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人们祈福迎祥、辞旧迎新的活动而产生的,因在每年新年时张贴,故谓之年画儿。 年画源于古时的桃符、门神。隋唐以前,年画大多直接画在桃板或纸上,隋唐时因木版印刷术的发明,木刻年画开始兴起,至宋代又出现了着色和套色年画,并有了年画作坊。1909年发现的刻印于南宋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画面上有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俗称“四美图”。 明末清初,是我国木版年画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驰名中外的民间三大木刻年画,即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此外,四川的绵竹、河北的武强、广东的佛山等地的年画也很驰名,都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就中国的年画风格而言,北方年画多以粗犷、豪放见长,南方年画多以细巧、婉丽著称。 上述年画中,以杨柳青年画最负盛名,俗称“卫抹子”。杨柳青年画创于明崇祯年间,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为最盛时期。它多见于传统戏曲、美女、胖娃娃、神话故事等,寓吉祥于情节之中,寄喜庆于彩绘之外。在画法上除了套版印刷外,还要敷粉调色,用笔将人物的头脸和衣饰重画一遍,使得画面更加艳丽、斑斓。 年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中条、屏条、方子、斗方、窗顶、桌围、灶画、缸画、锦地毯、月份牌等数十种。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 一、祝愿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富贵有余》、《鲤鱼跳龙门》、《肥猪拱门》、《鹤鹿同春》、《招财进宝》、《天官赐福》、《喜鹊登枝》、《五谷丰登》等等,尤以《连年有余》等娃娃年画最为著名。 二、神话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合和二仙》、《嫦娥奔月》等。 三、节选文学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三国》、《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封神榜》等书中的人物故事。 四、戏曲如《豆汁记》、《拿谢虎》、《落马湖》、《断桥》、《黄天霸》、《天仙配》、《天女散花》、《溪皇庄》、《四郎探母》等。 五、自然风景如《踏雪寻梅》、《雪景图》、《围景》、《桃花源》、《乡村景》、《庆乐丰收》等。 六、人物如《渔樵耕读》、《他骑骏马我骑驴》、《二十四孝》、《文王访贤》、《麻姑献寿》、《五子图》、《五子闹学》、《五子夺魁》、《五子夺莲》、《农家乐》等。 七、其它文学典故、前人诗句、民间歌谣、俏皮话(歇后语),以及收一些南方的民间故事,如《耗子成亲》等等。 旧京也有经营年画的作坊与店铺。在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有家“戴廉增”画店,开业于清代中叶,是杨柳青年画作坊的分店。每年初冬前,将年画送到北京,一些郊区冬闲的农民便来趸货,串巷零售。戴廉增冬天卖年画,夏天卖扇面,资本逐渐增多,于嘉庆、道光年间又开了一个“增华斋”分号。后来,杨柳青年画作坊纷纷来京开设画店,本来以锻打剪刀为主的打磨厂,最后竟让出半条街为字画、扇面行业所占有。 戴廉增画店的画目有《庄稼忙》、《渔家乐》、《逛厂甸》、《鸡声茅店月》、《猴抢草帽》、《老鼠嫁女》、《景山图》、《万寿山》等等,多是反映一些生产劳动、世俗生活、民间故事、名胜古迹,还有一些是属于表现传统道德观念和反映民间风俗的题材,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当年,自进入腊月后,即有卖年画的小贩走街串巷,吆喝“画来买画”;有以芦席卷而扛之者,有以蓝布包而肩负者,遇有买主则就地摊开,任凭挑选。同时,在主要街道或市场上还有卖年画的坐商,搭有大小不等的画棚子。棚前设木案,后搭一蓝布围棚,将画陈列案上或挂上棚壁,以供顾客挑选。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2:48 , Processed in 1.10133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