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门墩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还无法作出确切的回答。 门枕石早在汉代(公元前 206年~公元 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开始使用了。或许从那时起,经过逐步演化,才成了现在见到的门墩了吧。 在门枕石的外侧雕刻饰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 452~465 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门。 这个门的门枕石外侧就做成了虎头的样子。(照片48号)

图48-1

图48-2
我推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如下: 1、有雕饰门枕石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每天都看得见。想要装饰一下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于是,很早以前的某个人在门枕石外侧部分先刻上了一些装饰性的线条(照片16号),后来又有人造线条中刻上了花纹使之更美观(照片49号、50号、51号、52号)。再下来,图案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复杂(照片53号)。

图49-1

图49-2

图49-3

图50
宋代编写的《营造法式》(公元1103年出版)中记载了这些例子(图-3)。这个门礅是当时最复杂的。所以可以说当时箱型门礅或者抱鼓型门礅还没出现。

图-3

图51

图52

图53-1

图53-2

图53-3
2、箱子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公元1100年以后,某个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些,又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照片54号)。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照片55号、56号)。

图54-1

图54-2

图55-1

图55-2

图56-1
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照片57号)。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照片58号、 59号)。

图56-2

图57-1

图57-2

图58-1

图58-2

图59
3、抱鼓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有人试着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因为样子很漂亮(照片60号),所以有人跟着模仿。后来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照片61号、62号、63号、64号)。

图60

图61

图62

图63

图64-1
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照片65号)。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照片66号)。 我觉得门墩的起源以及后来一直到明代的演变都深受个人喜好与流行风尚的影响。

图64-2

图65-1

图65-2

图66-1

图66-2
4、北京型门墩的起源 我认为,明朝从元朝手中夺取政权后,把元代修建的北京重新改建成自己的首都时,利用了门墩----- 在引人注目的门中最显眼的部件,来表现新的统治秩序。( 参照三,北京的门墩) 门墩充分体现着汉民族喜好对称平衡感的审美取向。接下来取得政权的满清政府,像继承其他制度一样,把门墩象征地位身份的制度也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