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绝活儿扎堆藏首博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健 张然

  首都博物馆自鸡年春节前开始,向白大成、冯海瑞等十余位著名京城民间艺人手中征集他们的代表作,补充馆藏中的北京民俗遗产部分,并将在今年10月开张的首博新馆中展出。本周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老艺人,他们都表示,北京民间艺术作为重要文化遗产,需要大力保护和弘扬。

  『鬃人』


鬃人  李方宇/摄

  京城仅存的制作人

  走进什刹海附近东馆房胡同1号的家庭博物馆,这里的馆主人、鬃人艺术家白大成先生负责在这次征集活动中的首博与民间老艺人的联系工作。白大成说,这项征集工作从去年腊月二十七开始,首博已经与制作面人、脸谱、鬃人、风筝、草编、花灯、剪纸的十余位老艺人,进行了初步接触,今后几个月中,他们每人都将向首博提供数套甚至十余套自己的代表作。被征集的藏品品种都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记者还了解到,此次征集中,首博还将对这些老艺人从事的艺术种类和他们的从艺经历进行登记、造册、录像、存档。

  谈到自己从事了大半辈子的鬃人艺术,白大成说,他将给首都博物馆提供“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三英战吕布”、“钟馗嫁妹”、“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几组鬃人,还有按照前辈艺术家的风格制作的老鬃人。

  鬃人的一般规格是十七八厘米高,但应一个日本人的要求,白大成也做过80厘米高的,而且放进铜盘敲打,一样能转动起来。1990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作为戏曲艺术的一部分,白大成的鬃人在专柜上进行展示,其中的《大闹天宫》、《八大锤》和《挑滑车》展后被收藏进了中国美术馆。《大闹天宫》是他迄今作品中人物最众多的一个,孙悟空带着10个小猴子,还有各路天兵天将一共30多个。

  记者了解到,白大成是目前京城惟一制作鬃人的民间艺术家,除他之外,别无分号。白大成说,其实多年来他一直想收徒弟,把古老的鬃人艺术传承下去,但制作鬃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人试过了,不行。鬃人与京剧艺术结合紧密,其服饰都是严格按照京剧的戏服制作的,脸谱也是按照京剧人物的脸谱绘制的,所以要想做出好的鬃人,就要熟悉京剧艺术。现在有些传统剧目已经很少演出了,想要制作与这些剧目有关的鬃人,还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 李方宇/摄

  曹雪芹的设计难以超越

  昨天下午记者顶着6级西北风,来到曹氏风筝的传人、78岁的费保龄老先生那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平房中。费保龄说,他自幼喜欢风筝,1963年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的时候,结识了曹氏风筝的传人孔祥泽,从此放弃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苦研曹氏风筝,一直到现在,搞了大半辈子。这次曹老爷子准备给首都博物馆提供10件他在鼎盛时期创作的风筝精品和一只线桄子。

  所谓曹氏风筝,就是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创造的风筝制作格式,以沙燕式风筝为基础,有100多种不同的变换和图案,每种图案都有自己的典故和讲究。费保龄说,曹氏风筝的内涵其实很深刻,他多年研究之下发现,曹雪芹设计的沙燕风筝图案,运用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这在中国古代是十分罕见的。而且风筝的造型十分新潮,胖沙燕头和身的比例是1∶7,类似古罗马雕塑;瘦沙燕的头身比例是1∶10,细腰、丰胸、长腿,符合当代审美标准,类似卡通漫画中的少女形象。

  费保龄说,现在虽然曹氏风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代表中国风筝到世界各地展览,就连这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中的风筝,用的也是曹氏风筝的造型,但是现在全国能制作曹氏风筝的人只有十几个,而能做全套100多种风筝的,只有四五人。

  记者还了解到,曹氏风筝自曹雪芹创造以来,造型至今没有变化,费保龄等人前些年将图案中的红色锦鲤换成了大尾巴的红色龙井金鱼,其他变化不大。费保龄说,想进一步发展曹氏风筝太难了,曹雪芹的设计难以超越。他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美术基础,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几个学美术科班出身的人,能刻苦钻研曹氏风筝,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扬光  『脸谱·毛猴』

  进博物馆是最好的归宿

  73岁的马福立老爷子是个地道的京城玩家,遛鸟、养油葫芦无一不好。由于早年在中国评剧院工作,耳濡目染下对戏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退休在家的他更是把全部精力
投入到画脸谱、做毛猴上。按马老爷子的话说,“闲不住,玩呗!”不过马老爷子这一玩还真玩出了点名堂,首都博物馆目前就看中了他的作品,要将其作为馆藏在新馆展出。

