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保卫最后的金陵古城!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1700多年跨度的都城史,使得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打开中国的文学史、思想史、书画史、音乐史、佛教史、建筑史……,都会惊叹建业、建康、金陵、江宁、石城、白下这些词汇频繁的出现频率!仅以文学为例,从唐代李白、杜牧的诗文,到明清巨著《桃花扇》《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南京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文化史。
六朝的建康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在覆舟山南,淮水北五里”,是南中国近400年的都城。建康于589年隋灭陈后被平毁。南唐于937年重建金陵城,城址稍往南移,历经宋、元,成为了明南京城的基础。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此为基础开始修筑应天府城,以为明帝国的京师。至1386年,历时20年竣工。南京城同后来的北京城一样,分宫城、皇城、内城、外郭四重,城门“内十三外十八”,内城城墙33公里,城池面积为43平方公里,外郭城墙长达60公里。明代以来的南京和北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从建筑和规划的“物质”层面看,今天的北京和南京仍保持着14世纪以来的都城格局,是中国六大古都中仅存的基本保持都城格局和都城城址的城市;从历史和文化的“精神”的层面看,自1368年至今,中国的都城始终在南京、北京间南北游移,是中国明、清、民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意义。
    南京先后作为明代的首都、留都,清代的两江总督驻地,民国的首都,600多年中,一直是和北京一道,是中国规模最大和最壮丽城市。明代南京城的营建完全是依据自然条件而成,雄浑的南京城墙西枕长江,北面玄武,东倚钟山,南望雨花,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又在皇城中营造了规整宏伟的宫殿,沿着中轴线分布着正阳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到午门、三大殿、玄武门,到北安门,重重门阙殿宇组成的这个空间序列,成为后来北京宫殿的范本。虽然经过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的战乱,历史上诸多辉煌的宫殿、坛庙、佛寺都已消失,但南京城内仍然有着分布广泛、面积可观的明清民居群。在这个中国城市规划史之孤例的南京城中,那些以青砖、黛瓦、马头墙为主要特征的江南民居,正是钱谦益与柳如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等等江南韵事的发生地;而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洪秀全、孙中山在近代史上的风云活动,也曾以拥有这样色调与特征的南京作为其舞台。昔日的南京,既和北京一道,是拥有雄伟的城墙与城门、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庙宇的伟大都城;又和苏州、杭州一样,用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勾勒出精致典雅的江南风韵。而在民国时代,南京城作为中国人自己规划的第一个近代都市,在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和城市绿化等等方面,都为中国城市建设(规划)史作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童寯诸先生,都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建筑杰作,那些飞檐斗拱的“民族形式”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无价之宝。

    直到十年前,这600多年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范围始终没有超越出明代初年修建的城墙。上迄南朝的河道体系、明清的城墙与城门、民居街巷、寺院庙宇,与民国修建的宽阔马路与浓密的法国梧桐,都一直是南京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城南,早在1000年前的五代就形成了今天的街道轮廓,更在宋元明清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始于东吴的运渎和内秦淮河从这里穿过,所谓“十里秦淮,六朝金粉”正是指秦淮河两岸的城南,城南的明清民居群更是传承南京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历史信息的珍贵物质载体。而今天,美丽的南京古城,尤其是被有人误解为“破败”的城南,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解放后,尽管三分之一的城墙被拆除,但南京的总体历史风貌曾长期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存。然而,自1992年以来,南京的古都风貌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南京先后以“交通”为由,强行从保护街区中打通中山南路延伸线(不啻为南京的平安大道),大批传统民居被拆除——拓路;而1985年南京存有南唐以来石拱桥22座,现仅存内外五龙桥、玄津桥、九龙桥、竺桥4座尚为完好,其它均被“改造”——拆桥;尤为甚者,竟然在中华门西、清凉门南、玄武门北的明城墙上打开三个豁口修路——破城;而当地官员为了“亮化”城市,竟然一次性砍伐民国法桐3000多棵,直到2000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时指南京“要多种树,种大树,多栽花”后,才被迫停止——砍树。这“拓路、拆桥、破城、砍树”,加之房地产开发,仅仅在十年之内,就将满城法国梧桐,到处是历史建筑的古城破坏殆尽。
    与此同时,老城各处在以“旧城改造”为名进行着房地产开发项目。以新街口为中心向外发散,历史街区被接连拆除。新街口往南的城南地区,1995年拆至白下路一线,99年拆至三山街一线,今天已经逼近南门中华门;往北,2003年拆除的邓府巷街区是城北地区最后一块明清古街区。1992年以来的旧城改造中,至少已有80处各级文保单位遭到破坏。六朝以来,从王谢世家、南唐风雅,到明清的画船箫鼓,这1800年的城南历史街区,即将荡然无存。

