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复建永定门城楼、展拓永外大街南中轴路时,将路旁杂乱密集的老房旧屋拆除,使多年被困于厂房民居层层围裹中的清代城南著名标志性建筑———燕墩露出本来面目,复现了雄伟挺拔的身姿。 燕墩的“燕”字,读为“烟”音,俗称“烟墩”。因其形似烽火台,曾与广渠门外的神木(明初营建皇宫遗存的巨木,原在东三环路黄木厂路)、德胜门内的镇水观音庵(乾隆二十六年改建为汇通祠,即今什刹海西海北岸的郭守敬纪念馆)、西直门外的永乐大钟(在大钟寺内)和皇城中心的景山并列为“金木水火土”五方镇城之宝,被称为“京城五镇”。 查阅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日下旧闻考》:“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恭立御碑台,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可知燕墩原本是一座御碑台,台上石碑刻有乾隆皇帝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两篇诗文。此台用城砖砌筑,平面呈方形,高度9米,西北角开有小门,门内有石阶45级可达台顶。台顶矗立方形石雕巨碑,高度8米,下承束腰莲瓣须弥座,雕有24尊神像;上覆四角攒尖式碑顶,四脊各踞一条行龙,整座石碑纹饰华贵,规制雄浑。 乾隆皇帝的两篇诗文,均用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帝都篇》刻于碑阴(北面),《皇都篇》刻于碑阳(南面)。 《帝都篇》写道:“天下宜帝都者四,其余偏隘无足称。”在列举了西周沣镐(长安)、东周洛阳、南朝建康(南京)之后,乾隆夸赞说,“唯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尧舜)建极信可征。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他认为,“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 《皇都篇》写道:北京古属冀州,上古尧帝曾在这一带建都。北京又称幽州,自古就被列入九州。“辽金以来始称京,阅今千载峨天阊,地灵信比长安长。” 从《日下旧闻考》所载《帝都篇》、《皇都篇》全文看,这两篇诗文实际是乾隆皇帝所作的“北京颂”。乾隆对于北京的历史传承、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和繁荣昌盛,充满着自豪的激情。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4 , Processed in 1.08904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