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已有的古建遗产,建立完备的原始资料积累,是一项需要长期认真细致地搜寻、发掘和研究的工作。通过文献的收集研究,藉以廓清其历史沿革、发展轨迹、价值评定,同时要记录现状、抢救维修,积存测绘、勘查、影视资料。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组织者,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建人朱启钤先生对此功不可没。早在20世纪初,他就认为:“制器尚像由来久矣,凡物皆然,而于营造则尤要……中国营造之法,实兼土、木、石三者之原质而成。泰西建筑则以砖石为主,而以木为骨干者绝稀,此与我国不同之点也……然积习轻艺,士夫弗讲,仅赖工师私相授受,藉以流传,书间有阙,习焉不察,识者憾焉。自欧风东渐,国人趋尚西式,弃旧制若土苴,不复措意,迺欧美来游中土者,睹宫阙之轮奂,栋宇之翚飞,惊为杰构,群起研究以求所谓东方式者。如飞瓦复檐,科斗藻井诸式以为其结构之精美奇丽,迥出西法之上,竞相则仿,特苦无专门图籍可资考证,询之工匠,亦识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夫以数千年之专门绝学,乃至不能为外人道,不惟匠氏之羞,抑亦士夫之责也。”这是他1919年发现石印宋本《营造法式》以后,深感“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其相辅以彰者,在在可以觇其时代,由此而文化进展之痕迹显焉。” 正是在这种思想驱使下,朱启钤先生在1930年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非依科学之眼光,作有系统之研究,不能与世界学术名家公开讨论。”并于1931年先后聘请梁思成、刘敦桢二先生主持法式组和文献组的工作。 在1949年以后,随着各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测绘工作的重视,测绘也由官式建筑进而扩展到民间建筑,古建维修过程的测绘记录也更为详尽。 20世纪朱启钤先生提出故宫的测绘,是担心皇家宫室难逃500年大劫,所以力求未雨绸缪。而在我们城市化大潮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情导引下,更多的文化遗产及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正在大量消失,需要人们去抢救。所以有识之士提出:“一个文化的灭绝比一个物种的灭绝是更大得多的损失。”“乡土建筑,以及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因为能够作为见证的实物和耆老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失。我们再按老习惯坐在书斋里从史籍上做学问,我们将失去我们民族的历史。”现在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中的抢救和保护何尝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8 , Processed in 1.12630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