表1: 1992年以来南京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破坏情况

序号 文物名称 时代 地点 保护级别
1 总统府照壁 民国 玄武区长江路 国家级
2 明城墙 明 清凉门南、中华门西、玄武门北 国家级
3 焦竑故居 明、清 玄武区同仁街19号 南京市级
4 程国祥故居 明、清 白下区程阁老巷14号 南京市级
5 陶澍、林则徐二公祠 清 玄武区长江东街4号 南京市级
6 秦大士故居 清 秦淮区长乐路57、59、61号 南京市级※
7 朱状元巷清代住宅 清 建邺区朱状元巷32、34号 南京市级※
8 石猫坊 明 建邺区彩霞街 南京市级
9 都城隍庙 清 白下区府西街43号 南京市级
10 白下路清代建筑 清 白下区白下路101号 南京市级
11 太平巷清代住宅 清 白下区太平巷50号 南京市级
12 淮清桥 明 白下区建康路东 南京市级※
13 大中桥 明 白下区大光路西 南京市级
14 永庆寺大殿 清 鼓楼区上海路29号 南京市级
15 内桥 明 白下区中华路北 南京市级※
16 北门桥 明 玄武区估衣廊北 南京市级※
17 中央研究院 民国 玄武区北京东路39号 南京市级①
18 永庆寺大殿 清 鼓楼区上海路29号 南京市级
19 太平路清真寺 清 白下区太平路296-298号 南京市级※
20 复成桥 明 白下区常府街东 白下区级
21 锦绣坊古建筑 清 白下区锦绣坊21号 白下区级
22 程阁老巷古建筑 清 白下区程阁老巷22号 白下区级
23 斗姥宫旧址 清 白下区广艺街31号 白下区级
24 米业公会旧址 清 白下区羊皮巷4号 白下区级
25 承恩寺 明 白下区承恩寺42、48、63号 白下区级
26 古建筑 清 白下区白下路228号 白下区级
27 四象桥 六朝 白下区太平南路中段 白下区级
28 古建筑 清 白下区九条巷4号 白下区级
29 户部衙门旧址 明 白下区户部街52、54、56号 白下区级
30 薛庐 清 鼓楼区龙蟠里4号 鼓楼区级
31 钟秀才故居 清 鼓楼区双石鼓13、14、14-1号 鼓楼区级
32 紫竹林禅寺 民国 鼓楼区紫竹林3号 鼓楼区级
33 古忏经楼原址 清 玄武区唱经楼29号 玄武区级
34 正觉寺 清 秦淮区长乐路226号 秦淮区级
35 马道街古建筑 清 秦淮区马道街6、7、9、45、161号 秦淮区级※
36 清真寺 清 秦淮区长乐路101号 秦淮区级
37 清真寺 明 建邺区红土桥66号 建邺区级
38 明德书院 清 建邺区莫愁路419号 建邺区级※
39 古南院 清 建邺区太仓巷14号 建邺区级
40 清真寺 清 建邺区礼拜寺巷13号 建邺区级
41 鸽子桥 六朝 建邺区绒庄街建邺路交叉处 建邺区级
42 羊市桥 六朝 建邺区建邺路东口 建邺区级
43 笪桥 六朝 建邺区评事街北口 建邺区级
44 鼎新桥 六朝 建邺区丰富路北 建邺区级
45 仓巷桥 六朝 建邺区仓巷北口 建邺区级
46 文津桥 民国 建邺区朝天宫 建邺区级
47 太湖石、笋石 明 建邺区车儿巷7号 建邺区级
48 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旧址 民国 建邺区建邺路省委党校 建邺区级
49 何提督府 清 建邺区中山南路350号 建邺区级

资料来源  2002年7月-2004年2月根据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进行的实地调查。※表示部分拆除或基本改建的。其它均在1992年-2004年间拆除。其中,①不少文物保护单位被局部拆除,如蔡元培亲笔题写奠基碑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于2002年被拆除。②经过旧城改造后,原有的古树名木、古井、碑刻等数十处文保单位大多不复存在。


