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年春节在一派欢乐祥和中走过,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由于近年来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这年过得心里总觉有些失落。据一家网站近日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51.2%的年轻人认为春节的“年味儿”淡了。“年味儿”到底是什么?“年味儿”为什么会越来越淡?蕴涵着丰富精神文化传统的中国“年文化”该如何传承?著名作家赵大年、苏叔阳阐发了各自的看法——— “年味儿”的精髓是什么 赵大年:年字的原意是五谷成熟,《左传》里提到的大有年指的就是大丰收,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因此传统的过年包含着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是阖家团聚、享受农闲;二是吃、喝、玩、乐,吃饺子放鞭炮舞龙耍狮踩高跷跑旱船逛庙会等等;第三也是过年的主题,即除旧迎新。一年一岁,总将新桃换旧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苏叔阳:过年是中华民族驱邪、祈福、迎祥的节日,是人们充分表达自己欢乐的心情、寄希望于来年的日子,传播爱、表达亲情友情、爱家之情爱国之情,是“年味儿”的精髓。人们在一种非常祥和的氛围中尽情地欢乐只是过年的外在表现形式,我认为除了欢乐还应有思索,春节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年夜饭里的团圆内涵,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增加亲和力、凝聚力的一种方式。如果失去了过年原有的许多精神的传承和传统文化内涵,人们自然就会觉得年味儿淡了。 “年味儿”是否越来越淡 赵大年:我认为不能把传统过年方式的变化,简单地看成是年味儿淡了。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传统的过年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在外打工的人回家团聚,城里的人到郊区过年。这两年,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也已成为人们过年的一种形式。其次,拜年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小时候拜年,要从初一拜到十五,累得很。现在拜年可以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是来个电子贺卡。说到吃,现在跟过去更是天壤之别。从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点肉,年夜饭吃饺子当然会很重要,如今不仅丰衣足食,而且档次大大提高了。原本在家吃的年夜饭,现在有很多人已经搬到了大饭店、酒店去吃。此外,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和电视的普及,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成了像吃饺子、守岁一样的新年俗。其实,过年本身即有万象更新之意,岁月更迭、社会变迁,年的内涵自然也要与时俱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过年无疑也会有新的内容。 苏叔阳:人们认为“年味儿”越来越淡,大概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现代生活的巨变,一些了解传统过年习俗的人,觉得老式春节的过法已经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第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传统的东西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使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的年俗文化根本无从知晓。因此,年味儿变淡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丧失。第三,一些以颠覆为乐的后现代主义的人,盲目地认为现在已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误以为西方的文化都是先进的,所以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事实上,不仅经济尚需多元化,文化更需要多元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正是世界节日文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年俗文化应如何传承 赵大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需要现代的人们去挖掘、光大,传统的过年起源于农耕社会,变化是必然的。比如庙会,最初是善男信女进香许愿还愿形成的,现在早已经没有了它最初的意义。但如果庙会老是风筝、空竹、高跷、糖葫芦,总没新玩意儿的话,就不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能抛弃,在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上,也应允许人们多元化的选择。现在好多年轻人过的节越来越多,除了咱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之外,像欧美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也都过,所以有人担心洋节会冲淡我们的传统节日。我觉得面临冲击不是什么坏事,就好比这些年来电影受电视的冲击,电影非但没有垮掉,而且还有许多优秀的中国力作风风光光地走到了国外。随着中国一天天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与日俱增。如今在世界各地,除了海外华人外,就连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等许多外国人不是也在和咱们一起过春节吗? 苏叔阳:年俗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向心力的纽带,因此,凝聚力是“年味儿”的重要内涵,春节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它产生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因为传统的遗失而导致的无知和因为无知而导致的传统的丧失,都是目前亟待关注的问题。比如年俗文化中的春联,只有汉语文化中才能独具这种文字魅力。春联要求对仗工整,上联必须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贴春联的方式是上右下左,可是如今有些商家贴春联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有的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有的把上联错贴在左面。“福”字的贴法现在有些人也不是太清楚,有的把“福”字贴在大门上,就以为“福”到了。“福”是一定要穿堂入户的,应把“福”字贴在最里边的门上。除夕夜守岁包饺子,象征的是要包住幸福,饺子与交子谐音,吃饺子应该是在子午之交的时候。由于古代子时是指深夜11点到凌晨1点,所以吃饺子、敲钟都应在凌晨1点比较合适。 我觉得,过年不应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团结欢乐祥和,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扬弃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政府有责任加以引导。现在的年俗大多是市民文化的东西,年俗文化其实是非常博大丰富的,不单单是踩高跷、跑旱船、抖空竹、放鞭炮。春节不同于一般的假日,它可以是“商机”,但不应过分强调年俗活动的商业价值。否则,势必会冲淡其文化内涵,“年味儿”怎么能不变淡? 民族节日传承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人文和历史,其中文化的负载很多。过年了,杨白劳省吃俭用也要给喜儿买根红头绳,“扎红头绳”就是从“扎彩”演变的,现在已变成了编中国结。“端午节”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个节日,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节日像我们的“端午节”一样,为纪念一位诗人专门设立一个节日,这说明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歌、崇尚民族文化的国度。由此可见,每一个传统节日无疑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机,节日的商机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到底孰轻孰重,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1:53 , Processed in 1.08482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