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煤市街为谁拐了三道弯?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祁焱 何云翥

    为什么偏偏从100多条胡同中选择710米长的煤市街,大栅栏的文化复兴就从这里开始

  北京文物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说:“煤市街的有保存价值的文物并不多,规划时特别避让的三座历史建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以及所传递的大栅栏古老商业文化的历史信息。荣丰恒煤油庄是北京现存惟一的煤油庄,建筑保存良好,设计上防火性能优良。泰丰西楼,曾是北京“八大楼”的原址惟一保留的地方,具有走马楼的特色。77号的煤市街第二宾馆,是四层天井结构砖木楼,与著名的贵州会馆、宝福来客栈形式相似。同时它们也记录了煤市街从煤市到“大食代”再到旅馆一条街三世三生的历史变迁。

  明·清

  煤市一条街

  煤市街南北走向,北起廊房头条,南至珠市口西大街,全长710米。因这条街以前是北京有名的大煤市而得名。

  明代煤市街已经形成,属于正西坊,当时称煤市口。由驼队从京西门头沟煤窑运进北京城里的煤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此堆放销售。当年阜成门上刻着梅花,以此代表煤,因为那时北京人用的煤都是在此门运送进城到煤市街销售的。当年的煤市也只是在煤市街南口,并非整条街都是煤炭交易市场。

  印记

  荣丰恒煤油庄

  现掌扇胡同32号

  看现场

  掌扇胡同32号门牌在掌扇胡同,门脸儿在煤市街。现今,煤油庄一层已经被“天潮餐厅”、“一得乐餐厅”和“奥大龙餐厅”的招牌和门脸儿包裹了起来。

  走进“天潮餐厅”,原来是一家卖五金的杂货铺,暖瓶胆、搪瓷碗、琐芯、螺丝……凡是你能想到的,这里都有。经营杂货铺的是一对来自湖北广水的父子。儿子开店,老父亲来帮忙。店铺的里间是父子俩睡觉的地方,看得出来以前是餐厅的厨房,5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搭起了上下铺。当我们问起卖五金、日用百货的地方,怎么挂着餐厅招牌时?大爷说,“前面的餐厅因为拆迁怕生意不好做就转租给我们,也不知道这生意能维持多久?”

  这里未来经过修整,剥离外围的临时建筑和门脸儿,将恢复几百年前的原貌。

  听故事

  关于荣丰恒煤油庄的记载只能在侯宝林先生的自传中找到一点影子———“唱戏要是彩唱的话,还得有行头,严格说这不算行头,就说帽子吧,那是从煤油庄里买来的纸盒儿糊的。那时电灯很少,穷人家点不起电灯,点煤油灯,所以专有人开煤油庄卖香烟、火柴、煤油等物品,有的还带兑换银钱。那个时候20支装的烟几乎没有,都是10支装烟,25包装一小盒儿,50包装一大盒儿。盒子是纸做的,上面印着香烟的商标。‘云里飞’就买这些纸盒,买两个整的饶一个破的。买回去拿线缝成个帽子,帽子上面什么牌儿的商标都有,什么哈德门、大粉包、大联珠……粉包就是红锡包烟卷儿,有粗细两种,所以又叫大粉包、小粉包。我们拿烟卷儿盒儿糊帽子,也就给烟卷公司做了义务广告。”
 
  清末民初

  美食一条街

  乾隆年间,煤市街被一分为二,在大栅栏以北称北煤市街,以南称南煤市街。

  20世纪初期,北煤市街的北段出现了几家著名的纸铺,因此这一段地方还被命名为“纸巷子”,于是煤市街又被一分为三:北自廊房头条西口,南至杨梅竹斜街东口为纸巷子;北自杨梅竹斜街东口,南至大栅栏街西口为煤市桥;北自大栅栏街西口,南至珠市口西大街为煤市街。

  清朝中期以后,煤市街逐渐发展成为美食一条街。《朝市丛载》记录晚清北京著名店铺,恒聚号染房、万兴居酱肉、致美斋熘鱼片、全盛斋步鞋、泰丰楼烩爪尖、百景楼烩肝肠、普云斋酱肘与酱鸡,都聚集在这里。据1910年统计,煤市街有著名饭庄、饭馆十五家,煤市桥则有七家,位于煤市街南头的丰泽园饭庄虽稍晚,但后来者居上。正明斋的饽饽铺,专营炒疙瘩的思元居等小吃也不比廊房二条的小六国饭店逊色。

  印记

  泰丰东、西楼

  原煤市街1号,现煤市街44号、33号

  看现场

  煤市街44号的泰丰东楼经过近代改建,如今的门脸儿已经被一个韩国风味餐厅替代,完全不见当年的风采。就在它的隔壁,已经有工人开始动工拆迁,韩国风味餐厅也已经停业,等待拆迁。

  寻找33号的泰风西楼颇费了点工夫。它现在的门脸儿是一家港式蛋糕房,33号的门牌挂在刻有“高士留宾谁郭泰”的青砖墙上,告诉了每一位寻找它的人:我还在!

