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县馆,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居住过的地方。清道光六年(1826年),几个浙江京官为山阴、会稽两县来京应试的举人筹建了这所“山阴会稽两邑会馆”。民国元年(1911年)山、会两邑合并为绍兴县,会馆也就改名为绍兴县馆。 按照旧时习俗,绍兴县人外出做了官,都要为修建北京的会馆捐钱。现在嵌砌在绍兴县馆进门大厅走廊北墙的三块石碑上,镌刻着建设会馆捐款者的名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清末因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而遇难、与秋瑾齐名的徐锡麟的名字,说明徐锡麟生前当安徽警察学堂督办时曾为会馆捐过钱。 鲁迅先生于1912年5月5日傍晚来到北京,当晚住在骡马市的长发客栈,6日上午即搬进绍兴县馆的“藤花馆”。“藤花馆”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藤,这棵藤花曾被鲁迅先生写入小说。有人为它题过匾: 深紫浓香三百朵 露红凝艳数千枝 可以想象这棵藤花盛开时袅娜多姿的景象。“藤花馆”原有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藤花是在房屋的东北隅,见了紫藤树往南往西走,就可以看到那几间房屋了。所以在《绍兴会馆纪略》一书中“藤花馆”的正式名称是“藤花别馆”,取其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思。不过现在介绍鲁迅先生住处的资料中都简称它为“藤花馆”。 鲁迅先生来后先住在“藤花别馆”的西屋,后移居至朝南的两间小北屋。鲁迅先生在这里住了四年,因为不耐邻居的喧闹以及臭虫的叮扰,就在1916年5月6日迁入“补树书屋”居住。“补树书屋”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原来书屋的匾上有人题词: 昔有美树,花夜合,或曰楝之别种莲敷,遂以名其轩,壬寅春树折,癸卯乃谋种而改题云。 这就说明这里原来有棵楝树,楝树开淡紫色花朵,冬天结黄色的果子。楝树于1842年(壬寅)折断后,人们于1843年(癸卯)补种了一棵槐树,于是这里就改称“补树书屋”了。关于这棵槐树也有很多传说,据说一个阔人的姨太太曾经缢死在树上,很多人不敢去住,鲁迅先生不怕鬼神,他图这里清静,可以从事写作,就搬去住了。“补树书屋”有四间西房,北首还有两间小房,鲁迅就住在西边四间房里。鲁迅在这里度过了三个半年头。经常到“补树书屋”里来看望鲁迅的客人是钱玄同。鲁迅在“补树书屋”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还有72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因此“补树书屋”是人们很熟悉的地方。那棵著名的槐树,后来遭到雷劈,1949年后被院内居民伐去。 在“藤花别馆”的北边,还有个地方叫“嘉荫堂”。原来有棵大椿树,夏天绿荫遍地,人们就给房子取了个好听的名字。1912年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和其兄许铭伯就住在这里。鲁迅先生和许寿裳兄弟来往密切。他们同赴广和居吃饭,同去琉璃厂买书,又共同游逛宣武门小市的地摊。《鲁迅日记》就详细记载了他们之间的来往细节,所以“嘉荫堂”这个名字也被很多人知道。许寿裳1948年卒于台湾。 鲁迅于1919年11月21日离开绍兴县馆,迁往八道湾居住。50多年过去了,当年鲁迅先生居住过的绍兴县馆已经面目全非。可是因为鲁迅先生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每年慕名来到绍兴县馆参观、瞻仰、凭吊遗迹的人仍然不少。 1981年5月21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23 , Processed in 1.10527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