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北京(1840~1949年)处于政治风云急剧变幻之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式。北京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 北京近代建筑的样式,可归纳为“西洋楼式”、“洋风”、“传统复兴式”和“传统主义新建筑”四种。 “西洋楼式” 专指中国工匠和营造者对圆明园西洋楼建筑进行模仿和发挥、并搀杂进北京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的样式。以三贝子花园畅观楼、前门大栅栏商业店铺店面、六国饭店、中海海晏堂、清陆军部衙署为代表。 “洋风” 指移植到北京的西方古代建筑样式,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在20世纪初年的官厅建筑(资政院、大理院、外务部迎宾馆)、公共建筑(北京饭店、劝业场、大陆银行)、学校建筑(陆军贵胄学堂、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清华学校)、工业交通(财政部印刷局、京师自来水公司、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北京水准原点)等建筑中均有所表现。 “传统复兴式”建筑以北京协和医学院新校舍、燕京大学“燕园建筑”、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为典型。 “传统主义新建筑”以杨廷宝、梁思成设计的交通银行和仁立公司的建筑为代表。 北京近代建筑作为北京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北京近代建筑作正式的研究。1993年12月,首部在对北京近代建筑作全面调查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专著《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北京篇》出版;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1999年3月,北京首批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划定,其中包括了东交民巷、大栅栏、琉璃厂街、五四大街等近代建筑集中的区域。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北京当前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北京近代建筑史研究领域而言,学术研究也开始走进现实生活,正在对当前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显示出指导作用。但是,对近代建筑的破坏、拆除现象亦不容忽视。在前面所列24处北京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或建筑群中,除6处已无存外,3处被改建,4处亟待维修,多处建筑的保护问题十分严重;前门大栅栏商业店铺店面遭到了破坏性的改建,已失去了近代商业街的历史价值;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已拆改过半,亟待规划保护、开发利用。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在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一些滥竽充数的“假古董”亦借机而生,鱼目混珠,这将严重地歪曲城市的历史,贻误后人。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天安门广场南面的城市天际线的变化。 城市天际线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大都市来说更是如此。天安门广场南面的城市天际线,在历史上有邮政管理总局(1921年)、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1906年)、大陆银行(1924年)三栋建筑的穹顶高起,显得丰富。邮政管理总局于1976年天安门广场扩建时拆除,使广场南面的城市天际线大为逊色。今年年初,在邮政管理总局原地段以南、原美国兵营旧址上盖起了一座带穹顶的新楼。这个新穹顶填补了广场南面城市天际线上邮政管理总局穹顶的空缺,似乎是一件好事;但现在的3个穹顶真真假假,似是而非,极易鱼目混珠,歪曲历史,贻误后人。新建筑既要注意保护北京20世纪初年历史的真实,更应利于北京21世纪新风貌的形成。 按有关规定,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要尽量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注意街区整体风貌的保护;保护区内的建筑物、街巷胡同、绿化、功能性质等应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历史建筑外观要求按历史面貌保护整修。对于天安门广场周边区域来说,“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应当尤为重要。 总体上来说,在即将进入新世纪之际,作为多元文化下历史见证的近代建筑,对其进行研究、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北京近代建筑的研究会日益发展,北京近代建筑的保护会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5-2-17 10:26 , Processed in 1.1044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