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曾有三座公社大楼。上周日,福绥境大楼的搬迁意味着安化楼将成为北京最后的“公社化大楼”。昨天,本报记者全面出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在广渠门的西南侧,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那就是很多中年以上的北京人都知道的“公社化大楼”———安化楼,安化楼建于1960年,竣工图上的名称为广渠门大楼。主体九层,附属楼八层,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大楼竣工轰动一时。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全国“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年代,各城区分别兴建了带示范试点性质的新型居民大楼“公社大楼”。除安化楼外,还有西城区白塔寺附近建成的“福绥境大楼”,东城区东直门北小街北端的“北官厅大楼”,目前,该大楼已被拆除。 而就在上周日,被列为北京市第一重大火灾隐患的福绥境大楼,正式启动排险搬迁工程。 用现在的目光看起来,安化楼的户型结构充分体现了“公社化”的原则,房间一律不设置厨房。一层大开间,设公共食堂、公共水房等。每层还有活动室和小卖部,主楼顶层为供集体活动的活动大厅。每层的内走廊都悬吊着5盏明亮气派的吊灯。 这种建筑风格毕竟经受不住人们传统的家居方式的挑战,故风行一时,就随着住户纷纷开起了小灶而寿终正寝。如今,在主楼每层的两侧,还可以看到独具特色的几十平方米的大厨房,房间中部摆着做饭的案板,两侧对着墙是供8-10户人家使用的灶台。 如今的安化楼有295户居民,楼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楼道很大但很昏暗,墙壁上满是油污。据居委会的大妈们讲,1998年,安化楼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光楼道里的废弃物和垃圾就拉了100 多车。 六十年代的酒店式公寓 本报记者陈英报道昨天上午,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退休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当年安化楼施工图设计的建筑组长张念曾老先生。 要找到当年的设计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方打探,终于在崇文区档案馆破旧的安化楼竣工蓝图中找到了当年的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向退休办工作人员说了几个图签上的姓名,倒有大半已经去世。当联系到张念曾老先生时,已经88岁高龄的老先生欣然接受了采访。一段尘封的往事在老人模糊的记忆中逐渐呈现了出来…… 设计满足了当时的要求 “当时全国都在学习人民公社。安化楼正是学习这一模式的产物。由于人民公社都是吃大食堂,因此安化楼在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在各单元住宅设计厨房。而且这种设计每户还可以减少油烟。”张老先生回忆当初在大楼东西两配楼一层设计大餐厅的初衷。 两居室六七十平米就很好了 “只要住宅设计朝向通风好、节能隔音、环保美观,而且实用经济就很好了。”老先生谈到适合于大众居住的理想住宅时如是说。 “与从前不同,现在的住宅设计是市场需求说了算。”张老先生解释在那个年代设计者也没什么发言权,都是上级要求怎么做就怎么设计。 “市场经济使设计者不断调整设计思路。现在人们有了钱,生活标准提高了。但并不是大房子就好住。也要考虑居住人数、个人经济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其实,对一个两口之家六七十平米的房子住起来就很好了。”张老先生笑称也许自己的观念已经落后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对住宅标准的相关规定也在跟着变化。比如现在要求住宅卧室最小面积不能小于10平米。再比如现在说的厨房5、6、8,厕所4、5、6,即要求一、二、三居住宅厨房的最小面积分别为5、6、8平米,而厕所为4、5、6平米。” ■历史 城市人民公社 自从毛泽东1958年8月在河北徐水称赞“人民公社好”之后,全国各地掀起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 几个月的时间,人民公社的浪潮席卷了农村,后又涌向城市。 率先实行农村公社化的河南省,一鼓作气,在城市建立了人民公社。到1958年9月底,河南全省9个城市共建立人民公社482个。 到1960年7月底,全国190个大中城市就建立了1064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人口达到5500多万人,占到这些城市人口总数的77%。 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一大特征。可是,徐水这个典型却因此在1959年和1960年严重缺粮,不过三四个月,全民供给制就在这里夭折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3 , Processed in 1.08811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