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正阳桥疏渠记碑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冯家齐

    1957年前后,我家由西城区搬到崇文区,住进了红庙街78号,这里是弘济院古庙。

  院内东、西、南三面有房屋。过去坐北朝南的大殿改成五间住房,我们家便住在靠东头的两间。东西各一溜平房。院子东西各有一个跨院,院子南边便是闻名京城的正阳桥疏渠记碑。

  该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碑体为六柱形,高约8米,各面宽1.45米。顶端是三层飞檐的宝盖。四重脊各雕一龙,昂首曲身欲似腾飞,辐凑于宝顶。碑身正面上首为汉字题名“正阳桥疏渠记”,碑的四面都刻有文字,它的南、西面为汉字,北、东面是满文;上面是乾隆的亲笔手书,记的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治理天桥南河道工程的事。乾隆的手书,大多数是俊秀的行书,而这块碑上刻的都是工整的楷书。碑下为束腰须弥座,浮雕覆仰莲瓣及云、龙、菩提叶等纹饰。

  正阳桥疏渠记碑是研究诸代治理北京河道史少有的第一手材料。

  清初年间,天桥附近的水,往东经鱼澡池、状元桥、红桥、窑坑(龙潭湖)后出城。但当时,天桥南的渠道常淤塞不通。尤其是每到夏天雨季,天桥到永定门一带就成了一片汪洋,给生活在南城的居民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次疏渠成效显著,故乾隆皇帝亲书为记。可见正阳桥疏渠记碑多么重要。1984年,该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那块碑下,在那所大院里,勾起我的一段段回忆。

  我想起少年时与伙伴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男孩弹球、拍洋画、推铁圈、骑马打仗。女孩踢毽、扔沙包、跳猴皮筋儿,各得其乐。

  就在这块碑下,人们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吃的方面,人们从过去的窝头咸菜到后来的白米白面、大鱼大肉;住的方面,人们从平房住上了高楼,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时我家住的土殿拆了,盖上了简易楼;用的方面,人们看上了电视,用上了手机,开上了汽车,这些,正阳桥疏渠记碑会做无言的证明。

  1981年,我搬家到磁器口住,因工作忙,很少去光顾它,前些日子,我特意走近那熟悉的院子。一进院,看到本来很大的院子,家家都盖起了小屋、棚子。本来过去一进院就能看见的正阳桥疏渠记碑不知在何处。经一番询问,我终于找到了它,它的南、北、东都被家家自建的小屋挡上,两边没挡住,只有一条一人能过的小道。当我走近它时,它像一位老人被周围的建筑挤得喘不过气。低头再看看脚下,就在碑的跟前,有一个排放污水的管道,人们天天将污水倒于此。我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心里不是滋味。我转身回来,在院里,我遇到一两个熟人,人们关心的是这地方什么时候拆迁,早住上楼房,却没有人关心那块碑。我走出那所院子,回头又看了一眼“正阳桥疏渠记碑”,它是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20年了,但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被保护起来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1 , Processed in 1.10904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