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北京人的诞生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晓春

    这里说的"新北京人",自然包括北京原有的居民,当然也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基本上"定居"了的人。至于是不是彻底地"定居"了,以及来到北京多长时间了才算是等,这里几乎无法界定。因为现代社会一切的"周期"都变短了,比如有些的公司,三五年的资历就算老的了;有些当初进京闯荡的人,一旦找到了自我,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哪怕也只有三五年呢,也可以认为是"老北京"了。而过去,没二三十年工龄算不上"老",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也不敢妄称自己是老北京。

 
  新北京风貌正在逐渐形成,新北京人也正在产生,然而我们还是不能摆脱俗套,在考察北京新风貌,北京人新特点的时候,无法回避一个相对敏感,说起来也有些尴尬的话题,那就是:是谁在引领着风尚。

  街头摆摊儿做小买卖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老板、建筑工地的工人、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等等,这一人数上占很大比例的群体,可以不被认为是新北京人。要注意的是这里没有丝毫的歧视成分,经济地位的低下不代表人的素质的低下,所谓的"层次"的划分,也决不应该完全以收入、生存条件来做标准;但是,尽管不愿承认,可"等级"是存在的。而"高等级"的被"低等级"的羡慕、效仿,"低等级"的经过奋斗之后升格为"高等级"了之后,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一些习惯、爱好等,这也一定是事实。现在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里,怕有一半儿原来并不精通此道;农村姑娘发了财当然也该进美容院,道理就这么简单。

  所以,简单地说,是那些在北京取得相对成功,同时也不再感觉自己是"外乡人",已经没有太多不习惯、不适应了的白领阶层,与那些有相对稳定职业,收入也还不错的"老北京"人,组成了新北京人。而相对流动性大,处于"底部"阶层的外地人,比如被流行用语称为"民工"的,则不属于此类。

  新的文化时尚,新的优越感,正在产生。

  目光远大,抱负不凡;踌躇满志,而又具备些"小资"情致,是这些人最大的特点。

  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些特点与老北京的风格有多大程度的不同,与老北京特有的含蓄、深沉有多么格格不入,但这毫无疑问是所谓的"主基调";也许和北京城整个的发展、演变合拍?

  "外地的","海归"的,"外国"的精英们,与北京原有的"成功人士"一起,在吸纳、融合、继承了北京原有的无形的精神遗产文化氛围的过程中,正"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北京。这些引领着时尚、潮流的人,没有太多的顾忌,也少些狭隘的地方观念,自然而然地接受一切新的东西,决不留恋任何传统也不会有什么惶惑不安,他们把沉重的历史包袱留给了他人,而自己则气定神闲。他们不会在意粤菜是不是正宗,谁的故居得没得到保护;他们可以欣赏京剧,但也欣赏"摇滚",同时不反对京剧用提琴伴奏、河北梆子演古希腊神话。这不是泛泛的举例,就在前不久,一个著名的戏剧家就真的选择河北梆子表现西方经典剧目了,而且真的成功了。

  实际上,正是新的政治、经济形势造就了新的北京。历史上人文、风俗的变迁,永远是跟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密不可分的。北京新的特有的政治、经济变革造就了新北京人;而政治、经济变革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时候就革命。但无论渐进还是革命,这一过程从来都没有太多的人情味。它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这里面不考虑谁接受得了接受不了,所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吧。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人、摧残某种文化为代价的;而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进程,也必然会破坏一些传统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强调历史的前进不可阻挡,在为新北京诞生的欢呼鼓掌的同时,也一定要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有得就一定有失;辉煌的背后,可能也有眼泪。

  到如今,曲折的街巷,幽深的庭院,"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已经成为历史了,就在不多几年前北京人熟悉的人情世故、邻里关系甚至某些生活习俗、观念等都成为古董了。这样的变化,可以说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此其中的得与失,所蕴涵的哲学上的思考,恐怕要在几十年之后才可略微看得清楚,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只能罗列一些现象;再说北京仍是在变,明天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又有谁预料得到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2:36 , Processed in 1.09256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