  从蛋糕房走不进那传说中的走马楼,只有经人指点迷津,绕道一旁的杨梅竹斜街4号方能见到庐山真面目,在蛋糕房打工的广西姑娘坦言道,“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你说的什么楼,但我知道这个店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我们这些打工的,都在那个院子里住。”
  泰丰西楼依然轮廓清晰,三进的天井楼,本来是有罩棚遮风挡雨,后来罩棚太旧,拆除了就没有翻修,现在直接就能看到天。这楼里30户人家,住的都是外地人,开店或者打工,来自广西、湖北、河南、东北等地,生意人的买卖都在附近。只有看门儿的大妈是一位老北京。

  寻找泰丰西楼的另一部分———45号更是让人百转千回,它不在街面上,而是藏在街西一条80厘米宽的小死胡同靴子胡同里。走进院子,几间房子堆满了花生、栗子、瓜子,记者正觉得好奇,住在这里的马小春爽快地说她租这个房子是因为自己在煤市街上开了一个名为“香栗园”的干果店,店里的干货都是在清东陵附近的自家果场生产的。因为生意还不错,马大姐觉得一个月花费1000元包住这个院子挺划算的。

  “家乡那边挺富裕,家里都起了楼,比这边当然强许多。孩子他爸也忙着开矿做生意,孩子老人带着,我半个月一个月才能回一趟家,但是总要趁年轻做点儿事情,不是么?”马大姐说起越奋斗越红火的小日子有点腼腆。

  泰丰楼的东楼由于原有建筑经过改建,完全失去了历史风貌而被放弃,西楼将被重修恢复原貌。

  溯历史

  泰丰楼开业于清光绪初年(1875年)前后,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称:泰丰楼开业之初就是一家“新式餐馆”,其况颇盛,历久不衰。清人崇彝在其笔记中还说:“京师南城饭馆……至最久而不衰者惟泰丰楼、致美斋两处。”

  泰丰楼开业后,主要接待清末王公贵族。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在京居住期间,曾慕名前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第一任市长叶剑英也曾经在泰丰楼宴请工商界人士,宣传党的工商政策。

  听故事

  泰丰楼临街开设铺面,分东、西两楼,街西铺后院设旅馆,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是近代宾馆、饭店的代表形式。现在煤市街上已经很难找到熟悉历史的老北京了,每每问去,听到的都是外地口音的茫然,在附近的斜街,下象棋的老人们告诉记者,别看老泰丰楼的外观不起眼,只有一座三间门面的二层小楼。但是,一进店门便让人顿感豁然开朗,宽敞明亮的大小房屋100多间,能同时办60桌酒席,店里长期雇用的服务员就有100多人。

  泰丰楼菜肴属山东风味,以烹制海鲜著称京华。一品锅,是最实惠的菜。首先上几个凉菜,然后是4个小炒,最后是1个锅子:里面有1只鸡、1只鸭、1个肘子、1只火腿、20个鸡蛋、20个鸽子蛋、两斤乌参、两斤玉兰片等。据老人们说,一品锅最讲究的就是码锅子,这么多东西,要是没两下子,肯定码不下。先码什么,后码什么,一点儿也不能乱。什么君君臣臣,文东武西啦,百鸟朝凤啦……全有讲究,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这个锅子是不是名厨码的。
  1980年至今

  小旅馆一条街

  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纸巷子及路西的小死胡同靴子胡同与煤市桥、煤市街三合一统称煤市街。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许多饭店老字号都从闹中取静的大栅栏腹地迁往前门大街,为了振兴北京的旅游业,煤市街被规划为旅馆一条街,原先星罗棋布的会馆、戏楼、客栈被改造成各式各样的旅馆、招待所,无论是中式、洋式,还是中西合璧,都统统挂上了国营旅馆的招牌,因为先天上的限制,这样的旅店没有自己的餐厅,投宿的人只能在附近寻觅吃饭的地方,于是又有五湖四海的各式小饭馆应运而生。

  印记

  煤市街第二旅馆

  现煤市街77号

  看现场

  煤市街77号的历史更加无从寻起,连原有的门匾字号都淹没在岁月里。走进铝合金包边的大门,发现旅馆内部正在装修,天井式砖木结构四层楼,与前门西河沿196号冯国璋的小公馆不同,没有那么高大宽敞,以前应该就是客栈(这种格局还多为会馆、货栈、青楼)。一楼刚装修好的两人间配有贴着胶布的21吋彩电和独立的卫生间,80元每间。二楼的三人间和四人间都是20元每人,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来自安徽的游客张先生早上刚去看了升旗,走到天安门广场只用了15分钟。

  也许真的是风水轮流转,而今与朝阳、海淀这样汇集高科技和商业大公司的北边比,前三门地区显得有些没落了。原来城墙地基下已经跑着环城的地铁,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他们的生活范围已经没有城墙的约束了,只有当接近黄昏时分,胡同里的居民与外地的游客商贩一同坐在煤市街旁边门框胡同的小吃店里,把蘸满味道浓厚的调料的爆肚放在嘴里细细咀嚼时,随着芝麻酱那浓郁的香气顺着鼻子慢慢上来,听着邻桌地道的北京话,那个老北京城才仿佛又伴着他们炭火锅里冒出的蒸汽浮现了出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33 , Processed in 1.08689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