1992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曾划定的金沙井、大百花巷、门东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但是,仅仅十年左右,这些历史文化保护区就已被拆除殆尽。2002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下文简称《规划》)新划定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大多不符合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义,或其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4片),如明故宫遗址区(省级文保单位)、总统府(国家级文保单位)、朝天宫(省级文保单位,中山东路近代建筑群(均为国家级和省级文保单位);或根本不存在破坏问题,现为军政高干居住的民国别墅(2片),如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民国建筑)、颐和路公馆区(民国建筑);或位于旧城外的县城(1片),如高淳老街历史街区(高淳县);或是已面目全非的(1片),如夫子庙传统文化商业区(全部拆除重建)。真正意义上的,与北京什刹海历史保护区类似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仅有门东门西和南捕厅2片,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占旧城总面积不到3%。而就在规划颁布的2002年,门东地区被突击拆除。
截止2003年,南京明城墙内老城约为40平方公里左右,未改造的仅剩5平方公里。(《近百专家呕心沥血重续南京文脉重建现代古城》,中新社江苏新闻网南京11月26日,http://www.js.chinanews.com.cn/2003-11-26/1/31173.html)。其中城南明清民居仅占幸存部分的半数左右(其余为民国公馆、别墅、机关等)。然而,即使是这孑遗的3%的历史街区,今天也面临着被“改造”的严重威胁。今年夏季,在南京“拆迁”尘封一年之后,有关部门再次启动了旧城改造工程。上述两处仅存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均在“改造”范围内。南京目前明清历史街区仅存四处:分别是:
(1) 南捕厅历史街区:东至中山南路,西至红土桥路,北靠建邺路,南邻升州路;
(2) 水西门历史街区:东至糯米巷,西至莫愁路,北至建邺路,南至升州路,两处历史街区曾联为一体,2002年间西自糯米巷,东至红土桥部分被拆除;
(3) 颜料坊历史街区:东至中山南路,北至弓箭坊,西南至秦淮河,该历史街区与南捕厅曾联为一体;
(4) 门西历史街区:东至中华路,北至集庆路,南至城墙。
其中的(1)(3)(4)均在今年的旧城改造的范围内,而未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水西门历史街区的拆除改造也并非是遥远的未来。

(1) 历史文化保护区南捕厅历史街区的改造计划。

    该地区“以甘熙故居为主体的南捕厅传统民居,是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型制最完整的明清传统民居建筑群,号称‘99间半’”(《规划文本》第8页。实际上,所谓99间半只是江苏省文保单位甘熙故居,并非历史街区,这好比将北京的恭王府视作历史街区)。《规划》要求“保护明清传统民居及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
南京市重点新闻网站“龙虎网”2004年7月27日报道《力保南京99间半历史原貌 南捕厅历史街区将改造》。根据该报道,南捕厅30公顷的历史街区,仅有一半被划为历史保护区。其它“土地以挂牌方式出让”。
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hengjian/userobject1ai250981.html

南京市城南的南捕厅历史街区改造,已进入项目实施规划,预计总投资在8.5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6万平方米。
      据了解,为改变城市形象,进行历史文物保护修缮,力保南京99间半历史原貌,改造由中山南路西至红土桥路,北靠建邺路,南邻升州路的地块,总面积30.5公顷,其中保护区用地16.8公顷。该项目已立项,文物保护部门的规划设计已完成第二轮评审,评审后报待批。下一步将待整体方案的规划设计及红线确定后,进行拆迁调查工作。
    据悉,该项目已列入老城改造计划。土地以挂牌方式出让,所得资金用于路网配套,环境改造和文物保护。


(2) 历史文化保护区门西历史街区的拆迁改造。

该地区正是南京市规定的“城南传统民居风貌区”。《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南传统民居风貌区”是指:“位于长乐路、集庆路以南,城墙以内的门东、门西地区的明清风格的传统民居。规划提出有重点的分片保护的原则。除了保护以文保单位为代表的有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古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其特定的历史风貌,即传统的街坊和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规划文本》第8页)对于这样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规定,“首先要保护整体风貌,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切忌大拆大建。”(《规划说明》第15页)。其中,中华门东的门东街区已于2002年拆除。
南京市重点新闻网站“龙虎网”7月14日《南京楼市回顾:半年拆迁冻结范围披露》报道,披露将对该历史街区中山南路以西部分进行拆除。
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hengjian/userobject1ai246621.html

