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三不知" 在北京东长安街北侧王府井至东单地段,完成外部装修的"东方广场"建筑群已经卓然而立。 提起这个建筑,总有些老生常谈的感觉,因为它在建设过程中的一波三折,早已成为业内外人士茶余饭后的话题…… 但是,东方广场近一时期发起的宣传"攻势"又让人开始注意它,一大堆新名词把人震得头昏眼花,不免又生出一些疑问来。 是北京的"正中心"? 北京城的中心在哪里?按经典说法,建国之前,明清两朝的权力中心--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这体现了封建皇权至上的意志;新中国建立后,首都建设者扩建了天安门广场,打通了长安街,使这条交通大动脉与城市中轴线相汇于天安门广场,从而使紫禁城退居后院,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的城市中心。这个变化被誉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精神。 可是,一些报刊最近登出的广告却让建筑学家们大跌眼镜:东方广场竟被说成"北京正中心"、"北京市的中心",真是这样,天安门广场摆哪儿去了? 过去曾有一家报纸作这样的比较,说东方广场建筑总面积为85万平方米,而人民大会堂只有18万平方米,整个亚运村不到40万平方米,北京西站也才40万平方米。让人感觉:像人民大会堂这样的建筑,与这个巨型建筑比,也算不了什么! 一些读书人在书斋里坐不住了:要真是让这个庞然大物像山似地横在那里,故宫、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历史性建筑,岂不成了小玩意儿?于是,有了东方广场建设方案的调整。 1998年7月,就在东方广场施工已出地面的时候,又有14位院士、建筑学家、文物学家联名呼吁,指出东方广场调整后的方案仍将"在空间上挤压故宫及天安门广场",应该"遵照首都城市规划,修改'东方广场'设计,降低层数,维护规划尊严,以使长安街面貌不受更大的、难以弥补的破坏。" 可是,现在东方广场打广告,称自己是"北京正中心"、"北京市的中心",这不是跟大伙儿过不去吗?再生出些是非来,只能怪广告写得不智了! 是中央什么区? 按照报纸上一则广告的说法:"东方广场可以说是北京市的中心,王府井中央商业区的中心,是核心中的核心。"" 东方广场集中众多商家,提供面面俱到的生活设施创造了全新的中央商务区的生活模式","以东方广场为核心的王府井地区将以崭新的面貌成为北京第一个国际标准的中央商业区,使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既是"中央商业区",又"创造了全新的中央商务区的生活模式",让人好糊涂:以东方广场为"核心"的王府井,到底是北京市的中央什么区?在城市规划界,一般没有中央商业区的提法,而有中央商务区的称谓。何为中央商务区?就是城市中,具备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区域,是城市商务活动的中枢。 而中央商业区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只能望文生义了。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的商业将按多中心格局分布,在现有王府井、西单、前门三大市级商业中心的基础上,还要建设公主坟、海淀、木樨园等一批新的市级商业中心。《总体规划》这么定是有道理的:北京人口这么多,地域这么大,商业只搞一个中心行吗?全城老少买东西,都往王府井跑,累不累? 王府井要是因为东方广场的加盟,而成了所谓的"中央商业区"倒也罢了,可是,那些广告对这个"中央商业区"的描述,却尽是中央商务区的感觉。 众所周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央商务区是在朝阳门外大街至建国门外大街一带,不含王府井。 本来问题到这儿就该打住了,可是后来东方广场在连篇累牍的广告宣传中,仍然坚持"中央商业区"这模棱两可的提法。 京城某报今年1月26日刊出题为《中央商业区有轮廓啦》的报道,称"本市以王府井为龙头的中央商业区轮廓已经圈定: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王府井1.65平方公里的商业区为核心,逐步发展壮大,与北京站、隆福寺相互呼应,向朝内大街、金宝大街、崇内大街、东四北大街辐射,最终将这一地区建成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以王府井为龙头、最能体现北京商业特色的'中央商业区'。""据悉,东城区将尽快将中央商业区的建设形成详尽规划,并投入前期运作。" 真不知道这个中央商业区会搞成什么样子?中央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是怎么一回事?中央商业区与《城市总体规划》又是怎么一回事? 是标志性建筑? 北京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北京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现在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应体现文化古都的特征,如故宫、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这类建筑就体现了北京城市性质,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最近有报纸报道说,分布于长安街两侧的东方广场、首都时代广场、西单文化广场等"已成为首都新的大型标志性建筑",这种提法很值得商榷。一般而言,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除了要与上面所说的城市功能、城市特征相吻合外,还要有公众的认可程度。如深圳的帝王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这些新的建筑已被当地市民公认为本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新的功能、新的文化内涵,而东方广场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是很值得研究的。因此,标志性建筑不是仅靠媒体就树得起来的,它要有时代的认可、公众的认可。 再从建筑的角度讲,作为标志性建筑其设计和质量也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成为"标志"。但东方广场却一直受到一些专家诟病。 早在199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东方广场就成了众矢之的,一份学术报告称:"市场经济在缺乏有效引导下,造成了新一轮大发展对旧城的毁坏,如东方广场、金融街等的建设,并造成了城区严重的环境、交通问题。 " 1999年9月,我有幸拜访了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他在向我介绍他设计的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时,竟以东方广场作"反面教材":"在北京,高度有限制,这个我不反对。同时,业主要求做很多平方米的建筑容积量,这两个有矛盾,弄不好,建筑就显得很重。如果要它轻,就要挖空,并从外面可以看到,这么大的建筑物里面是空的!要达到这个效果,就不能大量采用反光玻璃。如果用反光玻璃,外面太亮里面的光就出不来了,看不到里面是空的了。明白吗?东方广场房子弄那么大,又采用反光玻璃,外面那么亮,就错了。" 今年2月11日,中国青年报登出学者杨东平的文章《别让文化的北京消失在"华尔街"中》,对东方广场提出批评,指出:"在孜孜追求成为中国的'曼哈顿'、'华尔街'的同时,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建设令人担忧。古都文化风貌的流失、历史文化建筑的损毁触目惊心。""对旧城的过度开发、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成为北京市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基本原因之一。" 看来,这个"标志"刚刚竖起就要接受"艰巨考验"了。 原载《经济参考报》2000年03月22日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6 22:15 , Processed in 1.08675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