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东来顺”由丁德山、丁德富、丁德贵三兄弟创建。作者丁国利是丁德贵先生的孙子,他自小与爷爷一块儿生活,听爷爷讲了不少有关“东来顺”的老事儿。接下来咱们瞅瞅“东来顺”这字号是怎么产生的?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我的祖父弟兄三人加上年迈的父母亲和一个姐姐,全家六口自河北沧州流落到北京,在东便门外通惠河旁一个叫做“二闸”的地方安下家。开了间“鸭子房儿”,作买卖鸡鸭的生意,以此维持生活,勉强度日。“二闸”是自通州入京城船只重要的码头之一,也是当时城南有名的游玩景点之一,那时的通惠河,水面宽阔,水深丈余,清彻见底,两岸花草茂盛绿树成荫,景色迷人,岸边商铺林立,生意兴旺,每逢赶集的日子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为了帮助家里的生活,老大丁德山每天去“二闸”码头干零活儿,当搬运工,扛“大个儿”装船卸货挣些小钱儿。赶上装卸大米的活儿时,他总是在里面穿的褂子上系条腰带,扛散口大米袋子时,撒落的大米粒儿便会顺着右手袖口掉到褂子里,晚上收工回家,这一把大米可够全家热一锅稀粥的。我的祖父德贵排行第三,年纪小,便每天和其他一群小伙伴儿到码头边去玩耍,有时坐在河沿儿边,有时爬到河沿儿边的歪脖大柳树上,等待过往的船只,那时经常有游客乘船沿通惠河到京城来,有有钱的富商,有南方来做买卖的生意人,也有些小官吏进京办差的,还有些硬要面子,已败落的贝勒爷。每当船行到“二闸”这些人为了取乐,便拿出些洋钱、铜子儿当着这群孩子的面用力撒入水中,这时德贵便同其他几个小伙伴从岸边、从树上,一个个跃入水中,潜入水底,一会工夫把游客投入水中的钱一枚不落地都捞了上来,双脚踩水,双手托钱,岸上、船上看热闹的人一片叫好声,那时有这潜水本事的孩子并不多,德贵年龄虽小,可能耐最大,一个猛子下去半天不用换气儿,在水中眼睛很尖,船上扔下来的钱都能让他捞上来,每天捞钱儿得到的收获回家交到母亲手中,母亲总是心痛地说:“贵儿,我把这钱都搁到小罐里存上,以后给你娶媳妇使”。浑身滴着水珠的德贵嘟起嘴说:“不行,不行,我不要媳妇,这是我给您的钱,您自个儿花,要不我还扔回河里去。” 光绪二十九年,全家搬到东直门外二里庄,盖了几间土房,弟兄三个渐渐长大,德贵给人家放羊,德山,德富在“王府井”租了块地方,摆摊儿卖些小吃,手推车前用蓝布白字写上“丁记粥摊”两边各写“清真古教”,开始时卖些大众吃食,豆汁儿、扒糕、凉粉儿、支炉烙饼、金裹银花卷、一锅熟等,后来顾客渐多,又添上馅饼,羊肉杂面,全家苦心经营,诚信待客,口味独特,货真价实,受到广大吃客的认可,包括当时宫里的太监等,虽然他们这些人地位低贱口味却高。小官吏,城市苦力,小商贩到店铺老板、杂耍艺人等常来光顾,小粥摊儿已不能应付越来越多的食客。有一天,开斋节前,哥儿三个把老母亲从二里庄接到王府井的小粥摊儿,一是让她看看现在的买卖,二是一块儿商量商量把粥摊儿扩大,并且起个正式的字号。老母亲来了以后,看了又看,流下了眼泪说,“从前,咱们的日子过得是苦点儿,可是现在好多了,这是真主安拉的慈悯,你们的父亲前几年“无常”了(去世了),没能看见这些,你们哥儿三个可吃了不少苦呀!难为我这几个儿子了。”这时,三个兄弟一起跪在了母亲的膝下哭了起来。“咱们是从东直门外来到这儿的,现在买卖虽然小,可是生意做得挺好,咱们“求主”吧!让这买卖能顺顺当当的,攒上钱,给你们都成上家”,我说就起名叫“东来顺粥棚吧”!这就是老字号“东来顺饭庄”的字号最初起源。民国初年,粥棚变成了青砖楼房,正式定名为“东来顺羊肉馆”,并且请“伯英”先生题了匾。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2:36 , Processed in 1.08726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