拆迁立项号:200404025
  冻结日期:2004.04.12-2005.04.12冻结范围:冻结秦淮区鸣羊街21号-35号(单号)、37号(部分)、39号-45号(单号)、47号(部分)、49号-55号(单号)、57号(部分)、59号-69号(单号)、28号(部分)、36号、38号;五福里17号;谢公祠13号-21号(单号)、30号、34号、36号;高岗里32号(部分)、34-40号(双号)、41号-45号(单号);殷高巷2号;学智坊28号;绿竹园4号、7号-11号、32号、32-2号、34-1号、35号、35-l号、37号、37-1号、40号、43号、44号、57-2号、58号(部分)、59号、59-1号、60号、60-1号。
拆迁单位:秦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

该地区周围的文保单位还有(名称/时代/地址/保护级别):

名称 时代 地址 保护级别
刘芝田故居 清 秦淮区殷高巷14、14-1、2、3、4号 南京市级
愚园 宋 建邺区胡家花园2号  南京市级
殷高巷古建筑 清 秦淮区殷高巷24、24—1号 秦淮区级
殷高巷古建筑 清 秦淮区殷高巷26、28号 秦淮区级
高岗里古建筑 清 秦淮区高岗里18号 秦淮区级
高岗里古建筑 清 秦淮区高岗里20号 秦淮区级


(3) 秦淮河畔颜料坊-牛市历史街区的拆除改造。

该街区系秦淮河沿岸明清民居群,河房、会馆、行会众多,现存各级文保单位多处,是秦淮河畔为数不多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区。南京市重点新闻网站“龙虎网”2004年7月14日《南京楼市回顾:半年拆迁冻结范围披露》报道,将对该历史街区全部拆除。
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hengjian/userobject1ai246621.html


拆迁立项号:200304055
  冻结日期:2004.04.19-2004.10.19
  冻结范围:冻结秦淮区:颜料坊2号-102号(双号)、1号.99号(单号);牛市7号-71号(单号)、4号-82号(双号);洋珠巷1号-29号(单号);弓箭坊1号-14号;黑簪巷1号-16号;童子巷1号-16号;集庆路2号-22号(双号)、铜作坊1号-93号(单号);上浮桥14号。(以上门牌均含附号)
拆迁单位:秦淮区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
  
该地区有文物保护单位4处,大多被划入拆迁范围(名称/时代/地址/保护级别):

名称 时代 地址 保护级别
铜作坊太平天国建筑 清 秦淮区铜作坊74号 南京市级
牛市古建筑 清 秦淮区牛市64号、颜料坊49号 秦淮区级
饮虹先生故居 清 秦淮区牛市25-27号 秦淮区级
凤凰井 明 弓箭坊3号 秦淮区级


我们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是保护分散的文物点和文物建筑群,更是要保护历史名城的整体的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南京的文物保护,绝非是用钢筋水泥重修城墙(如目前对中华门以西至水西门的城墙修复工程)、重建假古董(如数亿投资的大报恩寺塔重建工程),以及在高层塔楼之中保留那几座孤零零民国建筑所能替代的,如果作为历史文化信息载体的成片民居群全部消失的话,水泥森林中的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呼吁:留下这些普通的古老民居、街巷、庙宇、祠堂、会馆,留下这些凝结着几百年历史风云的珍贵建筑遗产,保护它们,不仅仅是保存那些见证数百年历史的文化遗迹,是保存中国人在胡同四合院中曾经有过的温馨精致的生活方式,是保存曾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故居,更是保护物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保存通过器物、服饰、家具、饮食,特别是民居街巷等等存在的中华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没有权力毁灭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并且剥夺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这些遗产的权利!
我们呼吁:在今天的旧城改造中,给予这些普通的民居、寺庙、祠堂、会馆基本的生存权利!我们已经在平遥和丽江之外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古城,我们已经失去了曾经如此伟大的北京,我们怎么能再让南京那些古老的历史街区重蹈覆辙呢?今天,南京已经到了当年保卫杭州的清河坊的时刻,这几十公顷的历史街区,已经是这座2400年古都最后的一点点种子了,如果这两片街区继续遭到拆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即将名存实亡!在此危急时刻,我们希望有识之士们的呼吁和奔走,能推动有关部门纠正城市建设中的错误做法,留下永远和秦淮河、紫金山无法分离的金陵旧影!

 

一位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南京知情市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8 , Processed in 1.07788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