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现在的北京人什么样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晓春

    如果有谁以为通常意义上的现代的"北京人"仅在于此,未免有些狭隘了。因为北京人的组成结构还有一次大的变化,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当时相对保守、闭塞的北京人来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此我做了个不很全面但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我问过不同层次的北京老住户(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北京"),这些上了年纪的平头百姓几乎异口同声:来了好些的人……

 
  解放,对人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就不多说了。但是所有这些深刻的变化中,"来了好些的人"无疑是重要的,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关键的。

  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精英,全国范围的真正的精英。

  打从毛主席决定定都北京,全国各地的精英们就络绎不绝地涌了进来。有的是随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城"的,照毛主席的话是来"赶考",而实际上是来"坐江山"的;有的是带几分屈尊几分感恩戴德几分受宠若惊给"请"来的,大部分是来"共商国是",小部分也可能只是某种点缀;还有的是"投奔"来的,摩拳擦掌要来大显身手报效新中国的;还有的是怀着几分惶恐几分侥幸来弃暗投明的--我有个长辈亲戚,当初在南京伪财政部任高级职员,给"留用"经过教育来的北京,据他说当初是既战战兢兢又感动得看见党员、领导就忍不住想跪下谢恩。

  如果这些人还不算精英,那世界上就没有精英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自不必说,没有毛主席的雄才大略英明伟大,哪儿有中国的今天?要知道,辅佐主席的更是一大群人杰啊!略低些的,像党和军队的各级干部们,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洗礼、大浪淘沙,应当说素质都是相当高的。当然这些人中也有个别差一些的,可是从整体上来说,正直、忠诚、责任感,还有精干、信心十足以及嫉恶如仇是他们的基本素质。可以说他们才是新生的共和国的真正脊梁,是中华民族真正最宝贵的财富。

  而所有有资格来北京参与谋划共商大略的"民主人士",可以说完全没有也根本不可能是饭桶;至于那些"留用"的,则一定是有"一技之长",有的甚至是要受"依仗"的。再有那些不远千里不请自来的,就算个别的动机也许有待商榷,至少都是些眼光长远胸怀不俗的有志之士,绝非等闲之辈。

  一个城市,人员人口如此巨大的变迁,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此外还要知道的是,新中国的建立,并不等同于以往的朝代更迭政权变换,而是带有根本的性质--整个所有制,整体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的彻底地推翻与重建。在这个意义上说,解放后进城来的,可以说是些"完全不同"的一些人。老北京的居民的震惊,也许不亚于当初的"鞑子"进城,所不同的是,对前者是感到绝望与屈辱,后者则是惊喜与欢欣。

  民主政权建立之后的种种深得民心的措施,使北京的老居民彻底地信服了,衷心地拥戴了;而"解放者"们,越来越处于掌声与鲜花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人们逐渐地、部分地融入了"北京",而北京也面貌一新。而这些,也为后来"北京人"的独特的心理特征、文化特征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在经历了解放之初的"突变"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人口结构的变化相对小了,但仍然在不断地进行着。在这里过多地考证相信读者就该烦了,所以简单地说,大学生在毕业,部队也在复员转业,干部也在调动,周边农村的也悄悄地在往里钻。也正是在这相对地稳定与流动中,"新北京人"诞生了。

  有的时候我就想,居民的迁移,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因为许许多多的词儿,比如"增加"、"减少"、"稀释"、"浓缩"等等,很大程度并不能表达这些变化。也就是说,某些物理上的分析在用到这纯物理的问题上的时候,往往就不灵了,说明不了问题了;我觉得,在这方面,也就是说在探讨人口的组成与结构的发展变化的时候,用"化合"来表达也许更贴切。当然,对这种现象的比较深入的讨论我们先放一放。

  关于人的变迁的讨论,不得不就此打住。改革开放以来,变化同样的是翻天覆地的,遗憾的是因为时间距离太近。这二十来年所发生的变化尽管是深刻的,可就一个城市的人文现象的探讨来说,似乎还不够格儿。近二十来年,来到或闯入或客居或占领的簇新的"北京人",无论是感到由衷地惬意还是在咬牙切齿,无论是自鸣得意还是深恶痛绝,都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融入",所以也就既没有大言不惭的资格也没有蹙眉摆手的窘迫。举个例说吧,听到有人褒贬起北京来,假如即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惴惴不安,既没有义愤填膺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冷冷地哂笑那么一两声儿,那咱们还是先"白白"吧。

  我们既是对北京人的来历做了点儿探寻,知道了北京人的多多少少"与众不同",那似乎就该看看我们的 "与众不同" 究竟表现在哪儿。北京人历来谦虚大度,对有些"谬赞"一向不怎么爱听,所以对有些批评也一直不拒绝。再者说了,北京人再多,跟全国乃至世界的人比,终归还是"一小疙瘩",听听别人怎么看,也是应该的。别的人我不知道,反正我就特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如看《参考》,特关注国外对中国的报道、评论。也许有点儿小家子气?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00:31 , Processed in 1.0947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