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最早的贵族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晓春

    一个人,如果有了"毛病",无论什么毛病都是有原因的。大毛病有大原因,小毛病有小原因;可问题在于,知道有毛病不算什么,找出毛病的原因就难了。再者,有的毛病是能改的,有的毛病就是改不了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人的可爱也好可恨也好,总有他的来龙去脉,有些的根源尽管已经很难说得清,有些毛病就算难改,可不妨适当地刨刨根儿,是美是丑无所谓, 
总之是要朝好的美的方向发展。有朝一日全国人民一提起北京北京人来了,个个全翘大拇哥;什么时候哥儿几个姐儿几个一到外地,人家一听是北京人全惊喜万分不似亲人胜似亲人……那咱什么滋味?

  老北京人的特点。

  前面说了,北京的人口结构相当特殊。特点之一就是当初是满族人最集中,至少是满族的精英最集中的地方。

  千百年来,政权的更迭不新鲜,可远古时代不说,中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统治,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两次,一次是元的灭宋,一次是清的灭明。而这两次都与北京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北京是他们的政权所在地,是都城。

  元大都时间上离我们太远了,而满族人则统治了二百年。就在几十年前,他们还作为异族的统治者,被我们热血沸腾的祖辈父辈所痛恨所讨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曾是辛亥革命的最响亮的口号,激励、鼓舞并伴随着革命的成功吗?一个民族当然是不会消亡,但至少是在北京,满族与汉族早已融合。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应当知道的是,也同样是几十年前,北京满汉两族在习俗上还是有相当的区别的。有些的不同,比如婚丧嫁取、服饰称谓等,区别还是有一些的。而这些区别的消失,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消失",而是一种同化。谁同化了谁?或者说谁给谁同化了?答案当然是清楚明了的:相互的同化。

  必须要注意的是,目前仍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相对集中的满族人,尽管他们保持、保存了满族的一切文化、习俗,可他们并不是那些曾在全国的大城市里执掌权利的八旗贵族们"撤退"之后的一支。他们是富足的,但不曾骄奢淫逸;他们是骁勇的,但不曾凶悍残暴;他们是勤劳的,但不曾衰败落魄。因而这里所说的"旗人"文化特征或这种特征的融合或消亡,单指的是都市中当年的统治者和后来的被压迫者,与东北地区历来生于斯长于斯并没有参与征服与被推翻的满族人不是一回事。于是,多少有些大言不惭,多少有些不客气:满族人--精确一点儿地说满贵族的文化特征--无论精华与糟粕的体现,大部分是在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身上的。

  说到满族,首先联想起的似乎就是"入侵"。当年"鞑虏"在汉奸的协助、"邀请"之下长驱直入,铁蹄踏遍大江南北,奴役压迫了中华各族;然后联想起来的恐怕就是"腐败"与"无能",因为中国近代的一切屈辱、落后几乎都与大清统治有关。在这里,必须要说的一点就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至少有一些人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阶级"的观点,于是所谓的"鞑虏"驱除了,中国并没有由此走向繁荣富强,相反而是更加孱弱几近亡国。满族,作为一个征服者与统治者,从民族的角度出发究竟有那些特征呢?这恐怕不是我们这里要深入讨论的问题,而且我相信读者已经感到有些厌烦了。可是有两件事,我们还得一提,因为这两件事想起来有些意思,也与后面要说的有一些关系。

  有意思的事儿,一是他们的来,还有就是他们的"走"--在北京。

  还不要说有多少历史知识,只要看过电视剧的就知道当年满汉是经过浴血奋战最后才分出胜负的。战事之惨烈,也正因为有了民族的性质而空前。连清太祖也在宁远受重伤,而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就更不用说了。可多少有些奇怪的是,当初的清兵进入北京--大明社稷之所在,中华民族的首都,根本就没有遭遇真正的抵抗!

  不仅没有真正的抵抗,大明的官僚阉党一帮败类,竟然胁迫文武百官"出城拜迎",甚至要百姓"沿街焚香叩头"。北京的百姓是不是真的沿街焚香叩头了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至今为此而愤然:怎么就没有来个全市暴动,就算全城人都殉了难也值了!

  在北京所以没有发生激烈的抵抗,与清王朝的当时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声称他们的进北京,是为着"明故君仗义出师";大肆进行"抚定燕都,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等欺骗性宣传;另一方面又下令为庄烈帝服丧三日并加以厚葬,并许诺不强迫不改变汉人服制,不强制剃发等,欺骗愚弄市民。后又假手金之俊等人以汉人的立场提出虚假的"十从十不从",即在文化、服制、习俗方面的所谓"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言语文字不从"。

  现在再看"十从十不从"是何等的虚幻!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亡国之民哪还有什么尊严?紧接着对北京的清洗进行得坚决而彻底,迁徙自满与歧视变本加厉。然而,无论当初北京的老百姓们忍受了多少欺辱,也无论后来在感受到了愚弄后有多激愤,可种族间的仇杀、民族仇恨的表现等,在北京并不十分突出却是事实。也许,血淋淋的屠杀,惨绝人寰的浩劫等场面在清兵入北京时没有出现,于是作为一个"特例",从一开始的时候,民族矛盾相对与其他地方的表现形式就有所不同。

  第二个奇怪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志士在南方的大声疾呼在北京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甚至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起义也没有发生;而在大清的覆亡之时,北京人于共和政府对"清室"的优待,甚至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愤怒。相反,张勋的"辫子军"来的时候却受到了相当多的人的欢迎。

  这两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第一,满族人固然强悍的,但同样是聪明的;作为当时的侵略者,是狡猾与阴险;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有它能吸收、接纳融合其他文化、文明的优点。尽管后来的历史学者在诠释这一现象时,说满族入关后对汉文化的宽容完全是一种无奈,但大清王朝鼎盛时期中华文明的昌盛却一定是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果。第二,经过两百多年之后,满汉两族之间的融合,至少在北京已成事实,民族间的怨恨早已烟消云散不说,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了。

  日前有的人撰文说北京人都是"杂种",虽然听着刺耳,也不排除种族的偏见,但多少也有些道理。从这个角度出发,至少"老北京人"就文化特点来说,正是满汉的混血。此其中,究竟是哪一族占主导的探讨,不仅没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当我们着手分析北京人的特点的时候,又不可能完全回避满族这个有着特殊遭遇的民族的一些特点。

  有的史学家把清入关前的社会划为奴隶社会,且不管这种界定是否正确,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容抹杀的,那就是满族在入关前的发展状况比之于汉族是要落后很多的,即使在军事实力上也并不占上风。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统治一个相对先进的民族,并且统治者的人数上还处于劣势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我们不可能对此做深入的探讨,但有几点是肯定的,那至少就有猜忌、警惕、自卑与自傲和自赏。清王朝的文字狱是中国历朝历代最严重的;甚至到了王朝的危急时刻,满贵族对挽救了大清江山的以汉族为主的部队仍是有所顾忌的;即便到了王朝末期,整个贵族阶层都已没落,经商或靠卖力气、耍手艺吃饭仍被视为一种耻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16:57 , Processed in 1.1071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