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凛凛的八旗,本是努尔哈赤一手创立的集军事、政治、生产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初期只有黄、白、红、蓝四旗,标帜以色彩相区别;后又增编了四旗,在原有四旗(称为整旗或正旗)的标帜上镶嵌了边角,即为镶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合称八旗。既是一个小社会,又是一个大兵团。彼此呼应、众志成城,以弓强马壮、纪律严明著称。 清帝进京之后立刻实行满汉分治,将内城的原有居民全部迁移到外城,填充以携眷驻防的八旗官兵:正黄旗驻德胜门内,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镶蓝旗驻宣武门内。另外在西郊还设有三大营:圆明园护军营,蓝靛厂火器营,香山健锐营。 内城像一块大蛋糕,被八旗给瓜分了,共同拱卫着紫禁城。 所有在旗之人都是吃皇粮的,定期领饷。全体成员均由国家供养,除了养在编的官兵,还要养他们的家属,包括那些因兵额有限而成为闲散人员的八旗男丁。可见八旗子弟无论兵民,不农、不工、不商、不牧,也照样能坐收渔利,而且是铁饭碗。 有人说:在那个时代,当兵不是义务,而是权利。八旗的规矩是“五口为户,户出一丁为兵”。按十几万的兵额来推算,京旗的总人口应在60万以上。这么多张嘴,长年累月地吃下去(况且还常办满汉全席什么的),再富有的国家也会被吃穷的。 八旗子弟从扬鞭跃马演变为提笼溜鸟 从什么时候开始,八旗子弟不会骑马了,不会射箭了,不会战斗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八旗子弟退化为“不敢流血的青年”,只会闭关锁国,只会割地赔款,只会忍辱求和?他们的膝盖不再是铁打的了,他们的营盘、城池乃至江山,也不再是铁打的了。 在拆房卖地、倾家荡产之后,他们又将面临亡国的命运。他们,把祖传的基业全送进了当铺里。 这些“微小的地方”确实是旗人文化的典型之处。北京的茶馆是靠八旗子弟泡出来的,北京的戏园是靠八旗子弟捧出来的,但他们最终被自己所享受的文化给葬送了—他们成了文化的牺牲品。这种文化不仅削弱了他们的武力,更磨损了他们的志气。旗人由骁勇善骑射的草原民族变为专事享乐、过寄生生活的特权阶层,其刚健剽悍的民族性格退化而为好逸恶劳、颓靡软弱,为京师一地民风的弱化提供了一个恰当的注脚。而生活要成为一门艺术,必有其铁定的前提—富裕和闲适。 当敌人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时,八旗子弟已无招架之力。1860年的英法联军,1900年的八国联军,都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北京城。早已刀枪入库的八旗劲旅,匆忙披挂上阵,却一败涂地,作鸟兽散。真令人难以置信:努尔哈赤时代的雄风何在?此八旗非彼八旗?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外交上输了,在精神上也输了。他们恍然醒悟了敌人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而自身却又如此弱不禁风。仔细想一想,倾家荡产的八旗子弟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保不住,又如何能守疆卫国?当然,他们典卖的不过是祖传的房地产(俗称“吃瓦片”),而皇帝与太后出手更为大方,动不动就割地赔款。难怪有人说:殖民主义者的使节是清廷的太上皇。所谓的《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什么的,都带有当票的性质,是为了苟延残喘而赊借几天和平。 清帝退位之后,爱新觉罗氏对北京的统治垮台了,京旗也就随之解体。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4:59 , Processed in 1.0878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