  马老爷子勾的脸谱武将透着威武、文官显得精神,每个人物戴的盔头纱帽与戏中分毫不差,这与他在评剧院几十年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虽然形态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当着手制作脸谱时也碰到不少麻烦,盔头用什么材料?怎样让髯口戴得牢固?反复实验了几十次才找到最佳效果,现在脸谱和盔头全都使用纸作的,分量轻、油彩还不易开裂。脸型的白色模板是在朋友处订做的,首先用铅笔定位,然后再上油彩,盔头也全是手工制作。为求与戏台上真人的扮相一致,尤其是旦角为表现人物脸上粉嫩的脸蛋,上油彩都是一遍遍的由浅至深的渲染颜色,有过渡人物才有肌肉纹理,才不显得死板。

  记者来到位于龙潭湖公园西侧的小区里马福立的家中,看到马老爷子正在厨房一角改造的简单工作台前勾脸谱。在这个一间房子半间炕的小屋中,墙上挂的、柜子里放的、桌上放的全是老人亲手制作的脸谱、毛猴、纸灯笼等手工艺品,在马老爷子看来,这是他的最大财富。他告诉记者所有作品从来不卖,因为倾注在这些宝贝身上的心血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次由好朋友“鬃人白”白大成先生介绍、联系将作品献给博物馆,马老爷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说:“把这些宝贝交给博物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我绝对支持。”去年12月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马老爷子家挑选藏品,被他活灵活现的毛猴和勾画工整、传神的脸谱吸引住了,选中了几组反映老北京生活场景的毛猴和京剧《将相和》中的廉颇,《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阎王、判官等脸谱,当时就把一组十二生肖的小型京剧脸谱带回博物馆。现在马老爷子正忙着给博物馆制作他们订制的净、丑等各个行当的代表脸谱,准备4月交给博物馆。

  『面人』

面人   张然/摄

  捏出老北京风情旧景

  从当年那个站在捏面人摊前一看就是一天的忘记吃饭的小小子,到眼下已70岁的由联合国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冯海瑞最感激的是自己的老师“面人汤”汤金章老艺人。冯先生是“面人汤”的第三代传人,自从1973年拜汤金章老先生为师,从早年专攻武将、盔甲人物到现在醉心于再现老北京民风民俗场景已有30多年面塑不离手,深得“面人汤”塑造人物传神的精髓。

  在冯海瑞的家中,记者被眼前一组组活灵活现的反映老北京过年场景的面人吸引,看得出神,仿佛那一个个鲜活的小人儿动了起来,就要从小小的搁架上走下来。这次由白大成先生介绍、献给首都博物馆的作品就是这15组近年创作的《北京的年景》和两组戏剧、神话人物,有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糖瓜儿的,更有现在市面上已看不到的卖芝麻秸和卖其它民俗玩具的。

  冯海瑞捏面人与其他人不同,他凭借自己娴熟的绘画技艺,每次塑造人物之前都先画一幅手稿,把要表现的人物和场景都呈现出来,还提上几句顺口溜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这个场景的主题。“捏一个面人只用一天时间,但是创作一个情景要用几个月。”冯先生告诉记者。之所以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因为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场景已经没有了,这方面的老照片资料有限,冯先生又不是老北京人,无从得见老北京的旧景。于是他就买来北京民俗专家金受申、常人春的著作,从中揣摩当时的情境,按自己的理解画出小样,再请专家指出不足进行修改,同时借鉴一些北京风情画家的作品进行创作。

  现在冯先生的15组老北京年景已经完成,下面要做的工作就是请教专家,整理老北京的小吃、三百六十行、传统花会。

  『反思』

  许多北京民间工艺已消亡

  采访中,白大成回忆道,很多早年北京流行的民间工艺品现在都已经失传了,或者曾经失传过。比如兔儿爷,民国以后曾经失传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玩具协会才组织老艺人恢复了这项工艺品。清末享誉京城的“葡萄常”以制作料器葡萄而著称,其手艺近百年来曾经几次失传,现在常家的后人仍在恢复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手绘的北京彩蛋还深受市民喜爱,但随着艺人的老去,现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彩蛋销售了,估计也已经失传。以前还有位姓白的老艺人,身负“北京不倒翁”和其他一些民间玩具的制作方法,随着他的故去,这些手艺都失传了,白老先生没有传人。

  白大成说,无论鬃人、风筝、面人还是草编等等,都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民间工艺品,而且很多前辈艺人在这些领域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民间工艺品都是应该写进北京历史的,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老艺人的故去,有些门类的艺术正在消亡,面人和风筝虽然很普及,但真正高水平的艺人不多。我们不能让后代不知道什么叫鬃人,找不到优秀的草编艺术品。

  首都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的一位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以前首博虽然也有一些民间工艺品收藏,但数量不多,为了配合首博新馆的建设,民间工艺品,尤其是能反映老北京历史的民间工艺品,也是今后文物征集工作的重点之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4:06 , Processed in 1.071823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