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千一百四[M].光绪十二年石印本. [19](明)胡广等撰修.明实录·英宗实录[Z].卷二十七.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本.1962.0540. [20](明)胡广等撰修.明实录·世宗实录[Z].卷三十一.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本.1962.0819. [2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天文志[Z].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6.7823. [22](明)胡广等撰修.明实录·神宗实录[Z].卷四百九十.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印本.1962.9220. [23](明)谢肇氵制.五杂爼[M].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 [24](法)费赖之著,冯承钧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5.343. [25](清)允禄, 戴进贤等撰.钦定仪象考成[M].奏议. 四库全书[Z].第7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印,1987.1-15. [26]常福元.北京观象台仪器残缺记 [J].观象丛报.1919,6. [27](清)杨士聪.玉堂荟记[M].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55. 213. [28](意)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514-515.另见:(德)魏特.汤若望传[M].商务印书馆1949. 251. [29]柯劭忞等撰.清史稿[M].卷一百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书店,1986.9234. [30](清)梁国志等撰.钦定国子监志[M].卷十六. 四库全书[Z].第6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重印,1987.443-444. [31] 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钦天监、国子监全宗[Z].(537), “钦天监为奏建立学部后国子监算学改隶钦天监的奏底。” [32]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M].(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896.
The textual researchs on the pos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HI Yu-mi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former position of Qing Dynasty Astronomical Bureau (QintianJian yashu) was recorded in some local chronicles and maps about Beijing. But it had been moved to another place after 1900. The author fixed the latter position of Qing Dynasty Astronomical Bureau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ch was recorded in Bei-Jing Zhi edited by Fubuyuzhiji(服部宇之吉).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Qing Dynasty Gongbu archives, the author clarified the construction of QintianJian yashu which possessed one hundred and ten rooms, including xiezhengtang(协政堂),zhuboting(主薄厅),wuguanting(五官厅),xianshufang(宪书房),sishufang(司书厅),shixianke(时宪科),tianwenke(天文科),loukeke(漏刻科) for routine ; banku (板库) for storing book board and zhaijiefang(斋戒房),tudimiao(土地庙)etc. for sacrifice and enshrinement. Key word Qing Dynasty Astronomical Bureau, position, construction
-------------------------------------------------------------------------------- ①户部街民国时曾易名公安街,兵部街易名东公安街。1958年,由于扩建天安门广场和兴建历史博物馆,这两条街就都不存在了。(张清常著:《北京街巷名称史话》,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345~346页)御河曾经“两岸俱植柳,垂荫水面。”(<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卷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83页)清末逐渐干涸。民国十四年(1935年)砌为暗沟。(陈宗蕃编者:《燕都丛考》,北京:北京古藉出版社, 1991年,174页)图二中的御河河段大致是今正义路位置。(南)皇城即现今天安门东侧的红墙。东交民巷原称东江米巷。
①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造办处活计档和《国朝宫史续编》卷一百(<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997页),知该图约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成。嗣后,同治、光绪年间曾有过重摹本,民国年间有过影印本出版。北京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依原状加摹后,1996年出版。加摹本即为《加摹乾隆京城全图》,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①《详细帝京舆图》,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原图未注明出版年份)笔者购于北京琉璃厂书肆。晚清,各部院衙署的名称、位置有所变化。如刑部改称法部,户部改称度支部等。 ②即:仲芳氏:《庚子记事》、杨典诰:《庚子大事记》、华学澜:《庚子日记》、佚名:《庸扰录》等,除华学澜外,作者履历均不知晓。原书皆稿本,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庚子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78。 ③咸丰八年(1858年)天津条约签署后,在东交民巷附近先后设立了英、法、俄等国家的公使馆。 ④据杨典诰:《庚子大事记》载:当时吏、户、礼、兵、工等部院衙署曾借东华门内会典馆为临时公所,该史料未提及钦天监衙署。见《庚子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85页。
①《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1006页,1017页。)据《辛丑条约》附件十四及《详细帝京舆图》可看出新使馆区的大致范围。(见图二)兵部街以东,御河以西的钦天监等衙署已不在原处。 ②<日> 宇野哲人(1875~1974)字季明,号澄江,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学科,文学博士。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二月来过中国,后赴德国留学。《中国文明记》是其在中国期间的游记。此段文字见:宇野哲人著,张学铎译:《中国文明记》,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39页。) ③《文史资料选编》(第16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104页。实际上,这条文献是陈展云转述的。陈遵妫在言及此事时说:“至于(钦天监)搬到何处,则在未看到其他说法之前,只能相信杨寿龄的话,搬到东四西大街。” 见陈遵妫著:《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96页。 ①原档未注明年代,但由奏销黄册行文中,宪书房未称宪历房,司书厅未称司历厅等知是避“历”字讳,因此这应是乾隆朝或其后的黄册。很可能就是《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一提到的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那次“奉诏重修”后的报销清册。 ②表一取:一工部营造尺=31.00厘米。关于清代工部营造尺的长度有如下说法:李善兰《谈天凡例》据《数理精蕴》推得一工部营造尺=30.90厘米;据邹伯奇《遗书图式》推得一工部营造尺=31.30厘米;据《大清会典》图式推得一工部营造尺=31.70厘米;据吴大徵《实验考》图式,推得一工部营造尺=30.79厘米。为简便计,笔者取一工部营造尺=31.00厘米。见吴承洛著:《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295页。另文献[17]中未单列天文科廨舍间数、通面阔和进深尺寸,但有天文科,漏刻科,当月房总的间数和尺寸,漏刻科、当月房已知,天文科廨舍间数可据此推出。
① 清档《修理钦天监衙署并观象台等处房屋用过银钱数目并大尺做法清册》、《钦天监衙署工程做法大尺并用过钱粮数目细册》中有修理土地庙南山墙、修理天文科东山墙、曲尺院院墙等内容。 ②又见伊世同:《北京古观象台的考察与研究》,载《文物》1983.8。 ①又北京古观象台保存有残碑一块,碑文刻有“溯自庚子构变,衙署焚毁,仪器荡然。惧蹈羲和失职之愆,乃兴土木维新之志……”。(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413页)又见《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百九十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起,联军进京城后毁及观象台衙署,仪器均被掠去,惟存向风旗杆一座。” ②又据《钦定大清会典》(乾隆朝)卷八十六载:“测日圭表……设于台下晷影堂,候时壶漏……设于堂下壶室。”表二东北值房有可能是《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六提到的浮漏堂(壶房)。 ①利玛窦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此处购置了一座房屋,后在此处修建天主教经堂。(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3年, 514-515页。)清顺治七年(1650年)汤若望在其旧址基础上扩建、兴建 “无玷始胎圣母堂”后通称南堂。(<德> 魏特:《汤若望传》,商务印书馆,1949年,251页。) ②杨氏笔记作于历局设立十余年后,所述之事,应当是比较确实的。 ③《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载:“本朝令西洋人居此,治理时宪书。” ④据载:“义和团烧顺治门(即宣武门)大街耶稣堂,又烧同和当铺奉教之房,又焚烧顺治门内天主堂(南堂),……连四围群房约三百余间俱皆烧尽。”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庚子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78,13页。 ⑤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汤士选任钦天监正,兼管国子监算学馆,嘉庆十三年(1808年)福文高任钦天监监正,道光三年(1823年)李洪辰任钦天监正,并兼管国子监算学馆。”(李俨:《中算史论丛》(第四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287页。)查清档知汤士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后任钦天监右监副,后转左监副,嘉庆十一年(1806年)始任监正。李文恐有不确。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2 , Processed in 1.07655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